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的影响与发展
2021-12-02朱国伟
朱国伟
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的影响与发展
朱国伟
(太原学院财经系山西太原030032)
农业机械化是实现高效率、高质量农业生产的重要途径。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进程,可以有效提高农业经济的发展速度。文章阐述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现状,分析了其对农业的促进作用与影响,就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提出了意见建议。
农业机械化生产;农业经济;优化措施
新农村建设步伐与乡村振兴战略都推动农业逐渐向现代化发展,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动力,对发展现代农业具有促进作用。农业机械化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趋势,通过借助农业机械完成人工无法完成的农业作业,提高生产技术水平,为生产效益的提高创造契机,实现农业效益最大化。在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与时代不断发展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农民改变了对农业机械的传统认知,许多农村地区都开始广泛应用农业机械,使农业生产逐渐脱离了传统人力劳作,生产模式也发生了改变。合理利用农业机械进行农业作业,可以加速农业生产的发展进程,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产品的质量与产量,从而有效推进农业发展与农业经济的发展[1]。因此,对农业机械化在农业经济中的影响进行分析具有现实意义。
1 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
农业机械化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当地农村与农业发展状况。农业机械化的目的即利用机械设备协助农民完成农业作业,取代传统劳作模式,结合现代农业生产理念,利用机械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水平与经济效益的活动过程。近年来,农业机械化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果与重要成就。农机服务市场的范围正在逐渐拓宽,主要粮食作物种植收获机械化均已达到较高水平,农业机械品类越来越多,覆盖面也越来越广泛,全过程机械化生产模式已初具规模,许多发达农村地区的农业耕作模式也基本转向土地承包机械化[2]。但在农业机械化现阶段的发展过程中,也存在部分问题需要解决,需要不断的优化对农业机械化的管理与应用,这样才能更好地助力农业经济的稳步发展。
2 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生产的促进作用
2.1 农机服务可以提高农业经济收益
农业机械的广泛使用对农业耕作而言,可以在有限耕地的条件下提高田地的利用率,实现耕种土地资源的最优配置。机械化耕作可以使播种、施肥、植保作业更加精准,同时可以提高耕地质量、增加土壤肥力、增强土壤蓄水能力、增强抗旱能力、提高作物产量等,保证农作物的质量。利用大型农业机械高效经营大面积耕地是近年来许多农机合作社生产经营的主要模式,在当地政府的扶持与相关政策的支持下,农机专业合作社依靠浓厚的资金可以购置先进的大型农业机械设备,为周边农村提供农业机械服务,通过机械化耕作提高农作物产量与质量,从而提高农业经济的整体效益[3]。
2.2 农机作业可以规避生产经营风险
传统人力劳作农业生产模式中,农作物的产量与质量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比如干旱会造成农作物产量的降低、病虫灾害会造成农作物质量的降低、不能及时收获致使减产、土壤肥力不足致使减产等。而农业机械的应用可以有效改善传统人力劳作模式中农业的生产条件,比如田地土壤水分不足时,借助现代灌溉机械可以以最少的水量达到最佳的灌溉效果,降低因干旱造成农作物减产带来的影响;利用农药宽幅喷雾器和植保无人机,实现高效农药喷洒,避免人们吸入蒸发农药而造成的伤害,除此之外,利用宽幅喷药器还可以提升农药的附着率,保证农药喷洒的均匀性,降低病虫灾害的发生概率;农业播种机械的使用,可以实现播种同步侧深施肥,为农作物提供早中期的需求养分;利用中耕施肥机械技术还可以实现农作物生长过程中的肥料与土壤的充分混合,减少土壤肥力退化问题的频繁发生,保证农业产量与质量。总之,利用农业机械化进行农业作业可以有效降低因干旱、病虫灾害、土壤肥力不足等多方面因素对农作物产量与质量的影响,规避农业生产经营风险。
2.3 农机作业可以优化农业生产模式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趋于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标志,传统人力农业耕作模式需要在人力支撑的条件下依次完成播种、施肥、灌溉、中耕、收获和秸秆处理等一系列完整工作,即使可以借助农机设施进行协助操作,但选择的范围也有限,只能选择特定的农业机械,不仅费时费力,还存在操作匹配程度不高的现象,影响农业生产的最终效果。农业机械化发展关系到农业的健康发展,随着农业机械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已逐步被取代,各种传统工艺通过机械设计的整合,使许多农业机械已经可以同时完成多项作业[4]。比如联合收割机、联合整地机、播种施肥机等,显著减少了农业生产模式中的耕作次数,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人力与生产资源的浪费。此外,农业机械设施的许多新理念也促使了生产模式的转变,如免耕播种机的大范围使用,使传统耕后播种方式转变为秸秆覆盖直接播种,降低了生产初期的各方面成本,而且优化了耕地条件,增强了土壤的蓄水能力,更好地保证了农业经济的稳步发展。
3 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的影响
3.1 促使农民经营理念转变
传统农业生产模式中,主要以人力劳作为核心,以专用机械作为协助,随着农业机械化发展进程的推进,农业机械得到不断的优化与设计,目前所具备的农业机械已经可以极大程度解放农村劳动力,给农民更多的空间与时间致力于农业经营模式的优化。农民可以利用闲暇时间通过互联网等多种渠道与多个平台来获取信息,转变农业经营理念,使农业生产经营模式从单一批次销售逐渐向自主独立销售等方向进行多元化发展,促进农业经济模式的升级与转型。借助农业机械完成全过程机械化生产的农民们,可以利用空余时间在互联网平台或直播平台等进行线上销售,通过机械化生产过程的直观展示方式,可以更加吸引消费者,显著提高农民的经济收益,并减少农产品在流通运输等环节过程中的成本,使农业生产收入最大化,进而提高农业经济的整体水平。
3.2 促使农产品产业链延长
农业机械化在农业生产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人口呈现不断增加趋势,人们生活水平与质量的不断提高,使对粮油、蛋肉奶等农产品的需求量与品质要求逐渐提高,农业机械的广泛使用可以有效提高劳动效率与农业种植面积利用率,更是显著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与质量,满足了国人对农产品的需求。随着农业机械的投入使用,农业机械产品已逐步从生产前中期的机械设备扩展到生产后期的机械设备,农民通过购置生产后期的机械设备可以实现对农作物的深加工,扩大农产品的经营产业链,完善农业发展体系,促使农业经营及其附属产业的产业链结构逐步趋于良性发展[5]。
3.3 促使农业经济良性循环
农业机械包含土壤耕作机械、农田排灌机械、畜牧业机械、农业运输机械、种植与施肥机械、植保机械、农作物收获机械、农产品加工机械等。在经济与时代进步的推动下,农业机械技术得到了不断提高,农业机械能通过一次作业完成多项任务等,有效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水平[6]。农机具有高效率、低成本的操作特点,不仅保证了农作物的高产要求,而且还有效降低了农业生产所有环节中的成本,使农民的收入效益得到显著提高。农业机械化发展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益,良好的经济条件可以购置更为先进与优质的农业机械,农业机械化与农业经济间形成了良性循环,农民的经济实力不断得到提升,对农机市场也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农机化、农业经济、农机市场之间形成良性循环,先进农业机械设施的大规模使用又进一步提升了农业生产能力,形成了农业机械推动农业经济发展、农业经济农业机械发展的良好局面。
4 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的意见建议
现阶段,我国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结构中的占比日益增加,从目前农业发展情况来看,农机化生产与农业技术、经营管理技术共同决定了农业经济的整体水平与发展状况,在当前良好的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下,需要不断改善农业机械化生产发展过程中的技术水平低、研发能力落后等问题,通过优化调整农业机械化结构、提高农业机械化科技水平等方面提高农业机械化生产水平与提升农业机械化生产实力,进而推进提升农业经济的进程。比如在提高农业机械化科技水平方面,在做好农业机械化科技推广工作的同时,有关部门应敦促农机生产制造企业对农机设施的技术进行不断的改进、创新与优化,根据农机实地工作情况进行调研与分析,然后对设备性能进行改良,满足农民对农机化生产的实际需求,农机生产制造企业也应在吸取失败经验与借鉴国内外先进技术经验的基础上,对农业机械设备进行技术改进,注重农机设备的优良性能,以此加快农业机械化进程;在农业机械化结构调整方面,可以根据国家提出的调整农业结构和产业化运作需求进行相应的调整,将单一农作转为配套农作,增加农业作业机具,根据市场需求因地制宜,以市场环境为导向调节农业机械化结构。通过采取一定的措施,加快农机化生产的发展进程,进而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提高农业经济的整体水平。
5 总结
农业机械化生产是农业发展的趋势,农业机械的应用作为提升农业生产力的重要途径,使用率与先进程度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的最终效益,关乎我国整体农业经济水平。因此,在当前良好的农业机械化发展状况下,对农业机械化结构进行优化,提高整体技术水平、增强农业机械化生产实力,有利于农业经济的稳定快速发展。
[1]杨欣欣,高长春.创意农业视域下的农机化推广问题与策略研究[J].农机化研究,2021,43(9):259-264.
[2]李春英.农机化生产对农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及影响分析[J].农机使用与维修,2020(12):140-141.
[3]高平.新时期巨野县农机化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建议[J].当代农机,2020(11):34-36.
[4]汪娟.乡镇农机化服务对农村经济的作用[J].农家参谋,2020(17):22.
[5]王浩.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经济增长贡献实证分析——以河北省为例[D].晋中:山西农业大学,2016.
[6]阿布都克然木·阿不拉.发展乡镇农机化服务对农村经济的重要作用[J].农家参谋,2020(2):99.
朱国伟(1998- ),男,山西朔州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投资学。
S23
A
2095-1205(2021)02-88-02
10.3969/j.issn.2095-1205.2021.0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