APP下载

基于SWOT 分析的驻沈高校高端人才引进机制研究

2021-12-02丰华涛

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沈阳高端人才

丰华涛 贾 蕊

(辽宁装备制造职业技术学院,辽宁沈阳 110161)

引言

知识就是力量,人才就是未来。对于当前各大城市而言,抓住人才就等于抓住了竞争力。沈阳要着力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打造现代化都市圈,实现新时代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落实人才强市、人才强省、人才强国的战略思想,必须“聚天下英才而用之”。驻沈高校作为人才的聚集地,承担着学术研究、科技创新、培育英才的重任,对促进沈阳振兴发展,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国家先进制造中心、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区域性文化创意中心,具有重要的意义[1]。

本文从驻沈高校高端人才引进工作发展现状出发,运用文献资料法和SWOT 分析法,对“十四五”时期驻沈高校高端人才引进工作存在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四个方面进行全面分析,促进驻沈高校高端人才引进和培养工作,充分发挥高端人才对学校、地域建设发展的强力支撑作用。

一、优势(S)分析

(一)区位优势

沈阳是与东北亚国家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经贸往来、开放合作的重要城市,在我国处于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沈阳拥有沈大、京沈、沈康、沈彰、沈哈、沈丹、沈吉等多条城际、省级重要高速路线,有京哈、沈大、沈丹、沈佳、苏抚支线等多条铁路交会,还有全国八大区域性枢纽机场之一的沈阳桃仙国际机场,是东北地区交通枢纽城市。

(二)产业优势

新中国成立之初,沈阳是国家重点建设的以装备制造业为主的全国重工业基地之一,其生产制造业基地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与价值。沈阳在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医药化工等方面拥有一批国内领先企业,为人才高地建设提供了基础和支撑。当前,沈阳正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线,推动制造业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转型升级,加快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制造基地建设[2]。

(三)人才优势

沈阳是高校集中的城市,2020 年沈阳市共有普通高等学校47 所(含独立学院2 所)。按办学层次分,本科院校28 所,高职专科学校19 所。高校种类齐全,人才聚集,实力雄厚,既能培育各类人才,又能吸引高端人才驻留。此外,沈阳科研院所众多,科研基础扎实,先天科研条件得天独厚,科研实力在东北地区处于领先地位。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国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21836 万人[3],其中辽宁就有7758336 人,全国排名第七。而沈阳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全省最多,有2491650 人,人才储备丰富。

(四)政策优势

近年来,沈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人才工作,不断完善沈阳市人才政策体系。为贯彻落实“24+9”人才政策,沈阳市相继出台了近60 个人才政策配套实施细则,形成了“24+9+N”的人才政策体系。2021 年8 月,按照沈阳市“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和建设“创新沈阳”的实际需要,对原有人才政策进行修订升级,形成了“人才新政3.0 版”。在沈阳市人才政策基础上,各驻沈高校从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激励、服务保障等方面努力,不断追求创新。

二、劣势(W)分析

(一)经济相对滞后

四大经济区域协调发展是我国的重要国家战略,而特殊区位的发展对人才的吸引力是无限的。近年来,沈阳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持续向好。2020 年地区生产总值(G D P)达6571.6 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0.8% ;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7413 元,比上年增长1.3% 。但是,沈阳仍处于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相比于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和其他新一线城市,城市吸引力不足。

(二)“重引进、轻管理”现象较明显

随着对人才重视程度的提升,高校人才争夺战逐渐加剧。一些高校将大量资金和优惠政策放在高端人才引进上,不断扩大引进数量,却忽略了内部原有人才的培育和发展。相较于引进人才,高校自主培养的人才更“服水土”,对单位的归属感也更强。一些高校对引进的高端人才缺乏后续培养规划和科学管理,不能和原有人才组成良好的科研团队,未能发挥团队协作的最大效益,阻碍了科研工作的纵深发展,造成了人才浪费。

(三)人才管理机制不健全

一些高校在引进高端人才时,未制定适当的引进机制,针对高端人才引进、考评及管理的标准不明确,缺乏完善、独立、科学、长远的引进规划,致使人才缺乏足够的生机和活力,蕴藏的潜能也没有被充分挖掘和释放,高端人才引进往往难以达到预期要求[4]。有的高校对引进人才和原有人才存在区别对待的现象,对新引进人才予以优待,在一定程度上对原有人才产生了影响和冲击,影响其工作积极性,进而会导致“引来女婿气走儿”的状况,不利于整个高层次人才队伍的稳定。

三、机遇(O)分析

新一轮东北振兴和“双一流”建设的契机,为驻沈高校打造人才高地提供了机遇。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强调,“以新气象新担当新作为推进东北振兴”,“新时代东北振兴,是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5]。这彰显了国家对东北地区发展的高度重视,也意味着国家将整合各方力量,推动东北振兴取得更大进步。“水积而鱼聚,木茂而鸟集。”东北振兴、沈阳振兴势必吸引更多高端人才,而高校的学科优势、科研实力以及发展前景,对高端人才更具吸引力。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各驻沈高校应借势从薪资待遇、创新激励、保障措施等方面发力,不断优化人才引进政策,吸引更多高端人才来沈返沈发展。

四、威胁(T)分析

驻沈高校人才争夺竞争力弱是引进高端人才的挑战。在“双一流”建设名单中,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共计42 所,其中A 类36 所,B 类6 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95 所。沈阳没有A 类一流建设高校,仅有东北大学成为B 类一流建设高校;在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中,沈阳仅有辽宁大学进入名单。从全国高校排名来看,驻沈高校进入前100 名的只有东北大学,进入前200 名的有辽宁大学、中国医科大学、沈阳农业大学3 所高校,综合实力高的高校数量较少。因此,基于办学规模、学科优势、影响力、国家政策、资金支持等方面实力,与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和大部分新一线城市高校相比,驻沈高校人才争夺竞争力较弱,“马太效应”愈演愈烈。

五、完善驻沈高校高端人才引进机制对策

(一)高位谋划,做好顶层设计

人才是第一资源,高端人才决定着高校教学科研水平和综合竞争力。驻沈高校要想最大限度地发挥高端人才的潜能,需要从顶层设计入手,积极配合沈阳市高端人才引进计划,根据自身总体发展规划和学科发展情况,科学制定本校高端人才引进规划。将长期规划、短期计划及个人发展结合起来,引进符合学校高质量发展要求的高端人才,做到慧眼识才、匠心用才。驻沈高校要明确引进人才岗位目标,整合引进人才的学科优势,充分发挥每一位引进人才的作用,为带动学科发展打下人才基础。不断完善人才培养、管理机制,既要加大对“外才”的引进力度,也要重视“内才”的专业培养。对于“外才”,要加大人力和物力的投入,搭建后续发展平台,根据人才类别、层次制定相应的考核评价制度;对于“内才”,要根据学科建设情况制定进修培训计划,提升其发展空间,建立与“外才”相同的激励机制,缩小两类人才的待遇差别。

(二)解放思想,创新求变

在高端人才引进工作中,驻沈高校应解放思想,创新引才思维,采用灵活的引才方式和聘用方式。各驻沈高校应积极主动地走出去,与国内外优秀科研机构和高校合作,优先引进优秀人才。同时,聚焦海外高端人才,尤其是热爱祖国、期待回国发展的华侨和留学生,设立海外引才站点。联合第三方人才引进机构,建立市场化运作机制,使引才方式更灵活、更开放。驻沈高校还可以在地方政府牵头组织下,借助大数据、云储存、A I 等信息技术,合力建造高端人才引进平台,在系统中录入高校的基本情况、学科建设、引才需求、配套政策等内容,扩大招聘宣传。设立视频面试、网络直播、空中宣讲会、人才目录等线上模块,让求职者更直观、清晰地了解各高校的需求和政策。求职者也可以通过平台建立个人账户,录入个人信息,系统会自动筛选、匹配双方信息,匹配度达到阈值将自动向双方发送动态信息,促使双方增强了解,打破信息壁垒。

猜你喜欢

沈阳高端人才
为航空航天领域提供高端基材
人才云
Polk(普乐之声)推出高端Reserve系列音箱
沈阳远洋公馆
最小和最大
归心中国制造 情系精密高端
人才的开发和使用是一门科学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Study on the harmony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in Walden
Women in Dilemma—Analysis of Janie’s frustrations in Their Eyes Were Watching G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