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小学德育中家校共育的困境与路径选择
2021-12-02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李公朴小学蒋雪娟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李公朴小学 蒋雪娟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良好的品德是一个人的根本。对于心智初开的小学生,有效的德育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关键因素,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德育不仅是学校的责任,家庭教育的影响也十分深远。
一、小学德育中家校共育的困境
(一)家校共育意识缺乏
目前,很多教师和家长对于德育并不重视,关注点主要集中在文化课的成绩上,而且即便对孩子的德育有所重视,也缺乏家校共育的意识,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存在割裂的现象。挤占道德与法治这种和德育有关的课程的现象时有发生,学校重视度的不足直接导致教师对于德育工作的忽视。很多家长对于德育也不够重视,或者认为德育主要是学校和教师的责任,一些家长在对孩子进行德育时,方式方法也并不科学。在学校和家长都不够重视的背景下,家校共育的意识就更加薄弱,导致小学德育工作陷入困境,无法起到应有的作用。
(二)家校共育活动较少
将德育工作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是提升德育有效性的重要渠道,小学生在活动中会有很强的参与感,与实践密切结合的德育会有更加明显的效果。目前,学校会组织少数德育活动,一些比较重视德育的家长,也会引导学生参加一些德育活动,但活动的总体数量仍然较少,学生是否在活动中受到了良好的德育,也缺乏相应的评价和反馈机制。而且,家校共育的实践活动比较缺乏,学生缺少相应的组织,家长的主动性也不够,导致家校共育无法达到应有的德育效果。
二、小学德育中家校共育的路径选择
(一)提高家校共育意识
意识引领行动,只有学校和家长都认识到了德育的重要作用,认识到家校共育对于学生品德形成的巨大意义,才能真正投入德育工作中。因此,学校应该通过各种方式提高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增强教师对德育的重视,然后通过教师对家长形成积极的引导作用,达成小学德育中家校共育的统一认识。
在具体的工作中,学校应该先进行政策引导,将德育工作摆在首位,在对教师进行考核时,将学生的道德品质教育情况列为重要指标,从制度上确定德育工作的地位,引入合理的激励措施,提高教师的重视度。另外,学校除了每学期正常召开的家长会及家长进课堂活动外,还应坚持做好新时期的家长赋能,成长活动,逐步统一家校共育的思想基础,不仅能够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还能够帮助家长了解德育的重要意义和具体方法。
意识的改变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学校应该将德育的重要性进行常态化宣传,积极开展各种宣传教育工作,比如在国庆节、建军节等节日,对教师和家长进强国强军的相关宣传,让教师和家长认识到培养学生爱国精神的重要意义。家长只有真正认识到德育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核心价值,才会扭转之前轻视的心理,更加积极地配合教师进行德育工作。教师在相关考核机制的激励下,更容易改变心态,但仍需认识上的提升,理解“传道授业解惑”中传道居于首位的内涵,真正成为一名德育为先的教师。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更加持久地推动家校共育的开展。
(二)增强家校共育交流
教师和家长之间进行更加有效的沟通,是家校共育取得理想结果的核心因素。只有充分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情况,了解家长德育的主要方式,教师才能知道学生的真正情况,在学校的德育工作中也会更有针对性。对于家长来说,只有充分了解学生在学校的整体面貌,才能在家庭教育中有的放矢。家长和学校之间有效的交流和沟通,是保证家校共育达到理想结果的基础。
在具体的工作中,教师要先采用更加灵活的方式和家长沟通,除了家长会、见面会等面对面的沟通方式之外,教师还应该加强线上沟通,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通过微信等社交媒体和家长交流学生德育方面的情况。教师在和家长进行沟通时,要根据不同的问题选择适合的交流方式,一些小的问题可以采用线上沟通,一些比较严重的问题应该以线下沟通为主。教师也要注意沟通的技巧,对于学生存在的问题,应该以找出背后的原因为核心目标,而不是只向家长反映学生的问题。因此,教师要提高家长的认识,避免家长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待学生。另外,家长也应该更加主动与教师进行交流,毕竟教师要面对众多家长,有时候精力有限难以兼顾,家长可以及时将孩子的情况反馈给教师,双方共同制定合理的德育手段。
教师除了要增加和家长的沟通之外,还要建立家校共育的网络平台,充分应用信息技术的优点,让家校共育的沟通更加便捷。例如,教师可以建立德育工作的微信公众号,发布关于德育的案例、文章和资讯,加深家长对于德育的了解,同时,家长也能够在公众号上直接留言或者评论,直接针对各种德育问题进行交流。总之,完善的沟通机制是家校共育取得良好结果的重要保障,教师应该发挥主动性,利用学校平台的号召力,开展多种方式的交流,打造家校共育的网络交流平台。
(三)开展家校共育活动
在实践活动中,教师、家长以及学生之间的交流会更加有效,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对于德育的相关内容也能够理解得更加深入。因此,学校和教师应该积极组织各种形式的德育活动,并且让家长以各种形式参与进来,使家校共育得到有效推进,真正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个人素养。例如,教师可以组织义卖活动,邀请家长一起参加,帮助学生设计宣传条幅,准备各种二手商品,并且和学生一起定价。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仅学生对公益活动的理解更加具体,家长和学生之间的亲子关系也得到了有效改善。在活动中,教师可以设计各种德育工作的细节,比如通过大屏幕播放本次义卖将要捐助的对象,让学生感受到还有很多人的生活比较贫困,进一步提高学生珍惜生活以及节俭的意识。教师在活动中也增加了和家长的沟通机会,针对学生的表现,可以直接进行有效交流。
教师也可以结合具体的节日开展家校共育活动,例如,在国庆节之前或之后,利用周末等时间,邀请家长一同参加爱国主题活动,教师可以鼓励家长在活动中积极和学生互动,帮助学生理解一些爱国英雄的事迹,学生也可以随时将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表达出来。家长和教师都可以进行积极的反馈,提高学生参与这些活动的热情,同时也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教师在活动开始之前,应该和家长进行协商,共同商定活动的主题和计划,不仅可以充分考虑不同家长的意见,还能够保证家校共育活动过程中的有效配合,取得更加优良的德育效果。
总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一直是中国教育的目标,德育居于首位,可见道德教育的重要性。然而,德育工作在小学教育中长期处于比较边缘化的位置,流于形式、重视度不足等情况十分普遍,德育一直是教师和家长关注的核心。面对这样的困境,学校、教师以及家长应该积极改变现状,认识到德育才是教育的基石。在具体的实践中,首先,学校应该从制度上改变对德育的忽视,引入对德育工作结果的考核,加强教师对德育工作的重视。同时,通过各种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家长的思想认识;其次,学校和教师应该加强和家长之间关于德育的交流,增加沟通方式,打造沟通平台;最后,学校应该积极组织各种德育实践活动,让家校共育在活动中取得更好的效果,切实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