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的结合路径

2021-12-02甘肃省庆阳市宁县太昌镇肖家小学吴春宏

数学大世界 2021年6期
关键词:原型公式女儿

甘肃省庆阳市宁县太昌镇肖家小学 吴春宏

数学源于生活并最终应用于生活,而课堂教学作为数学与生活之间重要的“桥梁”,教师的日常工作就应该围绕着这两者之间的联系开展。一方面,教师要采用学生熟知的生活情境或问题引入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学生要根据所学将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从而分析、解决问题。由此可见,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和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的路径进行探讨,将会给教师和学生带来积极影响。

一、从数学公式外形寻找与生活实际结合的切入点

小学数学中的公式比较多,且很多公式容易混淆,这也是很多学生在反复练习后仍然出错的原因。要想让学生准确地运用公式解决问题,只单纯地让学生记忆公式显然不是最佳方法,教师可以尝试从数学公式的外形出发,努力寻找与学生生活实际结合的切入点,用技巧让学生对数学公式产生更深入的理解。

例如,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学生对乘法分配律公式“(a+b)×c=a×c+b×c”掌握得不够牢固,在运用的时候非常容易出错,且错误主要集中在漏乘上。单纯的死记硬背并不是最高效的学习方法,教师应该在认真观察该公式外表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提炼出技巧。比如:可以将c 看成家庭成员中的“父母”,而a 和b 可以看成是家庭成员中的“儿子”和“女儿”,(a+b)则可以看成“儿子和女儿在家”,即“( )”理解成“家”,那么“(a+b)×c=a×c+b×c”就可以理解成“父母回家了,看到家里的儿子和女儿后,先抱了下儿子,得到了a×c,后又抱了下女儿,得到了b×c”。最后,教师强调“为了体现公平,父母抱了儿子后,女儿也要抱一抱。如果只抱了儿子不抱女儿,女儿可会生气,会撒娇的”。学生在听到这句话后,顿时笑了起来。这样活跃了课堂,又联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当然学得开心,记得牢,用得好。

二、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的原型

数学是为实际生活服务的,这既是学习数学的价值所在,也是数学课程本身的价值所在。课本中的数学问题都是以实际生活为原型编制的,如果教师能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的原型,那么学生就不难理解问题的解决方式,会更深刻地认识到数学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从而更用心地学习数学。

例如,教师在讲“小数乘法——出租车的分段计费”这一问题时,很多学生对“3 千米以内7 元,超过3 千米,每千米1.5 元”这个条件不太理解。如果教师生硬地讲解该条件,那么明显偏离了新课改的要求,学生理解起来也比较困难。这时候,教师可以从自己乘出租车出行的实例出发,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和思考日常生活中出租车的收费标准。经过一番回忆和思考之后,学生会发现乘坐出租车收费时会出现“起步价”,超过这个起步价多少千米,就按照超过一千米多少元收费。其实,这就是本节课所讲的收费标准,也就是本题的条件——“3千米以内7 元,超过3 千米,每千米1.5 元”。待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找到数学问题的原型后,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就更深入、更透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自然就更流畅。为此,教师可在课堂上分析问题前先引导学生将数学问题回归实际生活,从中找到与之相同或类似的原型,进而从原型分析,根据已有的实际生活经验解决问题。

综上所述,生活与数学的联系非常紧密,想要从二者之间的联系中找到分析问题的突破口,方法也非常多。本文只介绍了两种路径,从技巧指导和问题原型引导两个方面做了较详细的介绍。希望这两种不同的路径一方面能帮助广大一线教师不断丰富数学与生活结合的路径,另一方面能给广大小学生带来分析数学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从而让他们的数学学科素养不断提高,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日后的发展和成长。

猜你喜欢

原型公式女儿
组合数与组合数公式
排列数与排列数公式
包裹的一切
大三的女儿
海的女儿
《哈姆雷特》的《圣经》叙事原型考证
例说:二倍角公式的巧用
人人敬爱的圣人成为了 传说人物的原型
论《西藏隐秘岁月》的原型复现
富养女儿先富养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