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黄河流域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路径研究*
2021-12-01王薇
王薇
从古至今,陕西始终是培养和繁荣中华文化的重要地区。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植于这片黄河滋养的土地上,这片大地她聆听了西周礼乐的典雅,亲历了大秦一统,见证了大汉的恢宏气势,承载了隋唐盛世的雄壮,至今仍听着驼铃连接东西、贯穿史今。陕西承载了中华民族五千年不断裂的文化,全景展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留下了无数历史文化遗产,目前,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就有七十四项,包括陕北民歌、陕北秧歌、秦腔等,更有西安鼓乐已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陕西黄河流域文化具有:1.悠久的历史发展脉络;2.丰富而全面的文化体系;3.广泛的文化影响力这三方面特质。
一、陕西黄河流域音乐文化资源分布情况
陕西地处黄河“几”字湾内部,境内黄河流域干流全长700余公里,自北向南依次流经榆林、延安、韩城、渭南4 个地级市。其支流则分布于关中、陕北两大区域和陕南部分地区。黄河流域陕西段既有悠久灿烂的音乐历史文化遗存,又有黄土高原的自然生态资源和遍布全省的红色音乐文化资源,还有各具地域特色的民间音乐文化资源,更有作为丝路起点,与各民族文化交融的音乐文化,众多代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及开发前景广阔的文化资源,以文物的形式,或以文字的形式保存下来,但有一些音乐文化却只能是一代一代人以口头的形式传承下来。
(一)陕西黄河流域古代音乐文化资源
陕西的黄河流域是中国史前时期最重要的文化中心之一,以陶埙、陶鼓等史前时期的音乐文物为代表。西周时期,形成了反映社会等级制度的礼乐制度。在宝鸡、西安、咸阳等地发现了大量反映西周礼乐情况的编磬、编钟等乐器遗存。春秋战国以至秦代,秦人渐次吸收了来自周人的礼乐制度与文化传统,出土了大量的编磬、铜钟、铜镈、乐府钟、乐俑,更有专职管理乐器与音乐的机构,并影响了汉代及以后王朝的礼乐制度。汉承秦制,以钟磬等乐器为主的音乐制度发生变化,不仅表现在乐器种类的增多,丝竹乐器也大量出现。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域地区乐器与音乐演奏形式更是大量出现,进一步说明丝绸之路这一文化交流通道的进一步交流、发展。隋唐时代,古代音乐文化高度繁荣,在陕西地区出土的大量乐俑和壁画遗存,反映了中国唐代乐舞与乐器发展的最高成就。
(二)陕西黄河流域民间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据不完全统计,按照民间音乐的分类形式即:民间歌曲、民间歌舞、民间说唱、民间戏曲、民间器乐等。其中民间歌曲8 种,民间歌舞32 种、民间戏曲29 种、民间说唱19 种、民间器乐8 种。其中世界级遗产项目1 项(西安鼓乐)、国家级遗产项目11 项、省级遗产项目69 项、市级遗产项目16 项。
(三)陕西黄河流域红色音乐文化资源
以延安为例,历史上曾聚集了大量的文艺工作者,并且,成立了鲁迅艺术学院,开展新秧歌运动等活动,不仅以此奠定了中国新歌剧发展的里程碑,更形成了反映人民群众的生活的诸多音乐作品,如《东方红》《三十里铺》《绣金匾》《赶牲灵》《南泥湾》《翻身道清》等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这些数目众多的音乐作品,集中、凝练且生动的反映人民群众的革命斗争生活,是具有鲜活生命力和民众基础的红色音乐文化。
二、陕西黄河音乐文化保护与文旅融合实践(以西安音乐学院为例)
(一)规划引领,构建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的支撑体系
近年来,积极贯彻落实习总书记讲话精神,构建起体现时代特征、适应教育发展与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传统音乐艺术文化人才的模式。立足陕西在“一带一路”及黄河流域文化建设中所具有的地缘和人文优势,深入挖掘黄河音乐文化的底蕴和内涵,建设有“西北民族音乐研究中心”、“一带一路”音乐文化高等研究院、“艺术与科技”国际协同创新中心”等数个集人才培养、基础研究、艺术实践创作和成果转化为一体的产学研教平台,在顶层设计上规划鲜明、重点突出,构建起陕西黄河流域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的支撑体系。
(二)加强传统音乐研究与教学,形成“高校传承”人才培养体系
作为专业音乐院校,重点研究黄河流域沿线音乐文化的多样性及各个民族之间音乐文化的交流与实践,特别是在教学与理论研究上,注重音乐文化的重要载体——音乐表演的研究,如西安鼓乐、陕北民歌、丝路音乐等。
以西安鼓乐传承与保护研究为例,在长达六十余年的科研与教学活动中,学者心怀敬畏,拜民间乐师学习,韵曲译谱;传人对传统音乐潜心授教,坚持不渝;在学术研究与编撰上,产生了如《西安鼓乐的曲式结构》《西安鼓乐概论》等一系列重要论著;在教学与人才培养上,西安鼓乐作为特色专业,进入课堂进行教学,并于2013 年开设西安鼓乐方向的研究生。2018 年成功申报国家艺术基金《西安鼓乐表演人才培养》项目。以“高校传承”,实现黄河流域音乐文化保护的无序状态到高校整合的有序性,并形成科学的理论研究与人才培养体系。
(三)黄河题材艺术精品创作与推广,用音乐讲述陕西故事
近年来,我校围绕黄河沿线及陕西地方音乐元素及题材,以理论建设、艺术创作、特色课程开发为抓手,推出了一批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音乐精品。如《红高粱》《霸王别姬》《秦腔主题随想曲》《水浒传》《大宅门》《乔家大院》等,获得了金鸡奖、飞天奖、金鹰奖、金钟奖、荷花奖、五个一工程奖等国家级大奖。
除黄河沿线及地方音乐元素的艺术创作之外,结合陕西在新中国革命斗争及发展历程中的特殊位置,以及国家重大历史节点及事件(如建党100 周年等)以及重大工作部署(如黄河流域文化生态保护、“一带一路”倡议等)有针对性地创编了一批音乐作品,如红色经典系列、民族歌剧音乐会等。
(四)做强丝绸之路艺术节,塑造好黄河文化的“根”和“魂”
国际“丝路音乐节”,由著名琵琶演奏家吴蛮担任艺术总监。吴蛮女士与她的世界音乐团队的艺术家们,演绎了乌兹别克斯坦、拉丁美洲、意大利等地的传统民族音乐,并举行世界音乐教学工坊等传习活动。丝路音乐节以保护传承黄河文化、增进艺术文化领域的国际交流合作为宗旨,并配套举办国际校长论坛。目前,丝路艺术节、高端论坛已成为保护传承地方文化方面的重要活动与品牌。
三、推进黄河音乐文化保护传承弘扬与旅游发展问题与路径
(一)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及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推进黄河文旅融合发展的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体现为:文化资源丰富,但文化精品推出不足、文化资源开发缓慢、文化与旅游融合创新手段缺乏、文化成果推广与社会教育不足等问题。
(二)推进黄河音乐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发展路径
1.以文促旅,大力实施黄河文艺创作工程
制定黄河文化精品文艺创作规划。聚焦黄河文化重大主题、重要题材,创作一批、推出一批彰显时代价值、讲好“陕西故事”的文艺精品。注重高校与景区文艺资源开发,实施全省“一景区一台演艺剧目”覆盖。发展中小型、主题性、特色类、定制类旅游演艺项目。
在创意策划和品牌方面,一是办好历届丝绸之路艺术节。设立黄河文化主题创作与表演板块,促进优秀黄河主题文艺作品转化为高质量的陕西文化与旅游精品。二是创新理念,持续拓展黄河文艺作品的发掘与创作。例如,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艺术创作资助项目《戏彩长安》《丝路长歌》《秦岭音画》的创作、复排、巡演等工作,并拓展艺术作品的衍生价值及相关文创产品。
2.“智能+虚拟仿真”黄河流域音乐文化的市场应用研究
基于“智能+虚拟仿真”等新技术,结合音乐专业发展和协同创新平台优势,开展线上音乐教育,建立起“社会共享、资源开放”的平台。推出一批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多媒体艺术创作、地方信息化文旅项目等。通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产品转化等共建合作方式,提升校企合作的社会知名度,发挥产学研各方的软硬件资源及人才优势,满足地方文化与旅游信息化发展的迫切需求。
3.建设黄河流域音乐文化研究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
建设黄河流域音乐文化研究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发挥陕西丝路起点地缘、黄河流域核心区域的优势,把握黄河流域音乐文化及研究领域的国际前沿,汇聚全球顶级音乐人才,让黄河流域音乐文化研究与发展协同创新中成为中国音乐理论、中国音乐创作、中国音乐表演的高地,对接国家、区域文化旅游发展战略,推动原创精品的落地与转化,构建从“作品到精品”“校园实践到文化产业”的嫁接转化机制。
遴选资助黄河文化保护领域的学科带头人和研究团队,开展课题研究、文化产业创新、技术研发等。挖掘培养一批有知名度的文艺理论家、文化经纪人、民间艺术家,真正做到有人研究、有人策划、有人创作表演。组建陕西黄河文化保护传承智库,展开全面深入的专项研究,及时提出成果对策,为陕西黄河文化的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