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材施教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
2021-12-02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长江路小学段利力
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长江路小学 段利力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小学阶段的学生处于学习和认知的基础阶段。研究发现,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参差不齐,数学学习水平也各有差异。有的学生数学思维活跃、逻辑能力强,不需要付出过多努力,测评仍然获得优秀;有的学生则数学水平一般,通过不懈努力后数学测评良好;有的学生数学水平较差,即便付出努力认真学习,但在短时间内仍难以获得理想成绩。因此,教师应当通过因材施教的方法,在小学数学课堂上促进学生学习质量及兴趣的提高。
二、因材施教在数学课堂中的实际应用
1.实施分层教学,灵活应用教学技巧
在分层教学中,可结合数学测评成绩分层。通常可将学生分为三个层级,一是拥有优异成绩的学生,可全面把握数学知识,具有较强的学习主动性;二是成绩中等的学生,其各方面能力较为均衡,无突出优点,学习兴趣一般;三是成绩较差的学生,一般此类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对数学充满厌恶心理,难以全面理解课堂上教师所教授的知识。
分析可知,第一层级学生仅需要教师予以必要的正确引导即可,课堂中不能完全掌控教授时间,应给予其发挥自身能力的机会,如课前可让学生做好准备,与其他同学分享一些数学故事。针对性指导学生不理解的知识点,培养和发展此类学生创造思维。第二层级学生需要培养其综合能力,进一步提高其学习主动性。在数学学习中,要求学生掌握读、写、思、练、纳能力,课堂上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准备相应的辩论会、抢答比赛等活动,借助此类竞赛让此类学生明确自身在数学学习中的优势,以激发其数学学习积极性。第三层级学生存在一定共性,主要是对数学不感兴趣,甚至是以厌恶反感的态度面对数学,且师生关系不融洽,难以有效地与教师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对于此种情况,教师应当调整自身教学方法,主动与此层级学生交流沟通,让学生感受到被尊重与爱护,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避免学生害怕数学,以此为后续教学奠定基础。教师可在课堂中借助多媒体放映数学儿歌、微课动画视频,让学生模仿、动手操作,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对数学思维、逻辑能力进行训练。
2.采用小组合作,同学帮扶
为了提高分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互帮互助的精神,则应当开展小组合作教学,优秀的学生可带动其他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学习较差的学生也能够获得一对多的帮扶。
在划分学习小组的过程中,要求做到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组内包含不同层次学生,以保证课堂活动的有效性。每个小组较为固定,选择一个组长和副组长,通过质疑、交流分别帮扶组内成员。教师可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小组合作、交流质疑、互帮互助来完成学习任务。教师还可以组织闯关练习竞赛,看看哪一组算得又快又准确,即可给予一定奖励。通过此种方法,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责任感与兴趣,还能推动组内成员进行做题方法与经验的交流,有效提高组员的交流能力与应变能力。教师可设定情境,每个小组提前准备组织语言,实施辩论,此种课堂教学可调动学生兴致,提高其参与意识,以加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
三、因材施教在数学教学中实施的教学成果
因材施教不仅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是教育教学应该遵循的准则,更是为了促进小学生身心发展所需要运用的教学策略。对于差异学生实行针对性教学,借助分层模式为学生营造与其相符的学习环境,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优质的教育,并取得较好的成效。具体来说,教学成果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班内学生两极分化的情况有所缓解,后进生在恰当的教学目标的激励下获得了一定的发展,与优等生缩小了差距;另一方面,小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也被调动了起来,学习积极性十分高涨。
不同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能力存在差异,必须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一方面需要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其学习主动性,另一方面应当对教学方法灵活应用,多样化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