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论视阈下的外宣英译策略研究
2021-12-01张学玲
张学玲,曾 勇
(南昌工程学院外语学院,江西南昌330029)
一、引言
外宣翻译的目的是让外国读者能明确无误地理解中译文所传递的各种信息,使外宣翻译能取得更好的翻译效果。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和我国在国际社会地位的提升,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在全世界也日益增强,对外宣传工作的优劣直接影响到我国的国际形象,因此全面准确地传播中国优秀文化就变得非常重要。近年来,我国非常重视外宣工作和外宣翻译工作,学者们从关联理论、功能翻译理论、目的论等视角就外宣翻译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对策进行了详细的研究。文章从顺应论的角度探讨外宣翻译策略。
二、顺应论概述
1999 年在《语用学新解》一书中,Jef Verschueren 提出了语言顺应论(Theory of Linguistic Adaptation)。该理论以一种崭新的视角来研究语言的应用。语言顺应论提出语言的应用就是一种顺应过程,是一个不断选择语言的过程。语言的应用要顺应不同的交际氛围、环境和对象,要根据不同的交际对象和语言使用环境选择顺应的语言。其核心概念是语言的协商性(negotiability)、多变性(variability)和顺应性(adaptability)。[1]协商性指的是语言的选择不是机械的,而是基于灵活多变的原则和策略做出的;多变性是语言的一种特殊属性,决定着(语言结构的各个层次)可供选择的范围;顺应性作为语言的一种属性,使使用者能够从各种变异可能选项中做出商讨性选择,以满足基本的人类交际需求。其中,协商性、多变性是条件和基础,顺应性是根本和目的(何自然 2010:291)。[2]
由于语言顺应论理论优良的解释力、包容性和实用性,近20年来我国翻译学界掀起了将顺应论和翻译融合的热潮。2001 年戈玲玲的《语境关系顺应论对词义选择的制约》[3]一文,第一次将顺应论运用到翻译研究中。随后,很多学者投身于研究将顺应论应用于分析翻译的原则及策略,并取得了众多成果。
三、顺应论视阈中的外宣翻译
(一)文化语境顺应的外宣翻译策略
多样化的文化语境给予了文字语言强大的生命力。文化语境的顺应促使译者深入揣摩和掌握原文的特有语境,并将自己置身于原文的特有语境中,认真理解原文作者所要的表达真实意图,尽最大可能地使译文能真正顺应目的语的文化语境。翻译可以是顺应文化语境内容的直接转换,也可以是顺应文化语境内容的间接等值(吴远宁,杨雪菲2015)。[4]语境顺应(contextual correlates of adaptability)、语言结构的顺应(structural objects of adaptability)、动态顺应(dynamics of adaptability)以及顺应的意识程度(salience of the adaptation processes)4个方面构成了语言顺应的任务(Verschueren1999)。[5]
下面是南京大屠杀纪念日宣传文稿。为了展现对死难者的怀念,文字的表达以庄严和严肃的形式出现,因此译文也要达到文化语境的顺应,即语言结构的顺应、语境顺应、动态顺应以及顺应的意识程度。“南京大屠杀纪念日,纪念历史,告慰亡魂,祭奠先烈,以史为鉴,让白骨得以入殓,让冤魂能够安眠,把屠刀化为警钟,把逝者名字刻作史鉴,让孩童不再恐惧,让母亲不再悲泣,让战争远离人类,让和平洒满人间,一切爱好和平的团体和人士团结起来,为建设一个和平、和谐的新世界共同努力、一起奋斗!”[6]
以上一段纪念南京大屠杀的文字无论是在内容的表达方式和修辞的运用上都带有很浓的汉语语言民族风格,是按汉语的习惯书写成的。文本的文字声韵对仗,排比的运用渲染了气氛,大量运用了四字格和对偶结构,大大加强了气势。原文短短几十余字,四字格多达4 个,读起来铿锵有力,充满激情,表达了作者对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的同情以及为建设一个和平、和谐的新世界的渴望。基于语言顺应论,笔者将这一段译为:In Nanjing Massacre Memorial Day,in order to commemorate history,to comfort the souls of the dead,to pay homage to the martyrs,to learn from history,to let the bones can be buried,and the souls can sleep peacefully,to ensure no more weeping,to let the war stay away from mankind,to let the peace spread all over the world,all the peace-loving people to unite and to build a peaceful and harmonious new world together。Let us struggle together!
以上译文已超出了单纯的语言符号转换的范畴,它既考虑到了原文的民族深层次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和审美观,同时也考虑到了目的语受众的文化差异。译文顺应了目的语文化语境,可以引起目的语读者的熟悉感和认同感,从而达到外宣的效果。译文虽省去了原文中的某些成分,但在结构、语境及语言的民族风格功能上基本实现了的顺应,使译文受众与目的语受众具有基本相一致的阅读体验与反应,达到了宣传的效果和目的。在语言表达风格及语言结构上译文也与原文达到了动态顺应,实现了文化语境的顺应。由于英汉语言民族风格上的差异,英语语言的表达主要是以直观明快为主,而汉语语言文字的表达常常以辞藻华丽溢美突出,因此在翻译时,有时很有必要省去中文中一些用来渲染气氛的毫无实际意义的华丽词句,以使英译文符合英语语言民族的风格,使译文读者与原文读者能做出基本相同的理解,真正达到具有实际意义的宣传效果。
如原文,“井冈山,革命历史辉煌,自然风光绚烂,红绿辉映,融为一体,是全国著名的革命圣地和5A级旅游景区。井冈山,以其辉煌灿烂的革命历史,铸就了蜚声中外的‘红色摇篮’”。下面根据英文的习惯表达方式,笔者试着翻译如下:Jinggang Mountains,with its gorgeous natural scenery,andred and green colors blending together,is a famous Revolutionary Holy Land and a class 5A tourist attraction.Jinggang Mountains,with its glorious and brilliant revolutionary history,has created the famous“red cradle”at home and abroad。这段译文不但在结构和表达形式上与原文非常顺应,而且在基本意义功能上也是顺应的,非常符合外国受者的思维模式、表达方式及习惯,能起到对外宣传的目的。
(二)翻译目的的动态顺应策略
翻译目的的动态顺应包括话语构建成分的选择,如词素与词汇、分句和句子以及超句结构等的选择。语言的选择不仅受到语境或者语言使用者的制约,还受到语码转化中存在的各种语体的影响(戈玲玲 2002)。[7]Verschueren(1999:115)提出,语言意义的表达通过语言各层面的顺应性,包括语言表达目的的动态顺应。总的来说,文化差异主要是由以下几个因素导致:地理位置使之产生的文化差异、人们对事物认识的文化差异、表达目的的文化差异,等等。[8]由于普遍客观存在文化的差异,所以原文中所要表达的目的,许多情况下是很难翻译到目的语中去的。因而,翻译时特别要关注如何正确无误地选择词汇和句式,使译文表达上顺应目标语言表达的目的,使目标语的阅读者最大可能地理解。
1.原语与目的语文化联想意义不同的顺应
“dragon”(龙)在英语里的文化含义具有恶毒的怪物的意思,是恶魔的象征。圣经中罪恶的撒旦(Satan)就被命名为the great dragon。同时,dragon 还包括“泼妇”的含义。而(龙)在中国文化中代表着“皇权”,是“至高无上的权力和权威”的象征,从而导致许多人名、商品名、商标名以此命名。因此,dragon在英语语言国家的联想意义与中国人心目中的“龙”联想意义是完全不相同的。鉴于此,我们在翻译具有与龙相关的文本时,要顺应目标语的文化。如在翻译“亚洲四小龙”时,要将其译为Four Asian Ti-gers,而不能译为Four Asian Dragons,主要是因为tiger(老虎)在西方人心中的文化联想意义和(龙)在中国人心目中是相同的,都是一种具有强大象征意义的图腾。“鸳鸯”在中国文化中文化联想意义是常用来比喻夫妻之间的恩爱,而英译mandarin duck 却根本没有此含义,笔者认为如果英译为love bird 更顺应原语文化的联想意义。
2.原语中的指称目标在目的语文化中缺失的顺应
目前,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大量生词不断涌现,特别是在西方医学领域更是新药名称频现,但是我国却没有与之相对应的药品,因此没有与之相一致的名称,译者通常采取直译法或音译法如:国内将 Avapritinib ,Intralipid ,Sulvvit,atogepant tablets 等这些药品分别翻译成“阿维利替尼”、“英脱利匹特”、“永乐维它”、“阿托品片”。这种直译法或音译法所译的中文名称虽然没有译出药品的用途特点,译文没有美感且拗口,但原语中的指称目标在译语文化中缺失,所以按照直译法或音译法,也能弥补目的语文化中的缺失,实现顺应。相比之下,如果把Bricasol 按照音译翻译为布里卡索的话,译文既太拗口了,而且也没有反映出药品的内涵意义。而把它译为“喘康速”,其产品医药功能的内涵得到很好的表达。Vitamin中文译名维他命又名维生素更显得亲切,与中国文化的联系更紧密。同样,Bratoban的中文译名“百多帮”,也充分说明了这点。东西方的酒文化也是可以进行比较的,中国盛产“白酒”,有人将它按字面意思翻译成white wine,但殊不知这white wine 是白葡萄酒,而spirits或liquor 才能与中文的“白酒”对等。再看英语和汉语中都有表达“干货”这一指称对象的词语,正确的英文术语是dried food and nuts,而不能译成dry goods(纺织品)。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
(三)语气的顺应
英汉翻译的另一个问题是如何实现语气的顺应。如果对原文的语气口吻把握失当,就会大大影响译文的效果。《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中很多内容都是以讲话座谈的形式发表的,因此翻译中的语气口吻也就显得非常重要。
1.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否认罪责就意味着重犯。
To forget history is to betray it,and to deny guilt is to repeat it.
2.敲响警钟,把耻辱牢记,不要让这段屈辱的历史被后人忘记;发愤图强,力图振兴,自信自强屹立于世界东方;祈求和平,消除战争,让悲剧不再上演。南京大屠杀纪念日,不要忘记那段历史。
Ring the alarm bell,remember the humiliation,do not let this history of humiliation forgotten by future generations;angry,strive to revitalize,self-confidence strong stand in the east of the world;pray for peace,eliminate war,so that the tragedy does not repeat.Nanking Massacre,don't forget that history.
3.南京大屠杀纪念日,让我们永远铭记这个黑色的日子,30 余万生灵被日寇屠杀!铭记历史,反省历史!只有自己强大了,才不会重蹈覆辙,才不会让历史悲剧重演!记住“弱肉强食”教训,团结起来,全体中国人团结起来!“团结就是力量”!中国雄起!
Nanking Massacre,let us always remember this black day,more than 300,000 lives were slaughtered by the Japanese aggressors!Remember the history,reflect on the history!Only when we are strong,it will not repeat the historical tragedy again!Remember the lesson of“law of the jungle”. Unite,all the Chinese People!“UNITY IS STRENGTH”!RISE OF CHINA!
4.时间可以消逝,仇恨不曾生长,但记忆不会风化,耻辱更是不容漫长的沉痛所尘封,南京大屠杀纪念日,勿忘南京大屠杀这段悲痛的历史,永远记住一条巅覆不破的真理: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能强大!
Time can pass,hatred can not grow,but memory can not decay,and shame can not endure a long period of deep sorrow,Nanking Massacre,do not forget the sad history of Nanking Massacre,always remember the unshakable truth:Backward will be beaten,development can make our country strong!
5.血染牡丹红,灾降南京城。铭记国耻痛,倭寇在行凶。杀人者偿命,屠城者灭顶。红旗为何红,烈士血染成。国耻藏于胸,大步向成功。南京大屠杀纪念日,不忘国耻,爱我中华,努力奋斗,自强不息!
The blood stained the peony red and the city of Nanjing was devastated. Remember the national humiliation,the Japanese are killing. He who kills must die for it. Why is the Red Flag Red?The blood of martyrs stained it.We should keep the national humiliation hidden in our chest,and stride towards success.We should remember Nanking Massacre,do not forget the national humiliation,love China,work hard,constantly strive to make our country become stron-ger!
顺应论既从微观角度关注语言结构因素,也从宏观角度重视语境,既重视顺应的动态性,也强调顺应的意识性,从认知、社会、文化、语言、语用等综合角度构成了语言顺应论的语气的顺应。维索尔伦认为,语气的动态顺应是语用学理论的核心,同时也是语言顺应论的关键。动态顺应是外宣文体保证译文读者理解原语内容和获得消息从而获得交际成功的前提,也是交际成功的语用策略。
四、结语
顺应论提出翻译不仅是一种语际之间的互换活动,更是一个不断选择的过程。此过程不仅需要对语言本身进行选择,还包括涉及到双语之间复杂的语言转换过程。总而言之,翻译就是一种特殊的跨文化交际的过程,是对原语文本的词汇、句式结构和语境做出动态选择的活动。本文从文化语境顺应、翻译目的的动态顺应、语气的顺应角度分析了外宣文体的翻译对原语的顺应。在外宣文体翻译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译语读者的文化、价值观、审美、思维模式等,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词汇、句式结构和语境的转换,才能使外宣译语作品实现预期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