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在现代陶瓷中的应用
2021-12-01李元玉冀瑶王媛王悦彤
李元玉 冀瑶 王媛 王悦彤
《山海经》,一本蕴含着远古文化奥秘的古代典籍,它是原始初民以特殊的语言形式结构记录了大洪荒时代朴野的生存状态和智慧,孕育着中华文明和美学艺术,人们开始对那个繁复而神异的世界展开想象。《山海经》与陶瓷的结合,便是抽象与具体的重组。中国文化的历史长河中,民族起源的物质文明记载在《山海经》中,那今天或许可以尝试把想象变为现实,加之传统工艺,将各自的历史融杂在一起,过去与现在架起桥梁,带着新时代智慧走向未来,闪烁着时代的光芒。
一、《山海经》的发展起源及特点
《山海经》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古籍之一,是一部赋予神话传说的最古老的地理书,《山海经》全书共18 卷,内容囊括了地理、神话、历史、科学以及文学,包括脍炙人口的夸父追日、精卫填海等神话故事。向世界展现了先民独特思想、原始审美意识及原创性。
在一定程度上,《山海经》象征了一种神秘的古代文学,无人知晓书中妖魔鬼怪奇珍异兽是否出现过。《山海经》一共记载469 个奇珍异兽,但是,最为常见并且广为人知的只有75 种,且人类历史上并未记载出现过人首蛇身,六足四翼的怪物。研究人员认为,这些奇珍异兽妖魔鬼怪的出现是源于先民们对自然的崇拜和敬畏,包括动物崇拜等,突出表现的是远古时期原始先民们对自然的认识和对生命的深刻体验,并通过独特的审美意识,运用怪诞夸大的变现形式表达和创作出来的。至于书中珍奇异兽是否出现过,世人众说纷纭,却无从考究。
《山海经》以图像和文字表述为依托向我们展现了远古时代独特的审美意识。《山海经》的鬼怪形象传承从最初东晋时期郭璞的插图到如今陈丝雨于2015 年创作的《山海经》,陈丝雨将怪物形象与自身艺术修养相结合,在视觉的基础上进行了二次创作,紧贴时代要求,与当下流行的审美趋势结合,艺术形象受到大众欢迎,能够给大众以视觉冲击和视觉享受,使《山海经》中鬼怪形象深入人心。
对《山海经》的文化传承主要体现在手工艺品以及服饰刺绣方面。于是我们利用这一点,在一定条件下将《山海经》与我国传统陶瓷艺术结合起来,创作出符合当下审美要求的艺术作品。通过我们本身的艺术文化修养,对《山海经》中鬼怪形象进行剖析设计。所创作的文创产品既可以满足当下市场需求,又弘扬了我国传统文化。
二、现代陶艺表现形式
陶艺运动使世界陶艺史进入新纪元,这场改革使得陶瓷不再只注重实用性,而将注意力更多地放在其观赏性上,推动了陶艺在审美观上的现代化。陶瓷不仅仅是具有传统的日用器皿功能,而是成为一种承载着文化内涵、个性特质以及情感内涵的艺术品。到了20 世纪80 年代末,新兴的陶艺观念才在国内艺术院校开始进行传播,为中国的现代陶艺的发展打开了一扇大门。20 世纪90 年代中期开始走上正轨,经过十多年的摸索才造就了如今中国现代陶瓷艺术相对健康成熟的环境。
材料是现代陶瓷的重要部分。耐高温,易清洁的特质使得陶瓷颇受欢迎。现代科技为陶瓷提供了无限可能,近几年来创作者越来越注重陶瓷与其他材料的有机结合,尝试将现代陶瓷与玻璃,滴胶,3D 打印等材料进行结合,利用不同的材质特性,突出现代陶艺的艺术美。
在造型设计上,现代陶瓷如同绘画艺术一样,创作来源可以是世间的万物,创作者将自己对生活的认知感悟付诸作品之上,或对作品进行解构重构、抽象创作,形成具有独特内涵的陶艺作品。现代陶艺作品是创作者情绪的体现,创作思想能够在作品上得到很好的发挥。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当代陶艺作品中不泛造型奇异,装饰夸张,极具张力的艺术品出现。结合生活阅历,开阔眼界,提高认识,在不断地创作中形成自我独特的创作风格,才是现代陶瓷创作理念的核心。
陶瓷文化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的现代陶艺发展绝不应脱离传统陶瓷文化的影响,更应根植于传统文化来更好的传承和创新,做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文化艺术品。要明白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积极结合传统陶瓷丰富的形式语言,做到将现代技术与传统工艺有机结合,努力寻求创新与继承在作品中的平衡。
现代社会随着人们审美的提高,对现代陶瓷艺术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相信现代陶瓷的未来发展是可期的。
中国陶瓷的产生距今已有11700 多年之久,在原始社会人们就学会使用泥土,通过火的烧制来制作器皿。伴随着整个人类的发展脉络和文化起源。陶瓷种类、形式的多样化在当今时代已经不足为奇。现如今,人们对于陶瓷的认识停留在装东西的器皿、花瓶等传统陶瓷上。现代陶瓷融入了人们新的思想、新的创意,不再拘泥于器皿的使用,在规模、形状、大小上都有了不同的变化。
三、现代陶艺与《山海经》的结合
《山海经》是中国具有神秘色彩的奇书,本次的创新实验只采取其中的一小部分和陶瓷进行结合,把山海经里的光怪陆离变成现实。
现代陶瓷是源自现实生活中的艺术,是具体艺术物象的体现。陶瓷的创作是人们对于美好事物的向往,体现美的追求、美的价值。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满足了物质需求的同时人们对于精神的追寻也是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的重要性和物质同等重要。陶瓷的美不仅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同时也满足了精神需求,提高了人们的审美情趣。陶瓷的应用小到一碗一杯一筷,大到神像雕塑,公共艺术品的摆放,现代陶瓷应用的范围之广,用处之大是其他艺术表现所不能比拟的。现代陶瓷可以以静制动,除了人们对美的需求之外,创作者可以通过最原始的泥土来塑造情感,表现自己、展现思想。通过陶土的制作抓住某一时刻的美好,展示创作者某一时刻涌现出来的情感表达。陶瓷是多元化的表达,是集绘画、雕刻等为一体的艺术形式。现代陶瓷中的创作形象多源自现实中的人物、动物、事物等为原型,是对生活的具象化。
由于人们的审美随着世界的变化而逐渐提升,在创造陶瓷的过程中也需要不断地改进和创新。在创新的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的创作风格,造成陶瓷风格不同的原因有很多,其中,陶瓷塑造手法对于风格的形成也会产生很重要的影响。陶瓷要经过高温烧制才能够呈现出最终的艺术作品,所以,对于雕塑塑造手法上的要求会更高。我们必须要考虑到多种外界因素造成的影响,如高温裂变、收缩变形等问题。如果制作的陶瓷过薄会发生断裂,制作的过厚则没有体现出陶瓷的美。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我们在制作的手法上精益求精。中国乃是工匠大国,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匠人的制作工艺可谓是巧夺天工,美轮美奂。陶瓷雕塑,依照其操作方法的不同,大致可分为圆雕、捏雕、浮雕、镂雕、锒雕等种类。制作手法的多样导致了不同形态陶瓷的产生,在制作山海经陶瓷的过程中采用捏雕的创作手法来使其动物形态更加丰富饱满,富有趣味。
现代陶瓷与山海经的结合是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是文化的传承与延续。以提高人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了解中国古代文化之美为宗旨。在这个信息高速发展、变化种类日益多样的时代,人们对于传统观念的根深蒂固,表达方式的一成不变,都导致了大众对陶瓷观念的停滞。这就需要发散自己的思维,运用传统的制作手法与当代的思想结合,发出新的火花、新的碰撞,进而来创造出新时代的产物。将山海经的故事融入陶瓷中,不仅保存了山海经中大量的文化价值,同时,站在现代的角度将日常生活需要融入其中。增进了现代人与古代传统文化的距离,揭开了《山海经》的神秘面纱。把古代经典与现代艺术相结合,做到古为今用,传承经典,发扬文化和艺术的想法。
在制作的造型上以动物形象为主,基于动物造型的基础上采用夸张、放大局部细节等手法来塑造陶瓷。在材料的运用上结合玻璃、树脂、毛线等新材料来丰富陶瓷。在手法上运用雕刻、绘画的表现手法对陶瓷的制作深化处理。是形与美是结合,新与旧的碰撞。陶瓷在烧制的前期一定要排除陶土中的空气,如果空气没有排除干净的话,在窑炉里可能就会上演过年般的热闹的场景。陶瓷在烧制的过程中是一个无法人为的奇妙过程,对于最后出来的成品是什么样、能不能烧制成功都是变幻莫测的。陶瓷的制作过程不单单是一个物品的创造过程,更是思想加“天意”的过程。在制作陶瓷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自己制作的主题来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物品创造陶瓷的质感,让泥土也具有生命般生动形象。
陶瓷之美,文化之美,从古到今人们对于美的理解,对于美的追求从未停下脚步。理论与实际,传统与现实,思想的碰撞才会有新时代的产生。
四、结语
本文通过研究得出了《山海经》当中的异兽形象设计及色彩美学的具体应用与影响;我国传统工艺品文化源远流长的历史,陶瓷风格粗犷、质地不同,性质各异的特点深受启发。为了从根本上将现代陶艺与《山海经》进行结合,《山海经》异兽形状色彩在陶瓷技术的运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运用现代先进手法及技术将两者结合,将其应用到现代设计艺术和创新实践之中。人们对于陶瓷艺术文化的喜爱不亚于对文学的热爱,陶瓷艺术是三维空间的体现,是精神创作的载体,山海经与陶瓷的结合就是精神与现实的结合,是文化的碰撞。陶瓷艺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人们对于其探索之路还要走很远,对于他的发掘与创新都是思想的碰撞与洗礼。这就是陶瓷的奥秘、就是文化的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