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外冲击波治疗仪联合肩袖肌群、肩关节闭链稳定性训练在举重运动员肩袖损伤康复中的应用
2021-12-01王彤彤崔小灿牛雪飞丰光达
王彤彤,崔小灿,牛雪飞,丰光达
(新乡市第一人民医院 康复医学科,河南 新乡 453000)
肩袖损伤是多发于老年及肩关节反复运动人群的疾病,其主要病理特征包括血运、撞击、退变及创伤等。举重运动员会长时间反复进行肩部肌群锻炼,训练模式较为特殊,若训练强度、时间不恰当会对肩部肌群造成损伤。肩袖损伤临床多表现为中束部位、肩前方及三角肌疼痛,肩袖肌群损伤后体内炎症因子水平升高,从而刺激肌群神经末梢引起疼痛,进而引起肩袖肌群痉挛拉伸软组织,加剧疼痛[1]。目前临床常用推拿、热疗等方式治疗肩袖损伤,但部分患者治疗效果单一。研究表明,体外冲击波治疗肩袖损伤具有良好效果[2]。本研究选取42例肩袖损伤举重运动员,旨在探讨体外冲击波治疗仪联合肩袖肌群、肩关节闭链稳定性训练的治疗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8年9月至2020年9月新乡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42例肩袖损伤举重运动员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案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1例。观察组:男16例,女5例;年龄15~25岁,平均(19.58±4.13)岁;训练时间1~6 a,平均(3.74±1.22)a;Gerber分型Ⅰ型10例,Ⅱ型11例。对照组:男17例,女4例;年龄16~24岁,平均(18.89±4.24)岁;训练时间1~5 a,平均(3.58±1.31)a;Gerber分型Ⅰ型12例,Ⅱ型9例。两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训练时间、Gerber分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新乡市第一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诊断标准参照《肩袖疾病临床实践指南(2010年)》[3]诊断肩袖损伤:(1)肩关节外展活动受限,肩袖肌群上方具有疼痛感,肩部活动程度越大疼痛感越剧烈,夜间疼痛感加重;(2)肩外肌肉有压痛感且上举功能受限;(3)撞击试验、臂坠落试验及疼痛弧征均为阳性。
1.3 选取标准(1)纳入标准: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3];②年龄≥15岁且<25岁;③Neer分期为Ⅰ期,具有可逆的肩袖损伤表现,肩峰前上区点状触痛有疼痛弧,抗阻力时疼痛加重;④Gerber分型为Ⅰ、Ⅱ型。(2)排除标准:①Neer分期Ⅱ、Ⅲ期;②辅助检查判断为肩袖完全撕裂;③Gerber分型为巨大肩袖损伤及巨大且不可修复肩袖损伤;④治疗过程中症状加重或无减轻,无法继续配合治疗;⑤合并心血管、肾、肝及造血系统疾病。
1.4 治疗方法
1.4.1对照组 接受肩袖肌群、肩关节闭链稳定性训练。肩袖肌群训练每组10个,每日3组。冈上肌:肩胛骨平面内外展角度<30°做短弧运动。冈下肌、小圆肌:肩胛骨平面内外展角度<30°,屈肘约90°,外旋,训练时根据具体情况调节平面外展角度,如疼痛难以忍受可减小外展角度。肩胛下肌:手背向前屈肘约90°,进行抗阻力训练。采用稳定治疗球进行肩关节闭链稳定性训练,运动员在倾斜45°的桌面将治疗球压于墙面,双肩前屈约60°按压治疗球并缓慢调节桌面倾斜角度至90°,每日1次,每次5 min。
1.4.2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体外冲击波治疗仪治疗。肩袖肌群、肩关节闭链稳定性训练同对照组。体外冲击波疗法:患者取仰卧位或坐立位,以肩关节疼痛点为中心,将耦合剂涂在肩袖肌群损伤处后,使用冲击波治疗仪进行治疗,其探头分别从横、纵方向旋转进行冲击波治疗,能量0.30 mJ·mm-2,脉冲2 000,频率2.0~2.5 Hz,每周1次。
1.5 疗效评估标准采用美国肩肘外科协会(American Shoulder and Elbow Surgery,ASES)评分评估疗效。无效,即肩袖肌群肿胀疼痛情况未改善,甚至加重,不能维持常规训练,ASES评分<80分;有效,即肩袖肌群肿胀、疼痛感显著减轻或消失,可进行常规训练,ASES评分为80~<90分,但提高训练强度时疼痛感加重;显效,即肩袖肌群肿胀、疼痛感消失,可维持专项训练,ASES评分≥90分。总有效率为显效例数与有效例数之和占总例数的百分比。
1.6 观察指标(1)疗效。(2)疼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治疗前后两组疼痛程度,满分10分,分数越高表示疼痛越剧烈。(3)肩关节功能。采用ASES评分评估治疗前后两组肩关节功能,包括自我评分、临床医生评分两部分。自我评分包括疼痛、不稳定性评估,共20分;临床医生评分包括肌力(20分)、活动(20分)、体征(20分)和运动范围(20分)。总分100分,得分越低表示肩袖功能恢复越差。(4)肩袖损伤情况。采用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Los Angeles,UCLA)肩关节功能评分评估治疗前后两组肩袖损伤情况。总分35分,其中疼痛10分,功能10分,徒手前屈能力5分,患者满意度5分,前屈功能5分,可综合体现肩袖损伤改善情况。
2 结果
2.1 疗效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n(%)]
2.2 VAS及ASES评分治疗前两组VAS、ASE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ASE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VAS、ASES评分比较分)
2.3 UCLA肩关节功能评分治疗后,两组UCLA肩关节功能各项评分比较,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UCLA评分比较分)
3 讨论
肩袖损伤是引起肩周疼痛、肩关节功能障碍的常见病,如治疗不及时可致肩关节不稳、继发性痉挛,严重时甚至可引起肩关节功能丧失[4]。因此,临床应及时采取有效治疗措施以控制病情进展,改善患者预后。
肩袖肌群主动训练及肩关节闭链稳定性训练是针对举重运动员特有损伤及运动特点开展的训练方法,在按摩放松因训练损伤肩关节周围过紧肌肉的前提下,肩袖肌群主动训练可促使运动员肩峰与肱骨头间隙恢复正常,从而促进肩关节活动度改善[5]。其次,该训练可针对冈下肌、小圆肌、冈上肌等肩袖肌群进行肌力训练,肌力的提高有助于增强肩关节稳定性,间接提升斜方肌、大圆肌的肌肉力量[6]。肩关节闭链稳定性训练可通过克服自身体质量来进行上肢练习,从而提高肩袖肌群稳定性,减少因肩部不稳定而继发的运动劳损。体外冲击波疗法作为非直接接触性治疗方法,具有操作简便、疗效好及不良反应少等优势,体外冲击波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损伤肩袖肌群疼痛感受器,从而降低感受器发出的高频脉冲,进而阻滞疼痛信号传递,促使自由基发生改变,释放可以改善疼痛的递质,达到改善临床症状的目的[7]。有研究发现,放散式冲击波对运动性软组织劳损具有一定治疗效果,尤其是在中远期疗效方面[8]。本研究结果发现,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提示体外冲击波治疗仪联合肩袖肌群、肩关节闭链稳定性训练效果较好。此外,本研究还发现,治疗后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ASES、UCLA评分高于对照组,提示体外冲击波治疗仪联合肩袖肌群、肩关节闭链稳定性训练可有效促进肩关节功能恢复,缓解疼痛。
综上可知,体外冲击波治疗仪联合肩袖肌群、肩关节闭链稳定性训练在举重运动员肩袖损伤康复中的效果显著,可有效缓解疼痛,恢复肩关节功能,改善肩袖损伤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