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思政教育实施路径研究

2021-12-02周克亮

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思政师生互联网+

周克亮

(辽宁开放大学,辽宁沈阳 110034)

一、大学生思政教育现状

在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随之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一些高校没有完善的基础设备作为支撑。由于技术应用、资金投入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限制,一些高校网络较难实现全面覆盖,导致一些学生在进行资料检索时存在较大的限制。他们较多地选择去校外进行查询,这使得学生获得资料的成本增加了。此外,个别高校在思政教育过程中,习惯了以思政课堂为主,理论传授是其最主要目的。还有一些学校习惯采取专题汇报的形式进行教学,并未有效利用便捷的网络,也没有建立起沟通思政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桥梁,教育缺乏有效的创新,不能有效地吸引学生积极学习思政课程,导致一些学生丧失了兴趣[1]。另外,当前社会一些不良信息传播较快,一些学生思维容易受到冲击,难以在第一时间做出高效的反应。

二、“互联网+”对思政教育的影响

(一)为思政教育拓宽了发展空间

网络技术发展蒸蒸日上,它越来越成为一个包罗万象的资源库。这个大资源库,囊括哲学、经济、社会、管理、教育等各领域资源,让大学生思政教育有了牢固的资源根基。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呈现出包容、共享、便捷、简单、直接的特点,这使得大学生思政教育有了强大的平台依托,大学生获取各种信息也变得简单便捷[2]。

长期奋战在教学一线的思政教育教师,可以结合教学中的实际情况,通过网络渠道检索各种各样的信息资源,作为授课的主要依据。大学生可以在日常上网浏览信息过程中,将有用的资源下载下来。互联网的发展使师生获取资源更为便捷,能够第一时间快速掌握社会信息,这使得高校不再局限于围墙之内,而和社会逐步接轨,满足大学生对信息和网络的需求。

“互联网+”突出强调了信息的即时获取,也就是说,其最重要的特征之一便是即时性。教师能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大学生思想现状,同时,根据他们提出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不仅有效提升了大学生思政教育质量,还确保了这项工作的时效[3]。此外,“互联网+”为师生交流提供了一个虚拟的空间,师生间的陌生感被打破,心理距离明显缩小。这种环境下的交流是平等的、相互尊重的。学生可以毫无顾虑地将自己的观点阐释清楚,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教师听后会对学生的现实诉求有更准确的把握,也能对他们的思想动态有更清晰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开展思政教育才是更切合实际的,大学生也会对这类思政教育有更高的接受度。

传统思政教育多采取理论教学,学生接受度不高,有时甚至会表现出较明显的排斥,容易影响教学质量。“互联网+思政教育”后,师生双向交互特征呈现得更为明显,固化的弊端得到了极大的突破[4],推动思政教育向更加现代化、高效化、形象化的方向发展。思政教育对大学生的感染力明显提升,大学生自主性学习也得以增强。

(二)给思政教育带来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

网络对思政教育的影响是复杂的,其中既有机遇,也伴随着各种各样的挑战。

网络技术与思政教育的复杂交织,使传统思政教育的消极影响被弱化。随着大学生学习、生活与网络的联系日益紧密,他们的精神世界也得到了一定的熏陶,但一些负面影响也不可避免地随之而来。互联网操作有时无须公布自己的信息,所以个别大学生可能会违背自己的良知与责任感,由着自己的想法做出一些“任性”的举动。同时,由于网络的普及,不少大学生会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创业方面,然而创业的过程其实是十分复杂的,一些大学生因各种原因而最终失败。对梦想的追求和残酷的现实形成了极大的反差,个别大学生会因此而消极,易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5]。

网络技术的日益成熟使得大学生能够接触到的资源类型更加多种多样,其内容的丰富程度达到了历史最高峰。如各种互联网游戏备受欢迎,通过网络购物的人群在逐步扩大。然而,这种崭新的变化与此前固化的教育模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些大学生会因此出现更为强烈的好奇心理,个别学生甚至会出现过激行为,造成思政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

“互联网+”为广大师生提供了一个虚拟的空间,大学生可通过这一平台完成各种各样的作业或工作,师生面对面沟通的机会明显变少了,更多地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信息传递与交互,虚拟空间成为师生交流的主要场所。在这种背景下,师生间的沟通缺乏面对面交流的即时性,教师难于对学生的真实想法进行及时捕捉。通过平台交流易缺乏针对性,这也给思政教育带来较大的困扰。

三、“互联网+”背景下思政教育发展的新路径

(一)更新固化的教育理念

“互联网+”是一种趋势,更是一种潮流。为使教育与互联网紧密结合,思政教师应该转变观念,树立新的思维,不断提升自身网络素质,使自己的工作、生活都与网络息息相关。同时,思政教师还要尽可能地畅通网络与思政教育结合的渠道,转变固化的思维模式,确保教学内容的高质量、高标准。此外,对于大学生而言,面对形形色色的信息,要增强辨别能力,要与负面信息做斗争,追求积极向上的思维观念,让互联网的正向教育功能得到完全的释放[6]。

(二)营造健康的育人氛围

受资源配置、学校实力等的影响,个别高校思政教育的开展还有待加强,思政教育效果还有待提升。高校要找到问题的根源,予以妥善解决,不仅要确保校园环境风清气正,还要倡导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实现家校共育的目标。同时,要不断完善互联网基础建设,适当增加资金投入,确保学校所有区域都能正常使用互联网,尤其要加强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此外,要充分利用先进信息技术,将思政建设作为高校整个思想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强化系统管理和综合管理。换言之,要让互联网成为传承优秀文化的重要依托,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下去,让互联网的文化育人功能得到有效发挥。通过互联网这一平台,强化思政教师的职业技能培训,构筑完整的教育机制与教育体系。

(三)充分发挥思政教育主导性

在教师开展思政教育时,大学生对教学中隐含的基本思想、最终目标有着强烈的认同,乐于参与其中,将之作为自我思政水平提升的实现路径,这就是通常所说的价值认同。随着教学活动的逐步完善和深化,一些思想难题被有效解决,大学生的思维与主流意识形态相适应,价值观念也随之发生了新的变化。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资源的交互特征体现得更加明显,各种价值观念相互交织,基于这一情况,思政教育要直面现实,尤其是直面当前各种思想观念相互碰撞的现实[7]。为更好地发挥思政教育的主导性,要引导大学生充分考虑个人理想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彰显自身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让大学生牢记思政教育的重要性,以多种形式、简单易懂的语言弘扬社会主旋律。

(四)加强互联网信息资源有效监管

互联网为人们提供了发表观点的平台,人们可以利用朋友圈、微博等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信息传播速度极快。但是,囿于多种因素,一些大学生思想还不够成熟,易受到外界干扰,一些负面消息可能对他们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8]。为此,高校应建立相应的保障制度,确保健康的网络发展环境。要严格管理校园网络,实施最为高效的信息监管,配备专门的管理人员对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发布的信息进行有效过滤,坚持正向引导。除此之外,高校还应建立舆情监测预警机制,实施高质量的信息共享,确保高校网络环境风清气正。

猜你喜欢

思政师生互联网+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师生讨论改病句
思政课“需求侧”
师生过招,你敢接吗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麻辣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