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巧设情境,全面成长

2021-12-02江苏省徐州市金龙湖小学

数学大世界 2021年4期
关键词:物体创设情境

江苏省徐州市金龙湖小学 赵 敏

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我们一直在实践的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应巧妙地将学生置于相应的情境体验中,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一、巧设教学情境的必要性

1.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

培养学生的乐学、善学素养是核心素养的要求。教学实践证明,开展数学情境教学,将学生置于特定的学习情境体验中,让学生从中获取相应的学习情感,学生才能感受学习的乐趣,从而积极主动地去探求知识。

以“数一数”的教学为例,一年级的学生年龄较小,认知以形象思维为主。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的积极情感,以去动物园游玩的情境来导入新知:展示动物乐园的挂图,启迪学生通过游玩乐园来开启思维。学生兴致浓厚,认真观察、积极思考,从场景中逐一提取10 幅小图,观察其中的物体,并和同学交流、探讨其中物体的个数,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乐学情感,又培养了他们有条理地观察事物的良好学习习惯。

2.易于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情境教学的开展,通过创设角色扮演、游戏体验、图画体验、竞赛体验等多种活动类型,启迪学生积极动嘴、动手、动脑,通过积极思考、同学探讨、实践等学习体验,提升了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探究能力等诸多方面的学习能力。

如学习“数一数”时,在学生观察图画、罗列物体个数之后,引导学生用圆点来表示物体的个数,思考:这些圆点与图之间的关系如何?学生探究、思考,展示自己的观点,质疑:其中的三幅小图中有圆点但是没有物体,是什么原因?说明了什么?这样学生更积极活跃地到情境图中去寻求物体,从中获得数学对应的方法,通过情境寻找活动,学生的数学思维、合作学习得到有效培养。

二、巧设教学情境的具体措施

1.明确科学的目标

情境教学是为有效完成教学任务而实施的一种教学模式,所以情境教学应首先明确目标,这样才能有效指导活动开展。通过研讨教材及学生,选取合适的情境素材,通过情境问题的有效转化,挖掘教材的生活和社会价值,培养学生的学习素养。

以“比一比”的教学为例,需要学生认识比较的数学思维方法,教材在例题中展示了农村小学校园的部分活动场景,这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所以在组织教学时,以校园情境活动的模式来开展学习活动,让学生通过比较、寻找图片、参加比较活动等,在具体的情境中了解长、短、矮、轻、重的内涵,学习比较的方法。

2.把握创设的时机

笔者常常在以下情况适时创设情境活动来有效设置实践目标:在新课导入环节;在学生学习出现消极情感时;在学生的认知出现障碍时;在学生的学习能力需要培养、提升时;在新知需要检测、巩固时……

如学习“比一比”之初,为了让学生进一步学习“比较”的数学学习方法,展示了学生熟悉的小学校园活动场景图,这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先让学生介绍自己看到了哪些场景,此时适时导入“比一比”的学习方法。接着在学习长短的比较时,适时展示两个小朋友跳绳的情境图,并让学生自己演示。这样既很好地导入了比较的学习方法,又让学生通过经历比较过程,增强比较的意识和能力。

3.设计丰富的方案

在开展情境教学时应依据教学需要,设计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多样情境类型,如提升学习兴致和学习能力的活动型模式,以竞赛类及游戏类为主;训练学生数学语言表达型模式,以观看、模拟类活动为主等,通过这些丰富的情境教学方案,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学习中认识自己,帮助自己不断进步。

如在“比一比”的教材例题中,给予了丰富的创设比较情境的素材,同时,教师准备了如绳子、铅笔等教具,在学习过程之中,可以设计丰富的情境活动类型,在实际生活中得以应用。

4.启迪多维的认知

数学的学习过程就是训练、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所以在创设教学情境时,应积极关注学生思维认知的发展,即通过情境的体验过程,让学生从中学会如何学习数学,多角度地认知情境中的问题,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提升自己的学习方法和能力。

如学习“比较轻重”时,展示两人压跷跷板的情境图,介绍其中一位胖、一位瘦,思考:若两人坐在跷跷板的两端,后果会怎样?学生大胆思考,介绍自己的想法(胖的这端跷跷板会压下去,瘦的那端跷跷板会翘起来),接着询问:若两人用肉眼无法看出孰轻孰重,有什么办法来预测结果?教师展示天平情境图,引导学生大胆思考:身边有哪些物体可以分轻重?学生从书本、衣服、文具盒等方面介绍,有效训练了思维和推理能力。

总之,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通过巧妙地创设情境教学,让学生在想学、会学的积极情感体验中感受学习的愉悦之情,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猜你喜欢

物体创设情境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创设未来
情境新颖的概率问题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简约数学”创设简约课堂
揭开物体沉浮的秘密
为什么同一物体在世界各地重量不一样?
“力”常考易错点扫描
悬浮的鸡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