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新宇教授治疗汗证举隅*
2021-12-02李兰心蔡虎志别明珂彭艳斌陈新宇
李兰心 蔡虎志 邓 旭 别明珂 彭艳斌 陈新宇△
汗证是以汗液外泄异常为主症的一类疾病的统称,临床主要包含自汗以及盗汗。自汗即日间无明显诱因汗出,甚者动则汗出;盗汗即入睡后汗出,清醒后无汗出[1]。陈新宇教授系首批全国优秀临床人才,湖南省名中医,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现任湖南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数十年躬身于教育、中医临床第一线,中医疾病诊疗经验丰富,尤擅中医内科杂症之诊治,且陈新宇教授熟读中医经典、古籍,对于治疗汗证有独到见解。
《素问·阴阳别论》言:“阳加于阴谓之汗”,汗由人体阴津受阳气气化而来,汗液外泄异常时可同时损及人体阴津、阳气,故陈新宇教授提出汗证之病机总属阴阳失调,气血不足,阳气气化不利,治疗上以调和阴阳、补益气血为大法进行临证加减,疗效颇丰。笔者有幸师之,受益匪浅,现将陈新宇教授治疗汗证之思想及临床经验总结如下,以飨读者。
1 病因病机
汗证病变可涉及多个脏腑,诸如肝、心、脾、肺、肾、胃等,肺气不足、心血不足、湿热困脾、肝气郁结等均可导致汗证。《素问·宣明五气》云:“五脏为液,心为汗”,指出汗与心关系最为紧密。又《黄帝内经素问集注》中阐述“心主液,汗乃血之液”,即心之液在内为血、在外为汗,汗血同源,故心液不藏可发为汗证。汗证病性以虚证为多见,其中以气虚、阴虚为主,阳虚亦可见汗证。实证可因火郁、湿热、瘀血等发生。
自汗多属气虚,盗汗多属阴虚,这是历代以来的观点。然而近年来有学者对此存疑,蒋瑞芹[2]、程宏斌[3]等学者先后针对盗汗进行临床观察、研究,结合清代医家杨云峰著作《临证验舌法》“阴虚出盗汗,阴言手太阴也,虚言肺气虚也”,发现临床存在大量阴虚盗汗病机为手太阴肺气虚所致的病例[4]。
陈新宇教授认为汗证之病机总属阴阳失调,气血不足,阳气气化不利,《道德经·四十二章》云:“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从根本上推动事物发生、发展、演变、结果的动力是阴阳之间相互作用产生的冲和之气,阴阳的存在及其运动变化为宇宙的基本规律,即“阴阳分而天地立”。《易经》云:“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阐明了在阴阳转化等一系列活动中阳气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又云:“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阐明阴气始终围绕阳气活动,且阴气活动始终跟随着阳气活动,故可知在阴阳二气的活动中阳气为主导,阴气为从属[5]。
2 辨证施治
《扁鹊心书》曰:“人有一息气在则不死,气者,阳所生也,故阳气尽必死”,强调阳气乃决定人生死之根本,阳气存则生,阳气尽则亡。陈新宇教授秉持“谨熟阴阳,以平为期”之思想,认为平和中正是治病的最高境界,而人体阴阳平和中正的关键,在于阳气的固密[6]。故治疗上以调和阴阳为原则,治疗上以培补阳气为主,结合益气、补血、滋阴、收敛、止汗等方法。
拟方时,陈新宇教授多以桂枝汤为底方,并依据患者临床症状酌情加减化裁。桂枝汤被誉为“平补阴阳之第一方”,方中桂枝性温,味辛甘,透营达卫,芍药性凉,味酸苦,益阴敛营,两药合用,辛甘化阳、酸甘化阴,辛酸、开合以调和阴阳、和营固卫[7];生姜、大枣相加,既可助桂枝之阳,又可助芍药之阴,同时升散气津,以助气化及津液散布;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全方在滋阴和阳的同时兼顾调和营卫、益气补血。故桂枝汤为仲景群方之魁[8]。
同时,自汗、盗汗日久往往影响患者精神状态及睡眠状态,进而影响患者心理状态及饮食,可见久苦于汗证患者多伴失眠、焦虑、抑郁、精神不振、纳差、消瘦、面色萎黄或白等症状,故陈新宇教授在治疗汗证时常常在调和阴阳、补益气血的同时结合滋阴和血、宁心安神、疏肝解郁等治疗方法,以求标本同治,进一步扩大疗效。
3 医案举例
罗某某,女,52岁。2020年5月30日就诊。患者诉10余天前受凉后出现畏寒,平素易汗出,此次受凉后汗出明显加重。症见:畏寒、全身汗出,以臀部到双膝部汗出尤甚。夜间入睡后时有躁热,以下半夜为主,躁热即醒,醒后汗出止,稍有心慌、气促,平素喉中不舒,遇寒热加重。自觉双足如坠冰窟。潮热、汗出、口干、口苦,汗出后畏寒明显。稍头晕,夜寐易醒,眠 6.5 h 左右,凌晨1~4点间不定时惊醒,汗出,辗转约1 h后可再入睡。纳可,二便可。身形瘦弱,语声较低,面色白,少气懒言,双眼上眼睑稍下垂,追问患者,答自觉双眼上眼睑困重、上抬乏力。唇色淡,舌质红稍暗,苔白腻,舌下脉络迂曲,左脉弦,右脉沉细。中医诊断:汗证;中医辨证:气阴两虚证。治法:益气养阴,收敛止汗。予以桂枝汤合当归六黄汤加减。处方:黄芪15 g,桂枝5 g,白芍10 g,醋柴胡15 g,黄芩10 g,法半夏10 g,煅龙骨15 g,煅牡蛎15 g,炒酸枣仁15 g,百合15 g,熟地黄15 g,生地黄15 g,当归10 g,黄柏 10 g,黄连3 g,糯稻根15 g,菟丝子15 g,干姜3 g,甘草10 g,大枣6枚,姜厚朴10 g,茯苓10 g。共14剂,水煎服,每日2次,分早晚温服。
二诊:2020年6月13日,患者诉服药后畏寒、夜间汗出较前减少,仍易汗出,活动后及餐后汗出明显,全身汗出、乏力,双下肢仍畏寒明显,恶风。潮热、自汗、盗汗,口干苦。自觉双眼上眼睑仍困重、上抬乏力,程度较前稍有缓解,以晨起为重,午后可缓解。纳可,夜寐一般,二便可。面色稍白,唇色较淡,舌暗淡,苔白腻,右脉弦,左脉沉细涩。上方初见成效,继上方,改柴胡10 g,黄柏5 g。共7剂,水煎服,每日2次,分早晚温服。中药汤剂服毕后予以玉屏风散合六味地黄丸加减入夏秋滋补膏服用1个月。
三诊:2020年8月5日,患者诉服前方后夜间汗出较前明显减少,全身乏力较前改善,受风、受寒后汗出增多。仍潮热、自汗,程度较前减轻,已无盗汗。晨起口干、口苦。晨起双眼睑时有乏力,持续时间及程度较初诊时明显改善,双上眼睑乏力至午间即明显缓解,纳尚可,近日眠欠佳,易惊醒,每晚睡4~5 h,二便尚可。观患者面色白较前改善,面色淡黄稍暗,言语清晰,语声洪亮,唇色淡红,形体未若初诊之时消瘦。舌稍红,苔白腻,脉沉细涩。中医辨证为:气阴两虚证。方拟:桂枝汤合玉屏风散合当归六黄汤加减。处方:黄芪25 g,桂枝5 g,白芍10 g,醋柴胡15 g,黄芩10 g,法半夏10 g,煅龙骨25 g,煅牡蛎25 g,炒酸枣仁25 g,茯苓15 g,百合15 g,白术10 g,防风10 g,黄柏10 g,黄连3 g,熟地黄15 g,生地黄15 g,糯稻根15 g,菟丝子15 g,炮姜5 g,甘草10 g,大枣6枚,当归10 g,蜂房5 g。共14剂,水煎服,每日2次,分早晚温服。随访患者已无盗汗,自汗控制良好,目前继续服药巩固。
按: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自汗证治》对自汗、盗汗做了阐述:“无问昏醒,浸浸自出者,名曰自汗;或睡着汗出,即名盗汗,或云寝汗”。患者中年女性,形体偏瘦,素体虚弱,气血阴阳均不足,营阴不足,阴虚发热,逼迫津液外泄,故可见患者盗汗;素体虚弱,阴阳失调,阳气气化失常,兼之初诊时即外感风寒,营卫不和,腠理不密,津液外泄,故可见患者自汗。且患者畏寒甚、大便溏,且患者出现咳嗽,咳吐白黏痰,语声较低等手太阴肺气虚症状,可知患者气血阴阳均有不足,唇色淡,舌暗红,苔白腻,舌下脉络迂曲,左脉弦,右脉沉细亦可佐证。故治疗时陈新宇教授以调和阴阳、补益气血为主,拟方桂枝汤为基础,辛甘化阳、酸甘化阴,辛酸、开合以调和阴阳、和营固卫、益气和中,结合当归六黄汤滋阴泻火,方用当归、生地黄、熟地黄滋阴养血,黄芩、黄连、黄柏清心除烦,壮水制火。且患者恶风、畏寒等表证明显,在桂枝汤中加用玉屏风以增强益气固表、调和营卫之疗效,重用黄芪以固表止汗,白术健脾益气、防风祛风升阳,进一步加强固表止汗之功,且防风、黄芪相合补散相兼,能达到固表不留邪、祛邪不伤正的目的。并加用糯稻根固涩止汗以增强止汗之功效,煅龙骨、煅牡蛎、酸枣仁等养心安神之品宁心安神的同时使心液得藏,以求进一步加强敛汗之功效。拟方可见兼顾滋阴养血、清心泻火、固表止汗,起到标本共治的作用。
4 结语
张介宾在《类经附翼·医易义》中阐述阴阳二气化生天地之道、造化世间万物、滋养人体气血百骸,可知人的生、老、病、死均离不开阴阳二气,且二者中以阳气为主导,阳气既可直接养神柔筋,又可充养阴精,在此基础上能推动阴精化身以及充养百骸,即“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陈新宇教授认为汗证之病机总属阴阳失调,气血不足,阳气气化不利,治疗上应当秉持“以平为期”,调和阴阳,使之达到相对平衡状态,且在调和阴阳时以培补阳气为主、滋养阴气为从。在治疗过程中,陈新宇教授重视心理疏导,分散患者注意力的同时增强患者对外界刺激的接受度,在药物治疗之外提倡适当锻炼以增强自身阳气,将药物治疗、心理疏导、生活方式干预相结合,才能使疗效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