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地区稻麦高效生产策略——来自国有农场的启示
2021-12-02徐国蔚
徐国蔚
淮北地区稻麦高效生产策略——来自国有农场的启示
徐国蔚
(扬州大学江苏扬州225009)
淮北地区的种植模式主要为稻麦复种连作,由于温光资源不足,稻麦茬口衔接季节矛盾突出,水稻收获时间逐年推迟,不仅会影响水稻生产,还会对适期抢墒种植小麦造成严重影响。国有农场采用其先进的生产技术以及合理的茬口安排,实现了稻麦高效生产的目标。文章以国有农场稻麦高效生产为研究切入点,对淮北地区的稻麦生产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从统筹安排、应对措施的角度提出解决方法。
淮北地区;水稻;小麦;稻麦;高效生产
水稻和小麦是淮北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稻麦两熟是主要的种植方式。淮北地区所处的纬度较高,温光资源相对紧张。由于水稻产量高、稳产,在产量和效益方面均高于小麦,因此农户更重视水稻生产,从而相对忽视小麦,另外随着机插秧、直播稻的推广运用,水稻播种以及成熟期推迟,挤占了小麦的生长时间,甚至牺牲了小麦产量,来追求水稻产量的有限提高,从而造成小麦产量的下降,最后降低了稻麦全年的产量和收益。国有农场凭借其组织化程度高的优势,从季节安排、品种布局、技术创新等方面有力克服了稻麦连作的季节性矛盾,实现了对温光资源的高效利用,达到稻麦双高产、周年高产的目的。文章主要从国有农场稻麦高效生产为切入点,全面分析了淮北地区稻麦生产存在的问题,借鉴国有农场稻麦生产先进经验,以期为淮北地区稻麦的高效生产提供可靠依据。
1 稻麦生产不协调的原因
1.1 水稻收获期的持续推迟
近年来,随着气候因素的不稳定,给稻麦生产带来了影响,例如2015年江苏省淮河以北地区普降大到暴雪,特别是连云港市雪灾严重,部分地区积雪深度达20 cm,雪后未能收获且出现积水的田块面积达5.41 hm2,出现不同程度倒伏的面积约3.56 hm2,其中1.67 hm2严重倒伏,严重影响了稻麦生产和农民收入[1]。等霜收稻成为很多大户的习惯。农户认为下霜后水稻就枯了,稻谷水分能够达到收购标准,许多种田大户没有稻谷烘晒条件,这样可以节省烘干费,但是等霜时往往等来雨雪,不仅造成水稻难以收获并增大损失率,而且不利于后茬小麦的种植。
1.2 惜本思想严重
为了降低生产成本,部分农户在水稻、小麦生长关键时期的撒肥、防病、治虫等方面抱着能省尽省的思想和麻痹侥幸心理,他们愿意延迟收割水稻的时间来避开收割高峰以寻求收割价格的降低,此外还可以让水稻在田间晒干,达到标准水分,这样可以省下晒粮及烘干成本。
1.3 粮食生产效益下降,农民种粮积极性难以维系
近年来,虽然粮食产量有所提升,但是出现了“丰产不丰收”现象。谷贱伤农直接影响到农民的种植意愿。农民种粮收益下滑甚至为负时,自然会有弃田不种的倾向。另外随着人工、地租、农资等费用不断上升,粮食生产的成本支出不断增多,而粮食价格持续低迷,造成农民生产效益的下降,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1.4 城乡收入差距过大,土地粗放化管理日益突出
随着城乡收入差距的不断增大,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不断流入城市,老人、妇女和儿童留在农村,导致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力资源存量不足。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后把土地交由留守在家的老人和妇女耕种,而这些劳动力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且年龄偏大,劳动力生产效率相对低下,难以对土地实行精细化管理,另外留在本地的青年人不愿从事农业生产劳动,导致土地粗放化管理现象不断增加。
1.5 农机与农艺未能充分融合,缺乏农机与农艺复合型人才
农业机械作为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承担着农产品的种植、施肥打药、收获以及土地的耕翻、整平等诸多职能,有效提高了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和改善了农业的生产经营条件;农艺技术是指在农业生产中经过多年积累的农作物种植经验,具有地域分布性特点且适用于地方性的农业生产,农艺技术涵盖了育种、栽培、土壤翻耕、土地整平、水资源灌溉、植物保护、施肥打药、收割等农业生产过程的指导和要求。在农业生产中,许多农户缺乏对农机与农艺技术融合的正确理解。一方面是由于农村的农机装备不全,难以与农户所掌握的农业生产技艺相配套,另一方面农村基层的农机与农艺融合管理工作机制不健全,不能对农户进行及时有效的指导。农机专业人才和农艺专业人才由于所学的理论知识和研究方向差异较大且彼此局限于各自学习方向,缺乏必要的沟通交流,难以培养出符合现代农业发展方向的农机与农艺复合型人才。
2 国有农场的先进生产经验
2.1 农机与农艺有效融合
目前国有农场推广水稻、小麦从“落谷到收获”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强化新技术、适用技术的推广,实现了对农机和农艺的有效融合,不断提高稻麦生产水平。一方面从稻麦品种的选育、种植方式、施肥打药、病虫害防治等方面适应农机作业的要求,另一方面根据现有的农艺技术,不断改良农机,以顺应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
2.2 固化稻麦栽培模式,实行精细化管理
农业生产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诸多生产技术环节,不可控因素很多,只有把每一项关键措施落到实处,才能确保目标产量的实现。国有农场因地制宜地制定了稻麦生产的技术操作规程,固化好水稻高效、高质、高产、控本、平衡增产的“三高一控一平衡”生产技术模式,促进平衡增产,不断提升稻麦的精细化管理水平。
2.3 “双季争早”意识强烈
针对淮北地区温光资源不足的情况,国有农场牢固树立了“双季争早”意识,合理抢占温光资源以实现水稻、小麦的高效生产,合理安排好“三夏”“三秋”的各项工作。无特殊情况下,每年6月30 日前完成水稻种植,11 月5日前完成小麦种植,各项工作环环相扣,确保不误农时抢生产,为实现稻麦协调发展奠定基础。
2.4 发展优质品种,实施订单种植
近几年常规大宗稻谷价格持续降低,出现了销售难的情况,但优质专用品种销售价格仍然高,且市场畅销度好。国有农场着眼于种植优质品种,与农业企业签订合同,实行订单种植,既有效地降低了市场风险,同时也很好地解决了粮食价格低、销售难等问题。
2.5 技术创新及推广应用到位
近几年国有农场围绕足苗、匀苗的目标,小麦生产在原有的耕整播基础上,总结摸索出了一些相对成熟的做法。一是沙土地以精播为目标,不断改进耕、整、播机械;推广翻转犁耕翻、旋耕机整地、正反旋耕复式条带播种,为抢早播、提高播种质量提供保障。二是粘土地反旋条带播种机械的推广,采取反旋灭茬整地,反旋条带播种,配合浸种催芽,抢墒作业、播后及时镇压等配套措施,在极端干旱的条件下基本上实现了原墒出苗。三是围绕简化作业程序、降低成本,探索出粘土地上耙地、施肥、反旋碎土、直播机带状播种、镇压、开沟、灌溉的小麦种植作业程序,降低了作业成本,提升了作业效率,实现一播全苗。
2.6 土地较为集中,实行规模化经营
国有农场的土地资源较为丰富,且呈现大片集中分布,农场土地高度集约化为现代农业技术推广、农业机械使用、劳动力转移、劳动生产率、土地利用及生产效率的提高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同时也促进了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使得劳动效益、技术效益和经济效益得以有效结合。
3 实现稻麦高效生产的启示
3.1 加强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发展现代化农业,建设现代农业基础设施是必不可少的。现代化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环节均需要相应配套的基础设施,涉及农田水利的标准化、田间道路交通、储藏和保鲜、农业社会化服务等方面的内容。因此要不断推进中低产田改造和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高标准建设旱涝保收生态高标准农田,提高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物资装备水平,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抗灾减灾能力。通过加强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以降低农业生产的成本并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对实现稻麦周年协调发展的意义重大。
3.2 推广稻麦轻简化、机械化精确栽培技术
近年来,在稻麦两季田推广免耕机播或撒播、秸秆覆盖轻简化、机械化栽培技术,是提高小麦单产、减轻农民的生产劳动强度、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民收入的一项新的技术。促进稻麦高效发展,现代稻麦两熟制度的创新就显得非常重要。张洪程[2]等提出了水稻“精苗稳前、控蘖优中、大穗强后”超高产定量化栽培模式,提出了水稻超高产栽培的关键在于“强支撑、扩库容、促充实”,即通过抗倒伏的高光效群体结构,用足量壮秆大穗增大群体库容,提高水稻后期的物质生产力,从而充实库容。杨建昌[3]等提出稻麦协调高产的技术途径是在一定穗数的基础上,通过扩大穗增大库容,提高成穗率并增进粒叶比协调源库关系,增加抽穗期的糖花比/糖粒比提高籽粒库生理活性,培育健壮根系提高结实期物质生产能力,促进物质运转提高收获指数。
3.3 重视土地流转工作,促进土地规模化经营
一是要做好对土地流转政策的宣传工作,构建有效的物权化土地经营权流转机制,保障农户自由顺畅规范地流转土地经营权[4]。二是充分考虑各地区的农村自然经济条件、农业机械化水平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状况等因素,做到土地经营规模与农村劳动力规模相适应。三是做好农村土地流转的服务工作,合理安排好土地流转供求登记、政策咨询、合同管理和土地纠纷协调等工作。四是土地规模化经营和社会保障机制密不可分。社会保障机制的完善不仅可以加快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降低土地流转成本,而且可以促进土地规模化经营,提升土地生产的经济效益。这些保障包括农民医疗保障、种植风险防控、种植补贴保障等[5]。
3.4 积极开展订单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增效
订单农业是指在农业生产之前,农民与企业或中介组织签订的具有法律效力的确定双方权利与义务关系的产销合同,农民根据合同组织生产,企业或中介组织按合同收购农户生产的产品的一种经营形式[6]。研究表明,参与订单农业能够显著地提升农民收入水平,实现生产和销售有效对接,解决卖粮难的问题,保障粮农的收益,其中“龙头企业+经纪人+农户”的组织模式效果最好[7]。政府应该加强对这方面的政策引导和支持,加强合作过程中的法律规范,充分发挥订单农业对提高农民收入的作用。
3.5 加大直播稻配套技术研究与示范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淮北农村地区的大量青年劳动力流入城市,致使农村劳动力减少,留在农村的劳动力多为生产效率不高的老人和妇女。直播稻由于其工序简单、所需劳动力少而被农民普遍应用。因此需要对直播稻从耕、整地与播种机械的选型配套、品种的筛选、播种质量、匀苗和全苗控制、杂草以及杂草稻防除、水肥的运筹、后期倒伏的防范等方面开展一系列研究,集成直播稻高产、稳产、优质、高效、机械化、精确化高产栽培技术体系。
3.6 加强场地共建,助力区域农业生产
国有农场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领头羊,应该依托自身组织化、规模化和机械化程度高以及科技人才集聚的优势,对地方农民进行稻麦高效生产的技术指导,提升农民的生产技能,发挥国有农场的模范带动作用,使得地方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得以全面提升,从而促进周边乡村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3.7 建立健全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
科技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力量,应加强对基层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鼓励农业组织和农民与农业高等院校、国有农场、科研院所开展长期合作。鼓励农业科技工作者加强与农民的交流,坚持农业科技人员深入到户,面对面地指导农业生产。同时不断加强农业技术成果的推广运用,支持乡镇推广机构改善设施装备条件,改革与建设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充分发挥科技在现代化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国有农场、科研院所应该围绕稻麦新品种和新技术、新肥料、农药等开展试验示范,建立新品种和新技术的试验示范区、超高产攻关展示区等功能区。精准制定稻麦周年高产高效技术规程,按技术规程组织生产实践。在稻麦生产的关键生育时期,组织周边县乡农技人员、种植大户、合作社牵头人等到现场参观,安排专业人员对农户进行培训和指导,充分发挥国有农场示范引领作用。
[1]徐德利,王艳,王兵,等.基于“雪压稻”灾情对江苏省淮河以北地区稻麦周年协调发展的思考[J].作物杂志,2016(3):128-133.
[2]张洪程,吴桂成,吴文革,等.水稻“精苗稳前、控蘖优中、大穗强后”超高产定量化栽培模式.中国农业科学,2010,43(13):2645-2660.
[3]杨建昌,杜永,刘辉.长江下游稻麦周年超高产栽培途径与技术.中国农业科学,2008,41(6):1611-1621.
[4]张勇,包婷婷.农地流转中的农户土地权益保障: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基于“三权分置”视角.经济学家,2020(8):120-128.
[5]黄凌翔,郝建民,卢静.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的模式、困境与路径.地域研究与开发,2016(5):138-142.
[6]刘凤芹.不完全合约与履约障碍——以订单农业为例.经济研究,2003(4):22-30,92.
[7]徐健,汪旭辉.订单农业及其组织模式对农户收入影响的实证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09(4):39-47.
徐国蔚(1995- ),男,江苏连云港人,硕士,研究方向:区域农业发展。
S344.15
A
2095-1205(2021)02-19-03
10.3969/j.issn.2095-1205.2021.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