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诚信家训融入高校诚信教育的路径探析
2021-12-01孙艺荣
刘 凤,孙艺荣
(大连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大连116028)
民族传统文化认为个体的修养品行比文化知识更重要。孔子主张在掌握文献知识、行为规范的基础上,更要注重锤炼忠于职守、言而有信的品格:“子以四教:文,行,忠,信。”[1]如果一个人不讲信用,不被人信任,那就没有什么可以肯定之处:“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1]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认同、遵循并践行的道德传统。家训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家庭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与希冀。家训不仅是文化载体,还包含丰富的道德教育思想,传统诚信家训是古代社会的道德旨归与行为准则,对个人教养有重要约束和指引作用。
一、传统诚信家训的内容概述
在古代社会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家规与家训共同承担着家庭道德教育的使命,并围绕修身、治家、教子、处世等形成多种思想精华。诚信思想蕴含于传统家训中,是儒家伦理纲常的主要德目,也是治家教子的重要内容,涉及以诚修身、以诚交友、以诚从政、以诚经商等内容,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诚信”与之紧密相连,是高校诚信教育的价值源泉。
古人强调先修身齐家,而后治国平天下,其中修身为人生第一要义。诚信乃修身之本,如若不恪守诚信,终难成大器。传统家训讲求在修身立信的过程中做到“一为察之所鉴,巧伪不如拙诚,承之以羞大矣”,[2]将诚信内化于心,奸巧伪诈不如笨拙而诚实,因为虚伪狡诈一旦被拆穿,承受的羞耻就太大了。曾国藩认为修身最难的是养心,内心明白善恶但却不真心实意地去践行,那就是自欺欺人:“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心既知有善知有恶,而不能实用其力,以为善去恶,则谓之自欺。”[3]培养诚信品质是传统家训中修身的重要内容,高校应积极引导当代大学生坚定“修身立信”的价值理念,引领大学生争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典范,从“修身养德”做起,不断完善自身人格修养,充分吸收并内化“修身立信”的思想。
得到良师益友的教益和帮助,是人生幸事。人生在世不可能离群索居,也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如何与人相处、交什么样的朋友是古代家长教导子孙的处世之宜。面临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等人生难题,古人提出与人交往要诚实守信,不要作伪欺骗别人:“勿欺以交朋友。”[4]曾国藩特别注重良友的选择:“一生之成败,皆关乎朋友之贤否,不可不慎也。”[5]朱熹明确将诚信与否作为分辨益友损友的标准之一,要学会鉴别、择诚信者交往:“大凡敦厚忠信,能攻吾过者,益友也。其谄谀轻薄,傲慢亵狎,导人为恶者,损友也。”[6]在日常生活中多接触品德高尚、为人善良诚实的正人君子,也会提升自身修养。借鉴传统诚信家训中的交友思想,融入课程体系,触发大学生的情感认同,认同方能更好地践行,实现“以诚交友”理念的落实,以筑牢维系良好人际关系的道德根基。
古代子女从业乃家族大事,许多官宦家庭也在家训中明确提出为官从政的道德要求,以德服人,才能成为下属们的表率,实现治国理政、济世安民的人生理想。诚信是在君臣和臣民之间建立双向沟通和联系的基本保障,可以保证自上而下的政令畅通,还可以增加自下而上的信任度。[7]颜之推反对以违背诚信和道德思想的行为方式去谋官从政,在家训中运用大段文字阐述从政诚信的重要性:“贾诚以求位,鬻言以干禄。或无丝毫之益,而有不省之困。幸而感悟人主,为时所纳,初获不赀之赏,终陷不测之诛……非士君子守法度所为也。”[2]高校应积极引导学生践行“以诚从政”“以诚处世”的价值准则,为学生将来步入社会进入职场提供提前适应的机会。
在古代“商”位于四民之末,虽然经商在传统农耕文明中地位不高,[8]但商贾之家都十分重视对子女的诚信商德教育,诸多家训中也提到经商必讲诚信,以家训教化的方式加强子女的诚信意识,以保障事业与家族的延续和发展。《商贾便览·工商切要》开篇即强调:“习商贾者,其仁、义、礼、智、信,皆当教之焉,则及成自然生财有道矣。苟不教焉,而又纵之其性,必改其心,则不可问矣。虽能生财,断无从道而来,君子不足尚也。”[9]要求商者在日常经营时要保证公平买卖、货真量足,生财有道才是君子。高校可将传统诚信家训中的经商思想和商德教育融入大学生创业就业指导课中,教导大学生在创业就业过程中恪守“以诚经商”的理念,进而实现事业的成功。
二、传统诚信家训融入高校诚信教育的意义
传统家训包含丰富的诚信思想,为后人立身处世提供了重要价值遵循。将传统家训中的诚信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可以彰显优秀传统家训的道德教育价值,有利于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能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理念,丰富高校诚信教育的思想内涵,使教育真正回归生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10]高校积极响应国家层面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号召,比如召开特色校园文化节、师生集体参观家训家风馆、组织观看传统文化教育宣传片等。有家才有国,家是最小国,传承优秀传统家训能够正一个家庭的家风,正一个学校的校风,进而形成整个社会的良好时代风气。在将传统家训文化融入高校的过程中,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接受教育的能力较强,高校通过课程体系建设、创新教育方式等途径传承创新家训文化,以更好地整合其思想内涵,通过广泛流传的故事传承传统诚信家训文化优良传统,实现日常生活实践和课堂教育的紧密相连,使大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更贴切地感受到以诚修身处世的思想力量,激发诚信情感。
关于怎样看待家庭、家教和家风及其相互关系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有诸多论述,如“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单就家训和家风的关系而言,家风的形成有赖于家训,家风是经由家训长期教化的结果。好家训形成好家风,好家风成就好家庭。近十年来国家出台了许多相关文件和政策措施,其中影响力较大的有《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 年)》《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相关文件和政策的落实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教育指明了方向,并在很大程度上助推了传统诚信家训融入诚信教育的进度。国家从顶层设计把家庭家风建设作为兴国安邦的途径之一,而这一建设离不开优秀家训文化的指导。要想深入落实相关政策措施,必须在高校诚信教育中引导大学生重视传统文化价值,以实现全方位育人的目标。
灿若星海的家训文化包含着丰富的诚信思想,就其思想内涵而言,不同社会地位、家庭和所属行业对诚信思想的诠释也各不相同。例如,官宦之家重视对子孙后代以诚为官、以诚从政的政治诚信教育;商贾之家重视对子孙后代以诚经商、以诚处世的经营诚信教育;耕读之家重视对子孙后代以诚守真、以诚治学的耕读文化教育。对当代大学生来说,诚信社会中的“真才实学”四字意义重大,从古代商鞅“立木取信”、曾参杀猪到现代宋庆龄小时候恪守信用不食言再到房长萍将彩票巨款如数奉还等故事,启示大家只有做到真才实学、明礼诚信,才能取信于他人、取信于社会。近年来论文造假、论文雷同事件频发,诚信问题越发重要。绝大部分大学生诚信意识较高,但部分学生在学习、生活和就业等方面也存在诚信缺失的问题,比如,运用电子设备作弊、不按要求上课而请代课、不按规定参加体育考试请代跑。高校应摒弃不良风气,倡导“真才实学”的诚信思想,提升大学生素养并丰富文化底蕴。
三、传统诚信家训融入高校诚信教育的路径探析
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11]因此,对待传统诚信家训应遵循批判继承与创新发展的原则,将大学生的诚信文化资源进行创造性转化,使其与高校诚信教育相互融通并发挥作用。
(一)完善传统诚信家训融入高校诚信教育课程建设
课堂教学是将诚信家训思想融入高校诚信教育的最直接、最现实、最有效途径,也是高校育人的主要途径,对提升大学生的诚信品质具有直接影响。一方面,要创新设计诚信家训教学内容,丰富诚信教育教学。中国传统家训文献蕴含并积淀着丰富的诚信思想,创新设计教学内容应符合时代发展特征,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客观评价和有针对性地选择中国传统家训中的诚信内容,总结出相关内容进行创新教学。以教材为基础,合理设置课堂教学内容,但又不能局限于教材内容,高校还可依托地方传统家训中的诚信文化,编写出版具有区域特色的校本教材,弥补当前高校诚信教育的不足。另一方面,以公共必修课和选修课结合的方式协同教学。教师可通过编撰诚信家训、诚信教育等相关的讲义进行教学,并改善原有的结课后单一考查形式,通过综合实践活动等方式进行综合考查,摒弃原有的“惟成绩论”,推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发展,以课程教学和课程考查自觉发挥教师教学主渠道的作用。另外,学校可通过建立诸如“家书、家训与家教”“家训学”等与诚信教育相关的公共选修课,以专题教学方式选取传统家训文化相关内容,开发特色课程,涵养大学生的诚信品质,增强家训文化育人作用。
(二)创新传统诚信家训融入高校诚信教育方式
伴随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我国素质教育正全面推进,这对高校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提出更加紧迫的时代要求。一方面,要构建双向互动课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发挥教师的主导型作用,积极引导学生融入课堂教学,改变教师中心和教材中心的传统知识本位观,构建友好的师生关系,实现知识本位向素质本位的转变。诚信是当前比较突出的社会问题,教师还应注重利用易于引发共鸣的情感因素来拉近与学生之间的心灵距离。[12]改变传统的一言堂教学,设置与诚信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引发学生兴趣,使学生能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带动课堂气氛,充当课堂引导者,通过将传统家训文献和现实生活相结合的生动案例,让课堂内容与学生思想、情感产生共鸣,通过案例分析、思辨讨论,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的真正主人。另一方面,丰富新媒体教育平台,传播传统诚信家训。新媒体时代,互联网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渠道,“低头族”“机不离手”等含有贬义色彩的时代新词早已成为描述当代大学生的热词。现实虽充满挑战,但挑战背后暗藏机遇,针对这一现实问题恰好可以通过互联网对学生进行教育。以传统诚信家训文化涵养大学生诚信意识,借力新媒体技术和互联网平台,实现高校诚信教育与大学生诚信问题的融合和转化。比如运用学校的新媒体中心,通过设置微信公众号、微博校园主页以及学校广播电台等形式,以传统诚信家训为主题,根据学生碎片化阅读的习惯,创作并发表短视频或短文,做好诚信教育的宣传工作,以学生熟悉的网络手段让其自觉受到诚信家训的渲染。
(三)构建传统诚信家训融入高校诚信教育的支撑
将传统诚信家训融入高校诚信教育工作,就要利用学校的全部资源,包括家校的良性互动和高校的管理服务工作,将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和格局建构合二为一,实现高校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一方面,实行家校协同培育,提升学生对诚信教育的认同感。当前,多数家长认为子女开学就归学校管理,放假才归家长管理,因地域跨度较大,家校的深度交流机会变少,大多是在学生出现问题后才互相联系。对此,高校应将家校协同发展及联系建设纳入到常规管理体系,进一步落实特殊学生定期常规化交流和定期邀请家长参观学校等,最大限度地发挥家校协同培育作用。[13]另外,高校还可通过大学生家庭教育的成功范例进行宣传报道,让学生感受榜样的力量,进行自我教育。例如,高校可以举办“诚信之家”等评选,邀请家长代表共同参与活动,激励家长现身说法,把诚信教育融入其中,形成良好的示范效应,让大学生在家风教育的洗礼中加深对诚信家训的认同。另一方面,将诚信教育纳入高校管理服务工作。不同于中小学生,大学生大多已成年,多数已初步形成相对稳定的价值观。大学生在校时间长且多是住宿生,将诚信教育纳入高校学生的日常管理和服务工作是必要且可行的,这就明确了高校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的育人职责。他们必须率先垂范,以自身的良好品行和道德修养感染学生,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成效。例如,2020 年上半年受新冠疫情影响,许多高校难以确定开学时间,于是多所高校的宿管阿姨承诺为学生晒被褥,并真正履行其诺言,正所谓一诺千金,她们用春风化雨的工作作风深深影响了高校学子,无形中给学生们上了一堂诚信教育课。
优秀传统家训覆盖生活的方方面面,修身、交友、从政、经商,既有对价值追求的深刻解读,又有对诚信义理的全面诠释,对高校诚信教育有重要借鉴意义。高校应肩负起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不断丰富高校诚信教育思想内涵。当前高校将传统诚信家训融入诚信教育的路径仍需完善并创新,通过完善课程建设、创新教育方式、构建教育支撑等路径,将诚信家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构建完整的诚信教育体系,在守正创新中实现中华优秀传统家训文化与高校诚信教育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