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校开展课程思政的有效途径
2021-12-02李实
李 实
(沈阳开放大学,辽宁沈阳 110003)
教育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显而易见,我国历来都非常重视教育发展问题。特别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是站在全局的高度,把教育摆在了前所未有的位置。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不断使教育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适应,同人民群众期待相契合,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对教育提出了一系列新目标、新要求,是办好新时代教育的顶层设计和施工蓝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立德树人是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务,作为教师不仅要做到传道授业解惑,更要将育人工作和传授知识融为一体。每一位高校教师,无论所教的科目是什么,都要承担育人的责任,在各自的教学工作中,都要肩负起德育的责任和使命,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1]。
一、课程思政的含义及主要任务
(一)课程思政的含义
关于课程思政,有多种说法。笔者认为,课程思政是以教书育人的理念为根本依据,以构建全课、全程、全员育人为整体格局,将各门类专业课程与思政课所包含的各类思政元素有机融合,形成协同效应,把培养人作为教育的首要任务的教育理念。课程思政首先强调课程,思政过程是在课程讲授中进行的。专业课程的本来属性我们不去改变,专业课程的授课模式和方法都要一一遵循,不是丢掉课程的思政,而是以课程为载体,运用思政思维把专业课中蕴含的文化传承和价值引领提炼出来,在润物细无声的知识学习中融入理想信念层面上的精神指引[2]。
(二)课程思政的主要任务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 明确提出教育现代化的重要进程,要面向经济发展新常态、新变化,重点解决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部署了面向教育现代化的首要任务[3]——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4]。
要想完成课程思政的首要任务,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1.总结思政元素并将其融入专业课程相关内容中。比较常见的思政元素有:政治认同(包括国家时政、科学理论、爱国情怀、核心价值观)、社会热点、文化自信(包括优秀传统文化、时代精神)和公民人格(包括身心健康、爱岗敬业、遵纪守法、诚信友善)等。
2.深入研究专业课程内容。在此基础上,从专业课内容中挖掘隐含的思政元素,从而在讲授专业课程知识的同时,进行知识延伸和拓展,做到教书育人,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二、开展课程思政的有效途径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1]。按照纲要的要求,高校教师要积极参与到课程思政建设中,在讲授专业课程过程中,将理想信念教育与科学文化知识传授、社会实践能力培养有机融合起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也是人才培养的首要任务和关键所在。我们知道,大学生正处于“三观”基本形成时期,不仅要在这一时期充分学习知识和技能,更要树立正确的“三观”,既学会做人又立志成才,这才是成功的教育,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教书育人。
(一)教师是课程思政的主力军
1.全面推动课程思政建设,教师是关键。我国传统教育理念强调言传身教,而且身教重于言传。这就提示我们,无论是站在讲台上传授知识,还是在课下与学生进行日常交流,教师自身的学识素养、道德水准和对学生的关注程度等,都会给学生带来真切的感受,对其产生一定的影响,有的影响甚至是一生的思想引领[5]。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教师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不断提升,教师的家国情怀、职业道德和做人做事的责任感不断增强,在实施课程思政过程中才会更有底气,更真实、更贴切,更有感染力、说服力,才能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课程思政概念提出后,有些专业课教师认为,课程思政较难进行,专业课教师负责把知识讲明白,做人的教育留给思政课教师和班主任就可以了;如果专业课教师也去讲思政内容,那么思政课教师就没什么可讲了。显然,这种看法是错误的。如果把课程思政理解为所有教师都要讲一点儿思政课内容,就会出现“两张皮”“贴标签”的情形;尤其是专业课重教轻育问题突出,若忽视了学生的体验,教学效果一定不佳。但从教学实践中,我们欣喜地看到,很多专业课教师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完全可以不着痕迹、自然而然地融入。关键是要以育人为引领,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结合课程特点,找到思政切入点,有机融入思政内容,让学生不仅要懂而且要信,让理念引导行为。
2.强化教师队伍建设,为课程思政建设保驾护航。要想实施课程思政,单靠专业课教师还远远不够,必须建立有担当、创新、奉献精神的教学团队。团队由思政课和专业课教师组成,共同挖掘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共同探究课程体系的重点难点,将课程资源转化为德育资源,实现育人的德育与知识技能传授的智育有机统一。提倡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组建教学团队,共同研讨和分析教学内容,规范教学大纲,思政课教师主要负责价值引领,专业课教师则侧重知识技能的教学,最终实现技能培养、知识传授与德育的贯通和相互促进,形成协同育人的联动效应。
(二)课程建设是课程思政的主战场
1.时代在发展,课程建设也要与时俱进。要致力于课程体系建设,精准引航。《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就如何结合公共基础课、专业课程和实践类课程等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提出了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指导意见[4]。不同门类的专业课程要从实际出发,遵循课程本身的教学规律和内容体系,确定本课程的课程思政目标,走出一条适合本课程的路径。
我们以专科行政管理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社会调查研究与方法为例,谈谈如何在课程建设过程中体现课程思政。首先将可以和本课程内容相融合的思政元素予以梳理,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家国情怀、文化素养、遵纪守法、道德修养、敬业精神、质量意识等。然后将课程知识点进行一一对应的梳理,在运行机制上进行“嫁接”,植入红色基因,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使课程思政与专业课同向同行,令思政元素与课程内容有机结合,让学生日学而不察、日用而不觉,这正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所在[6]。教学实践证明,思政内容不但没有挤占专业课内容和时间,反而成为专业课的点睛之笔,增加了课程吸引力,得到更多学生的认同和真心喜爱。
2.课堂教学是课程思政的主渠道。《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指出了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意义、建设目标和核心内容,主要体现为着力实现“四个相统一”: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相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统筹协调和分类指导相统一,总结传承和创新探索相统一[1]。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施课程思政,如何按照纲要的要求贯彻“四个相统一”,这是专业课教师要思考的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贯彻“四个相统一”,首先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一些课堂教学中一味说教、枯燥乏味的现象仍然存在,一些专业课教学只注重知识传授而忽视育人,不顾及学生的体验和兴趣,有时出现课堂只是少数好学生的课堂,而忽视学习有问题的学生,以至于个别学生没有足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所以,要充分利用课堂这个主渠道,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占领课堂这个育人平台。教师在一节课中讲多少其实并不重要,学生听进去多少才重要。如何在多元多变的社会思潮中引领学生与党同心同行,是个大课题。如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期间,教师要积极宣传我国政府的严格管控政策,用事实说话,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教育学生更加热爱我们的国家、热爱中国共产党、拥护社会主义制度。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课程思政就要求教师成为一名烹饪高手,掌握好时间、火候,烹制出既教书育人又言传身教的育人大餐。以崇高理想信念、渊博学识、友善之心去感染和教育学生,让价值引领在课程设计和课堂教学中如盐在水,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