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丘陵山区宜机化改造助推高标准农田建设

2021-12-01罗先举

乡村科技 2021年31期
关键词:丘陵高标准农田

罗先举

(四川省古蔺县农业农村局,四川 古蔺 646500)

四川省丘陵山区地块小、坡地多,整体较分散,在此条件下,农业种植、农产品运输均会受到制约,导致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低,劳动强度大,阻碍丘陵山区的农业标准化发展。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积极引进农业机械设备,并整合丘陵山区分散的小块田、异形地,构建田路通道,大力推进宜机化改造工作,助力高标准农田建设。

1 宜机化改造与高标准农田建设概述

宜机化改造是对一定区域内零散、分散的地块进行整合,对坡度大、机械化作业难的农田进行修整,并调整和改造农田道路,以方便农机进出,实现农业生产规模化与机械化水平的提升,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我国在2014年6月正式实施了《高标准农田建设 通则》(GB/T 30600—2014),其对高标准农田进行了定义,从国家层面来规范农田标准化建设的各项工作,实现全国技术标准的统一,以土地平整、集中连片、农田配套、生态良好及土地肥沃为建设标准,与现代农艺农机相结合,完善配套设施建设,达到农业种植的高产稳产、旱涝保收目标。各地区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因地制宜地进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的融合衔接,提升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成效,加快农田宜机化改造的速度。丘陵山区要想实现高标准农田建设,需要宜机化改造的助推,借助宜机化改造整合山区的农田资源,完成农田的标准化建设,农业生产全过程采取机械化作业,构建完善的农业标准化体系,为丘陵山区高标准农田建设夯实基础[1]。

2 丘陵山区宜机化改造的必要性

2.1 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

农田宜机化改造是农业标准化发展的必要手段。丘陵山区农业生产效率低下,机械化水平较低,农田宜机化改造可补齐短板,在促进丘陵山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同时,提高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农业农村部门将宜机化改造作为农业机械化工作的重点,并将其作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内容之一,聚集政府和社会资金,将小地块整合成大农田,将坡度大的耕地变成缓坡,拓宽耕地宽度,延长耕地长度,为农机作业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以改地适机为发展方向,打造宜机化试点,在试验论证可行性的基础上,再正式开展宜机化改造,逐步增加丘陵山区的耕地面积,全面提高当地农业机械化水平。丘陵山区耕地面积大,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可直接提升耕地的利用率,达到农业增产增收的目标。现阶段,各级政府农业部门正在积极推进宜机化改造工作,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改造效果,改善了丘陵山区农机作业环境,进一步推动了高标准农田的建设步伐[2]。

2.2 丘陵山区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

丘陵山区由于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农业机械化水平较低,影响了农业的规模化和产业化发展,对农业经济发展形成了制约。宜机化改造工作的推进,将小田变大田,为大中型农机的进入创造了条件,实现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和耕种收的机械化。农田宜机化改造是农业标准化建设的必经之路,也是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国家大力扶持农业的背景下,特色农业发展速度加快,加之农村土地确权颁证工作的推进,为丘陵山区耕地的集中整治创造了条件,免除了农村居民的后顾之忧,为农田宜机化改造提供了机遇。

3 丘陵山区宜机化改造面临的问题

我国丘陵山区耕地面积占比超50%,受到自然环境的限制,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较低,农业生产难以实现产业化、规模化发展,部分丘陵山区交通不便,农业配套设施建设不够完善,导致当地农业经济发展迟缓。因此,加快推进丘陵山区宜机化改造,助推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非常必要且重要。

3.1 机械化程度低

一是丘陵山区本身限制了农机的应用。丘陵山区的耕地零星分布、坡度过大、种植面积小、田间道路狭窄,耕地时农机进不去,即使小型农机能进入耕地,作业面积也不够,增加了作业难度,难以实现机械化种植的价值。二是坡耕地众多,不适用大中型农机,降低了农业机械化水平。从丘陵山区整体发展来看,农业机械化推广受到自然条件的限制,大中型机械在农业种植中推广难度大,加之配套基础设施未跟上机械化发展步伐,不利于丘陵山区高标准农田的建设。

3.2 农机农艺配合度不够

第一,宜机化是规模化的耕种收,而农业种植类型多样,采用的农艺措施不同,农作物的生长周期、成熟期等也均不相同。例如,间作套种农艺技术,常见的有菜、瓜、菜套种,可实现一年三熟;或是小麦、大蒜、玉米、大豆间作套种,可实现一年四熟,但这些种植模式应用农机的难度大,多数作业只能依靠人工,导致农机推广受到限制。第二,农机与农艺,两者虽然同属农业范畴,但是两者各自独立,属于不同的管理体系,农机与农艺的各项工作独立开展,相互分离、脱节,配合度较差,不利于宜机化的推广[3]。第三,农田标准化发展缓慢,农业种植机械化的开展,需要适宜农机作业的农田条件。由于丘陵山区耕地面积小、坡度大、零散分布,道路狭窄及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等,致使农机进入耕地的难度大,大中型机械无法发挥实际的生产效能,限制了丘陵山区农机的推广和应用。

3.3 财政支持薄弱

丘陵山区宜机化改造需要大量的财政资金支撑,由于财政投入的经费有限,导致配套设施建设滞后,技术服务、农机服务、培训工作跟不上,难以实现成片种植。此外,在宜机化改造中,整合土地资源、完善农田配套设施建设等均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而地方财政资金有限,无法保证资金的充足供应,从而影响了宜机化改造工作的推进,这成为丘陵山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痛点和难点。

3.4 农机生产制造结构失衡

从农机制造行业来看,在农机研发制造中,侧重于中小型、中低端机械化设备的研发生产,这些设备适用于平原地区,高端设备、全程机械化设备生产不足,针对丘陵山区的机械设备较少,使得丘陵山区在宜机化改造中可选用推广的农业机械设备种类少,且农机功能无法完全满足丘陵山区种植的要求,导致农业机械化应用推广受限。另外,农机产品结构也存在问题,整体表现为运输机械、小型机具、耕作机械多,田间、大中型、高性能、收获、种植等机具较少。

4 丘陵山区宜机化改造助推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对策

4.1 改善耕道条件

丘陵山区狭窄的耕道限制了大中型农机具的应用,为了加快宜机化改造的进度,首先要完善丘陵山区的耕道建设。根据大中型机具的行驶需求,耕道的宽度要在4~6 m,以方便农机具的进出。农业种植中主要使用的农机具有农用车、拖拉机、播种机及收割机等,农村耕道建设需结合农机类型与丘陵山区的行车特点,按照国家四级公路标准进行建设。如果丘陵山区的地势陡峭,耕道的设计中宽度则要设置为4 m,车速10 km/h,并要设计错车道。村内道路可使用沥青路面,丘陵的机耕道宽度满足农机进出即可,路面可进行一定的硬化处理。农田宜机化改造,农机便利的进出是基本条件,要为农机在丘陵山区的应用创造良好的耕道条件,以充分发挥出农机生产的效率。

4.2 做好耕地联通工作

耕地联通是宜机化改造的基础,要将丘陵山区小地块进行整合,使小地块变成大地块,为农业机械化、规模化种植奠定基础。一是水田整治,根据机械化种植和作业条件的需求,使用消坎、填沟的方式,将小水田整合在一起,以打造高标准水田为原则,形成连片的大水田。二是旱地改造,主要有两种方式:第一,缓坡改造,即将丘陵山区耕地整理成条带状;第二,梯台改造,即将异形地、巴掌田整合成大的梯田。以上两种改造方式要根据整理地块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完成耕地联通后,还需进行灌溉设施的建设,如沟渠的联通,耕道的加宽、缓坡改造等,以满足农机作业的基本需求。针对坡度超过25°的地块,需退耕还林或还草,以助力当地的生态环境建设。三是针对已经完成联通和改造的耕地,注重农机与农艺的结合推广,进一步巩固宜机化改造成果,实现耕地最大化的生产效益[4]。

4.3 完善高标准农田建设体系

逐步完善高标准农田建设相关制度、政策、标准等的构建,为宜机化改造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要发挥引导和领导作用,加大农业规模化、组织化、机械化等支撑力度,持续提升耕地的利用率。将宜机化改造推广工作纳入各级农业农村主管部门考核体系,督促和激励各级相关部门积极开展宜机化改造工作。丘陵山区宜机化改造首先要制定农田建设的标准,根据机械化种植的需求,进行丘陵山区耕地的整理建设。整理建设主要针对的是坡度小于15°的地块,分为旱田和水田两个方面。

4.3.1 水田标准。如果是平坝微丘的耕地,将分散的小地块整理成大地块,按照长100 m、宽30 m的基础标准进行整理,完成整地后进行排灌设施建设。田间道路建设需结合水田种植需要使用的机具进行建设,纵坡不可超过6%,方便机具进出即可;针对坡度大于6°的梯田,可整理成水平条田,宽度适合小型农机作业即可,长度要尽量大于35 m。将分散的梯田整理成条田块,纵坡控制在9%以内,并进行灌溉设施的建设。

4.3.2 旱地标准。采取因地制宜与水土保持的原则。一种是旱地的缓坡化整理,以使用大中型机械设备为标准,山丘坡度低于10°,将分散的地块联通,缓坡化改造,宽度为机械设备宽幅的整倍数,长度大于100 m、纵坡在6%以内,横坡控制在3°以下;另一种是旱地梯台式改造,针对坡度在10°~15°的旱地,长度要超过100 m,越长越好,横向坡度小于3°,纵向小于9%,以中小型机具应用为方向,整理后的旱地宽度要大于机具宽幅的2倍。当耕地的坡度为15°~20°时,使用螺旋梯台标准对耕地进行改造,整理为缓坡耕地,适用于小型机具,横向坡度在3°以内,纵坡控制在12%以下,宽度为机具宽幅的倍数即可。

4.4 完善配套设施建设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使得部分丘陵山区的耕地出现撂荒现象,为宜机化改造创造了有利条件。要将丘陵山区宜机化改造与农村土地流转工作相结合,对土地进行集约化管理,为土地流转做好准备,在土地流转工作的支持下培育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现农业种植的市场化运营。一是扶持农机服务组织建设,贯彻落实农业经营各项政策,保障农机推广工作的顺利开展;二是提高农机服务质量,提升农机服务市场化运作水平,包括农机培训、维修、养护、存放等,同时提供农产品初步加工机具服务,加快农业耕种收全流程机械化发展速度;三是晒场、烘干、机具库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也应列入宜机化改造的重点;四是打造区域内的农机服务站与救援中心,为农机提供紧急维修与救援服务,使其成为农业机械化种植有力的后勤保障。

4.5 优化农机制造产业结构

农机装备是宜机化改造的基础,为了解决农机装备产业结构不合理问题,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农机与农艺融合为核心,构建农机产学研体系,打造农机示范区,为农机制造产业提供资金、技术、市场等多方面的保障,促进农机制造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补齐短板。依据丘陵山区农业生产的特点,针对性地研发农机产品,新的农机产品要适应丘陵山区的种植特点,突显出先进性与环保性,以农业种植全流程机械化发展为方向,为宜机化改造提供助力。例如,林果产业需要的配套农机有施肥、中耕、修剪机具,粮食种植则是播种、收割、灌溉等方面的机械设备,蔬菜种植需要的配套机具有种植、收获、储运、保鲜等农机和生产加工设备[5]。

4.6 增强农业机械化发展意识

丘陵山区宜机化改造与高标准农田建设需要当地农民、政府、社会组织机构等的大力支持。地方财力有限,无法为宜机化改造提供充足的资金,需积极引入社会资本,为农业标准化建设提供驱动力,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实现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一是地方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要积极参与,针对机械化发展薄弱的地区,加大技术与资金扶持力度,打造示范区,引领当地开展宜机化改造。二是给予积极进行宜机化改造的农民一定的政策补贴,调动其改造的积极性,加快农业机械化推广的步伐。三是将宜机化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理念传递给农民,强化其对农机具的认识和使用农机具的意识。首先要做好宣传工作,让农民了解和认识什么是宜机化、什么是高标准农田及两项工作开展的价值和意义;其次,加强培训工作,高标准农业体系对农民的技术和知识有一定要求,农民要掌握和熟悉农机的驾驶及其他生产机具的操作技能;最后,搭建农业综合服务平台,为农民答疑解惑,指导农民开展农业活动,提高农业机械化生产的水平与质量。

5 结语

丘陵山区农田宜机化改造难度大、涉及范围广,需要当地政府部门投入大量的精力、物力、财力及人力等资源,并且需要经过长效化的开展,保证宜机化的改造成效。宜机化改造不仅仅是农业机械化推广中的重要工作,其还包括了农田标准化建设、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农机生产制造等多个方面的内容,改造工作既系统又复杂,牵涉范围广,覆盖面积大,应进行统筹规划布局,加大标准农田建设力度,改善农机的作业环境,实现宜机化改造助推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目标,促进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高水平、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丘陵高标准农田
山西省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获批复
达尔顿老伯的农田
达尔顿老伯的农田
山西省2020年建成高标准农田16.89万公顷(253.34万亩)
坚持高标准严要求 确保按时保质完工
“两委”换届发动攻坚——确保啃掉“硬骨头”、实现“高标准”
适宜丘陵山区发展板栗生产的关键措施
黑板像农田
丘陵地区枣树栽培及管理技术之我见
西部丘陵地区传统农业村的现代农业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