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引用家族史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实践
——以中外历史纲要(上)“两次鸦片战争”一课为例
2021-12-02西南大学附属中学傅武志
西南大学附属中学 傅武志
贾玲的《你好,李焕英》在2021年的电影市场上一炮而红,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究其原因,内容上大打亲情牌,将喜剧与家庭亲情有机结合,收获了观众的眼泪和好评。除此之外,还有像李焕英一样的无数小人物、小家庭、小家族投身国家三线建设等原因,为祖国、为家乡奉献青春与热血,这容易与观众产生共情。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历史也因具体的人物或家族历史而鲜活起来。鉴于《你好,李焕英》电影的成功,历史教学也可以尝试引用家族史创设情境开展教学。因此,我以《中外历史纲要》(上)“两次鸦片战争”一课为例,研究家族史在历史教学中的现实意义、具体实践及需要关注的问题。
一、挖掘家族史教学价值,彰显新课程标准理念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于历史学的特点及功能有如下描述:历史学是一门人文社会学科,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历史学的显著特点之一。首先,历史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曾经发生的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等,以及由它们所构成的历史运动的事实与过程,是客观实在的事物,具有唯一性和客观性。新课程标准强调历史教学要注重多种教学资源的应用,在深受宗法观念影响的文化传统下,从古至今积累了丰富的家族史史料,家族史的史学价值和教学价值值得重视。“家族是由已经分居、异财的一个男性祖先的子孙,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结合而成的一种社会组织形式。”所以,从历史学研究的角度而言,人物史或家族史是历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故而在中学历史教学中适度引用家族史符合历史研究精神和新课程标准理念。
其次,历史学又具有深厚的人文性,是一门人文社会学科。历史学科的人文价值,是为历史的学习者和研究者提供一种人文情怀,使人们有独立的人格意志,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有健全的判断能力和价值取向,有高尚的趣味和情操,有良好的修养和同情心,对个人、家庭、国家、天下有一种责任感,对人类的命运有一种担待。中学生正处于人文情怀、人格意志、责任担当养成的关键时刻,习近平总书记曾特别强调青少年要“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所以引用家族史开展教学能够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也能很好地彰显新课程标准的理念。
二、巧用家族史创设情境,串讲“两次鸦片战争”
此次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修订时将必修课程改为通史,设一个模块,名为“中外历史纲要”。课程内容分为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史三个部分。其中,我国史学界绝大多数学者都主张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此后中华民族与中国社会所发生的一切变革,都以鸦片战争为出发点。鸦片战争不仅是中国被国际上资本主义的浪涛所冲击的开始,而且从此引发了中国内部的重大变化。所以鸦片战争的历史意义十分重要,如何引领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全面客观地掌握分析两次鸦片战争的背景及战争对中国产生的深远影响很有必要。
历史是过去的事情,学生要深刻认识历史,需要了解、感受、体会历史的真实境况和当时人们所面临的实际问题,需要对历史形成合理的“想象”,需要“移情”,需要设身处地地进行体验学习,进而才能去理解历史和解释历史。因此,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中,教师要设法引领学生在历史情境中展开学习活动,对历史进行探究。这些情境有多种类型。例如:史料、图表、历史叙述、史论等“学习情境”,个人、家庭、社会生活等与历史相关的“生活情境”。而家族史顾名思义是一个家族的历史,以具有血缘关系的家族内人物为对象,一般都是按照家族发展的先后顺序,记述不同的时期内家族人物的主要事迹,由此可以反映一个家族的历史发展情况。所以我结合《中外历史纲要(上)》中“两次鸦片战争”的教学内容要求选择了极具代表性的广州十三行行商首领伍秉鉴家族史料,创设学习情境串联全课。考虑到部分女生对战争史兴趣不大,所以选择以故事的形式呈现伍秉鉴家族史,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拉近两次鸦片战争与学生的时空距离。具体引用思路如下。
在新课导入时,引用外国人亨特评价伍秉鉴家族是当时世界首富的史料,跨越时空创设情境,通过“首富”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迅速进入本课的第一子目,梳理伍秉鉴家族因畸形的闭关锁国政策而成为首富,但闭关锁国政策也折射出鸦片战争前中国与世界的巨大差距,凸显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巨大落差。第二子目穿插伍秉鉴家族在两次鸦片战争中捐资助国的故事,拓展学生的知识宽度和视野,思考家国关系。第三子目引用伍秉鉴在1843 年逝世及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广州十三行被侵略者焚毁后,伍氏家族迅速衰败,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探究家族命运与国运的关系,进行情感升华。整篇教学实践以伍氏家族3 个故事串联“两次鸦片战争”,从中品味家国兴衰,助力核心素养培育。
三、凸显历史教学严谨性,史料择优育核心素养
把家族史引进中学历史教学,具有增强历史与学生的贴近性、趣味性、亲切性、研究性等意义。但葛剑雄先生也强调“一般的家谱无不扬善隐恶,夸大溢美,甚至移花接木,假冒附会,如果不了解当时当地的历史背景,一味相信家谱的记载,就不可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所以我认为在引用家族史料时应坚持历史教学严谨性与核心素养培育相统一,具体教学实践如下:
为凸显历史教学的严谨性,在“两次鸦片战争”正式授课之前,告知学生教学思路,分组研究查找关于伍秉鉴家族的相关史料,并设置问题思考本组查找的史料有何教学用途。设置此环节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史料实证意识,因为在查找史料的过程中,学生必然会经历搜集、辨别、选择和使用各种历史资料的过程,并经过组内的讨论研究来判断家族史的真伪及价值;在此过程中学生会潜移默化地深化对“论从史出、孤证不立”史学精神的理解和运用,最终引导学生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自然培育史料实证素养。
学生整理伍秉鉴家族史料后,和教师查找的进行对比,根据核心素养培育需要对史料进行最佳选择,确定了三则家族故事串联本课,具体故事如下:
故事一:一个外商(伍秉鉴商业合伙人)自作主张购进了一批英国纺织品,由于卖不出去,造成了数千元的亏损。
故事二:为清廷赎回广州,伍家出110 万银圆,1842 年战争赔款,伍家出100 万银圆。《广州府志》称:“伍氏先后所助不下千万,捐输为海内之冠。”
故事三:1842 年12 月,伍秉鉴写信给美国友人说,若不是年纪太大,他有点想移居美国,但终因故土难别而未成;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伍家彻底没落。
本课以伍秉鉴家族命运和清王朝国运为线索,从战前背景、战争过程、战后反思三个方面梳理史实,跨越时空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并在此基础上,特别对第一个故事,引导学生思考英国(外国)纺织品在中国卖不出去是个例还是普遍现象。为了教学的严谨性,展示张海鹏先生《中国近代通史》的研究成果:19 世纪后,英国的机器纺织技术非常先进,但其棉纺织品在中国市场上并不受欢迎,中英双方在棉纺织品上的贸易,英国始终处于入超地位。通过史料的多方论证,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唯物史观运用分析能力;最后对比伍秉鉴家族和学生熟悉的近现代荣氏家族,拉近本课与学生的现实距离,引导学生围绕“家族命运与国运的关系”进行讨论,进行家国情感升华,激励学生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建功新时代。
综上所述,通过实践和总结,我主要从新课程标准理念方面探究家族史料的教学价值,探究如何巧用家族史创设情境将两次鸦片战争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串联讲解,最后在凸显历史教学严谨性的前提下,思考如何选择最优史料,最终服务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