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与积极心理品质相结合的策略和方法
2021-12-02甘肃省嘉峪关市迎宾路小学王迎春
甘肃省嘉峪关市迎宾路小学 王迎春
一、在教学目标设计中渗透积极心理品质
有了清晰的教学目标才能够按照相应的要求和维度去进行教育实践,在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在渗透积极心理品质教育时最常发生的一个问题就是更关注学生的认知培养,忽视学生的情感、律己、意志的培养。例如,教师在讲解小学数学“分数除法”这部分内容时,可以设计一个更全面的教学计划,将积极的心理品质教学融入教育教学过程之中,使学生不仅可以掌握知识,而且能够实现健康发展。教师可以先为学生设计教学目标,引导学生自主练习,在练习的过程中掌握课程内容,理解分数与整数相除的方法,可以初步进行自主运算。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组内练习,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对数学知识进行分析和概括,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更好地感受到数学学习过程的挑战性,锻炼坚强意志,培养克服困难的意志力,体验成功带来的成就感。这样的教学过程更好地包含了对学生意志、情感以及利群品质的培育,使教育教学的设计更加全面,使学生的学习体验更加完善,全面培养了学生的品质,塑造了学生的人格,促进了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提升。
二、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渗透积极心理品质
数学课堂是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主要场所,教师要充分利用好数学课堂,向学生渗透积极心理品质教育,促使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例如,教师在课堂上可以为学生设置教学情境,以此来引导学生探索数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数学教学中。例如,教师为学生准备问题:“要将9 个西瓜分给10个女同学和5 个男同学,要怎么分配才更加合理呢?”学生在经过讨论之后会得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如“总共有15 个学生,男生按比例可以分3 个,女生按比例可以分6 个,这样分配更为合理”,以此为基础引出本节课的教学主题“按比例分配”。这样的教学模式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认知和超越品质,使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形成发散性的思考,更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所以,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创新课堂教学形式,以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和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展开数学学习,渗透积极心理品质的培育,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三、在数学作业中渗透积极心理品质
数学作业是检验学生知识学习成效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态度、发展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有效途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利用数学作业渗透积极心理品质培育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完善数学知识体系,形成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例如,教师在讲解“百分数”这部分知识时可以先为学生设计问题,如:“3 是9 的百分之几?”“9 是3 的百分之几?”“3 比9 少百分之几?”这样的教学问题能促使学生更好地展开数学学习,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完成相应的数学题目,更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知识水平以及数学能力,坚定学生的数学学习信心。教师要鼓励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与同学加强互动,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学生要帮助学习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以及互相帮助的优秀精神品质,更有利于学生利群品质的形成。教师在数学作业设计中融入对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培育,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完善数学知识体系,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塑造积极的心理品格,达成数学教学的最终目标。
教师将数学课堂教学与对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培育相结合,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想品格和道德品质,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使学生在和谐、自由的环境中发展身心,促进教学的全面发展。教师在目标设计、课堂教学以及作业安排这三个部分结合积极心理品质培育,引发学生思考,调动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创新能力、团结合作意识与乐于助人的精神品质,推动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