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城蚕桑产业发展初探
2021-12-02何仁刚
何仁刚
(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农业农村局 广西河池 546400)
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位于桂西北大石山区,全县人口38.88 万人,耕地面积44.68 千公顷,人口多、土地少,工业发展落后[1]。该县的地理条件非常适合种桑养蚕,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引进蚕桑种养技术,首先在龙岸镇启动蚕桑生产,随后发展到全县11 个乡镇,种植面积逐步扩大,种桑养蚕效益良好。伴着“东桑西移”的大好机遇,广西已建立全国最大的蚕茧生产基地和蚕丝加工基地,河池市桑园面积和蚕茧产量连续十多年位居广西首位。
自河池市“十大百万”蚕桑产业扶贫工程的实施以来,该县把蚕桑产业作为脱贫致富的主要产业之一来抓,从政策、技术、资金、服务等方面进行扶持,鼓励群众大力发展蚕桑产业,使之得到快速发展,并已成为该县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对该县实现快速脱贫、稳定脱贫发挥了巨大作用。
1 发展现状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引进蚕桑种养技术以来,政府部门高度重视蚕桑产业的发展。尤其是近年来,河池市实施“十大百万”蚕桑产业扶贫工程项目,该县以优质原料茧基地为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根据产业规划制定实施方案,创建优质原料茧基地。通过产业奖补方式,扶持贫困户发展蚕桑产业,政府集中采购嫁接桑苗1亿多株,免费发放给贫困户种植,帮助贫困户实现产业脱贫;划拨专款创建县、乡级标准桑园示范基地,指导群众科学种养,走规范化、规模化发展之路。到2020年,全县桑园面积达到8.09万亩,产量达到1.32万吨,每亩年产蚕茧163.11 kg,产值达到5亿多元。
该县有自治区级蚕丝加工企业——宝玉制丝有限公司,公司以生丝生产为主,有职工126人,年产生丝145 吨,消耗鲜茧1 400 多吨,年产值6 000 多万元,有效推动了蚕桑产业发展;有蚕种生产企业一家——广西益佳养殖有限公司,年产蚕种25万张,生产的蚕种能够满足该县一半以上蚕种需求,产值4 000 万元;有专业合作社4 家,其中,怀群群富农民种养专业合作社是一家集小蚕共育、大蚕养殖、蚕茧收购、果桑种植及加工为一体的专业合作社,产品有桑果干、桑果酒、桑果饮料、桑叶茶等,年产值600 多万元,对当地的蚕桑产业发展起到良好的带动作用。
随着蚕桑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不少问题,制约着产业的健康发展,影响了产业的经济效益。
2 存在的问题
目前,该县蚕桑产业效益普遍不高,除了生产资料、劳动力等价格持续上涨和茧丝绸市场价格低迷因素的影响外,还存在如下问题。
2.1 从业人员结构和种植、养殖场地问题
首先,从事蚕桑产业的人员主要是中老年人和妇女,接受新技术能力差,耕作粗放,种养水平低,蚕茧产量低,2020年平均亩产163.11 kg,低于2013年广西平均亩产172.62 kg水平[2],应对市场波动能力差。其次,桑园结构分布不均,种植分散,农药中毒现象逐年增加。再次,养殖户养殖规模小,养殖分散,大部分养殖户没有独立蚕房,基本都是人蚕共处一室,不利于消毒防病,蚕茧产量低、质量差、效益低。
2.2 小蚕繁育不规范
小蚕共育户规模小、不规范,繁育的小蚕质量不稳定,影响蚕农养殖成效。
2.3 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数量少,带动力不足
全县仅有一家龙头企业宝玉制丝有限公司,公司规模小,设备老化,高端技术人才缺乏,主要产品为中低端白厂丝,品种单一,经济效益差,竞争力弱,带动力弱;有一家蚕种生产企业,2020年建成并投入生产,刚刚步入正轨,带动力有限;合作社数量少,参与合作社人员不多,带头模范作用不明显。
2.4 政府扶持力度不足
近年来,政府扶持以技术为主,资金扶持力度不大。资金扶持主要是以扶持贫困户以及示范园区为主,重点是对新增桑园种植的扶持;对合作社、种植大户、家庭农场的扶持力度微弱,养殖条件变化不大,人蚕共处一室的现象没有改变,使得蚕茧产量、品质不稳定。
3 对策建议
想要从根本上解决该县蚕桑产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提高产业整体效益,必须按照产业发展的总体规划进行统筹安排,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主导作用,并明确蚕茧生产与加工企业相辅相成的关系,协调发展,以打造优质原料茧基地为目标,充分体现优质优价,同时开发利用桑枝、蚕沙,变废为宝,提高产业经济效益,做大做强该县蚕桑产业。
3.1 明确产业发展方向,全力打造优质原料茧基地
(1)规范小蚕共育技术。扶持规模大、设施齐全的小蚕共育户,逐步淘汰规模小、不规范的小蚕共育户,保证优质小蚕的供应;在技术落后、生产条件差的地区,提供4龄小蚕,降低群众养殖风险,提高养殖成功率。同时,充分利用国家对蚕桑产业发展政策性和经济上的帮助,通过引入高素质人才,对蚕桑产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利用当地有利条件,指导蚕桑产业稳步向前迈进。
(2)蚕茧生产逐步实现产业化、规模化。要鼓励有能力、有条件的能人、种植大户组建合作社、家庭农场,实现规模化养殖。对修建独立蚕房的农户,政府应给予资金扶持,全面实现人蚕分离饲养,为生产优质蚕茧创造条件。一方面,顺应“美丽乡村”的建设潮流,对蚕桑产业严格按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案加以调整,并根据现代蚕桑产业的经营模式,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发展策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另一方面,该县蚕桑产业产品由于生产链短、品种单一等问题,导致其缺乏地方特色,市场影响力较小。当地政府应该有针对性地组织专业人员外出进行学习交流,引进先进的技术成果和人才,因地制宜,发挥地方优势,增加产品附加值,利用农村特有的蚕桑产品,创新现代蚕桑产业的经营模式,拓宽收入渠道,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3)加强技术指导、技术培训,创建“三高”蚕桑产业示范基地,实施病虫害绿色防控、无公害施肥、省力化栽培等技术措施,实现增产、增收、增效,提高产业经济效益。在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要把人才培养作为发展的重中之重。通过人才培养,造就更多复合型乡村人才,深入乡村第一线,指导乡村经济组织积极发展产业生产,加强个性化指导。建设一批高质量、高标准蚕桑种养示范基地,改变蚕桑产业经营模式,优化产业结构,带动该县蚕桑产业高效快速发展。
(4)合理规划桑园布局,适当连片种植,减少农药中毒事件等意外事件的发生。通过合理规划,因地制宜,划分出经济作物、粮食作物片区,突出地域优势,利于规模化发展。这种方式不仅节省了人工成本,降低生产能耗,还提高了蚕桑产业的生产效率,解决了不同产业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问题,也解决了一家一户经营分散局面,有助于促进农村经济协调发展,形成稳定和谐、共同发展的良好氛围,实现共同发展、共同富裕的伟大目标。
3.2 构建稳定的购销模式和经营模式
引导企业与农户签订购销合同,建立稳定的优质蚕茧供应基地,生产高端生丝,提升企业产品档次,帮助企业提质增效,提高竞争力。实现优质优价,刺激群众不断扩大生产规模,改进生产技术条件,互惠互利,推动蚕桑产业持续稳定向前发展。此外,可以根据当地具有特色的古村落和景点,充分利用地方蚕桑业优势资源,通过当今受欢迎程度很高的“农家乐”等经营模式,发挥社会服务职能,提高蚕桑产业经济收入;或将蚕桑特色产品与旅游项目相结合,在宣传当地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提高蚕桑产业盈利水平,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加强与外界的交流,带动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3.3 做好环境治理和病虫害预防工作
根据政策导向,积极引导并扶持广大群众扩大桑园种植面积,在抓好主产业生产的同时,引进扶持企业对废弃物桑枝、蚕沙进行综合开发利用,创建良好的蚕桑生产环境,树立“清洁田园”意识,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减少病虫害发生,提高产业的综合效益。在对罗城蚕桑产业生态环境的治理过程中,要对蚕桑产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实地考察,在全面了解种植环境破坏具体情况的基础上,制定治理措施,对蚕桑产业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大气环境、土壤环境等综合进行细致的调查和研究,有针对性地对各种环境破坏情况提出相应解决措施,对相关数据要进行留档并整理保存,为后续实际措施的开展提供充足的数据支持。比如可以采取点对点治理、层层治理,将罗城蚕桑产业的种植问题一一罗列,提出单个的解决措施,然后进行整理估算,将治理方案进行择优选择,得到最佳的治理方案,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3.4 加强产业政策扶持支持
一是制定产业发展的长期规划,保持蚕桑产业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统筹规划蚕桑产业的发展。二是整合资源,为蚕桑产业发展提供有效服务和技术支撑。三是给予蚕桑产业必要的资金扶持。罗城的农业产业基础条件差、底子薄、效益低,而蚕桑产业起步晚、技术落后、经营分散,应对市场变化能力差。政府部门要根据该县的具体条件,做好乡村振兴总体规划,促进农业产业协调发展。针对该县蚕桑产业的发展现状,应对贫困户、新增种植户、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蚕桑加工企业等生产单位,在政策、技术、资金、服务方面进行扶持,各职能部门全心全意为蚕桑产业发展提供有效服务,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开发新产品,延长产业链。生产加工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逐步实现高产、高质、高效,做大做强蚕桑产业,实现产业脱贫、产业富民的乡村振兴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