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构建高职院校党建育人共同体路径研究

2021-12-02

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共同体协同育人

任 桐

(辽宁装备制造职业技术学院,辽宁沈阳 110161)

党建育人工作是一项协同性强的实践活动,各级各类党组织都承担着教育党员和凝聚群众的职责。社区党组织能够为师生提供党员活动场地,企业党组织能够为人才培养提供技术支持,高职院校党组织具有智力和人力资源优势,因此,构建高职院校、企业、社区党组织共同参与的党建育人共同体,是各级党组织的共同诉求。立足于党组织育人功能,发挥学校与社区、企业、乡村各类型党组织相互联动的育人作用,形成育人合力,以体验式党建育人项目为依托,可形成各参与主体合作育人的长效机制,提升党建工作质量,强化党组织育人效果。

一、新时代背景下构建高职院校党建育人共同体的重要意义

构建高职院校党建育人共同体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力保障。笔者设计了调查问卷,当问到“您认为党建工作对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作用”时,88.19%的受访者认为“有非常积极的推动作用”,7.75%的受访者认为“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可见,党建工作能够有力推动育人工作的落实。高职院校党建育人共同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平台。党建育人的内容涵盖了理想信念、民族意识、公民道德、科技文化等诸多内容,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完全契合。构建高职院校党建育人共同体,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抓手。基层党建工作应积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专业课教师、实训技师、实习导师等校内外人员的联动,把党建育人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助力人才培养工作。

二、党建育人共同体的基本要素

社会学的共同体概念,最早由德国社会学家斐迪南·滕尼斯于1887 年在《共同体与社会》一书中提出。他认为,社会人必须参与到社会活动中,共同体更多基于共同的社会生活、持续的互动交流而形成[1]。本研究的党建育人共同体定义为:高职院校、社区、企业、村委会等各类组织的党组织,基于合作育人目标,保持相对稳定的共建关系,而建立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协作共赢的共同体。因此,党建育人共同体应具备以下四个要素:两个及以上具有共同目标、相同价值认同的组织;建立地位平等、相对稳定的共建关系;不同组织之间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以合作育人为出发点,达到协作共赢的最终目标。

三、当前构建高职院校党建育人共同体的现实困境

(一)多主体共建的党建育人理念尚未形成,各类党组织协同育人优势尚未发挥

高职院校学制三年,大多数院校是“2+1”或“2.5+0.5”的教育模式,导致大学生党员经受党组织培养、考察的时间严重不足,需要最大限度地整合党建育人资源。然而,目前党建育人工作主要由高职院校党委、院系党组织和基层党支部承担,校内其他部门、校外社会党组织参与度较低,未能将协同共建理念融入教育教学、行政管理和社会服务工作中,多元协同的党建育人格局尚未形成。

(二)党建育人载体有待优化,党建和育人工作结合得不够紧密

调查中,当问到“您所在支部开展党建活动存在的问题”时,受访者所选排在前四位的分别是“党建活动场地有限”“党建活动内容脱离实际生活”“党建活动缺乏创新性,内容单调”“党日活动缺乏体验感”。可见,一些党建活动场地有限,一些党日活动缺乏体验感、脱离实际生活,延展性和创新性明显不足,一些志愿服务活动缺乏连续性,导致部分党建育人工作缺乏实效性。

(三)多主体参与的党建育人工作平台尚不健全,缺乏持续稳定的沟通、教育和活动平台

在党建育人共同体中,各育人主体来自不同领域、不同层级,在价值观念、角色定位、组织特点、发挥作用等方面存在差异,互动协作的党建育人项目开发不足,一些党建育人活动缺乏持久性,较难深入挖掘不同类型党组织的育人优势,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党建育人作用发挥。

(四)多元协同的党建育人主体沟通不畅,信息化平台建设滞后

各基层党建育人主体协同合作的行动力不强,缺乏有效配置资源的议事决策机制,网络平台建设的滞后导致不同党建主体沟通不及时,较难形成稳定的合作关系。线上党建活动较少,网络资源运用不够充分,教育活动开展频次不高、效果不理想,党建活动较难做到抓在经常、融入日常。

四、新时代背景下构建高职院校党建育人共同体路径

(一)建立高职院校与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整合育人资源

以高职院校为主导,以党建为引领,充分整合各类型党组织育人资源,建立教师党员、社区党员、企业党员、乡村党员协同育人队伍。调查中,当问到“您对构建社区、企业、乡村、高职院校多元协同的党建育人工作的看法”时,81.92% 的受访者认为“非常有必要,效果会很显著”,13.65% 的受访者认为“很有必要,会有一定效果”。这说明,构建多元协同的党建育人机制是必然趋势,需要不断拓宽育人思路,拓展育人空间,提升育人的实效性。要加强党建育人共同体管理,签订共建协议,明确职责范围,强化共建主体的分工协作。高职院校要将党建育人工作评价结果纳入考评体系,加强对优秀案例、先进事迹的宣传推广。

(二)创新支部共建模式,形成共促式长效育人机制

党建联系社会,通过深入基层服务社会,锤炼党员的党性修养,促进大学生在实践中了解国情、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提升能力。一是强化多元共治理念,构建高职院校与社区党建共同体。增强党建育人活动延展性,合作开展政策宣传、志愿服务、结对帮扶助困等党员教育活动。在社区设立师生党员服务责任区,为社区提供服务,助推精神文明建设;邀请社区老党员为学校党员、入党积极分子讲党史,增强党性教育的感染力[2]。二是运用发展共赢理念,构建高职院校与企业党建共同体。以高职院校订单班人才培养模式为载体,企业党员发挥培养人才作用,教师党员发挥智力优势助力企业发展。选派优秀党员教师担任订单班班主任,带领学生在实习期参加企业党组织的学习教育、组织生活,增强学生爱岗敬业意识,提升就业创业能力[3]。三是推进服务共助理念,构建学校与乡村党建共同体。通过开展与村民结对帮扶、关爱留守儿童、文化技术下乡等活动,为推进新农村建设贡献力量[4]。成立师生党员志愿服务队,充分挖掘高校智力和人才优势,探索适合乡村发展和学校教学科研共建的项目,开展技术支持、产业升级、成果转化、电商农产品推广等科技扶贫活动,引导师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亲身体验民情,增强助力脱贫攻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三)加强品牌建设,创建合作式党建育人项目

笔者调查发现,90.77% 的受访者希望党支部活动“到校外开展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社会实践”,67.16% 的受访者倾向于“与企业联动开展专业指导、科研调查、讲座论坛等”。可见,大学生有强烈的深入社会实际的愿望,希望以项目为依托,与校外党组织形成相对稳定的共建关系,与校外党员持续互动交流。高职院校要积极探索品牌建设项目,邀请校外优秀党员担任党建导师,以学生为主体,创建党建育人工作室,强化导师与学生的合作交流。开发高职院校与社会党组织共同参与的党建育人项目,立足共建支部特色,培育有高职特色、体现社会治理优势的育人载体,推动共建支部文化交流、资源共享、能力提升。

(四)完善网络育人平台建设,推动党建育人融入日常工作

共建主体应依托网络建立线上沟通协调平台,围绕党建育人目标,定期通报育人实施情况和工作进展,及时听取意见建议,做好总结反馈。00 后大学生是网络平台应用的主力军,要充分利用融媒体渠道,建立“空中党建”平台,开展云端党建活动,引进社会优质资源,开展理论学习、知识竞答、参观考察、志愿服务打卡接力等活动,使党建育人活动更接地气、更有意思[5]。开通视频号,发布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抗疫宣传、解读重要会议或讲话精神、就业创业等的小视频,主动进入大学生的朋友圈,通过了解大学生所思所想,把握青年的思想脉搏,提升党建育人共同体的核心竞争力。

新时代背景下研究构建高职院校党建育人共同体模式,要打破传统思路,拓展活动空间,从多元共治、发展共赢、服务共助理念出发,发挥学校与社区、企业、乡村党组织相互联动的育人作用,创建互动式、体验式党建项目,增强师生的体验感,才能增强党建育人的实效性,达到最佳的育人效果。

猜你喜欢

共同体协同育人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输入受限下多无人机三维协同路径跟踪控制
爱的共同体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论《飞越大西洋》中的共同体书写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京津冀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