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政教育背景下儿科学留学生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2021-12-01抒,武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儿科学儿科留学生

聂 抒,武 辉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吉林长春130021)

目前我国高校留学生的思想教育尚处于探索和建设阶段,未形成统一的课程类别和教学模式。随着教育教学活动不断趋向国际化,来华留学生也不断增加,在留学生教育中融入人文关怀、职业素养等思想政治元素势在必行。儿科学作为临床医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是临床医学专业必修课。为了深入挖掘儿科学留学生教学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更好地形成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紧密配合、同向同行的育人格局[1],吉林大学儿科教学团队率先在留学生中开展了“课程思政”改革的探索和实践,这种教学新模式能有效地帮助留学生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能完善我国留学生思想政治课程体系建设,提高高校的育人能力。

一、儿科学留学生教学中蕴含的德育元素

儿科学内容涉及疾病广、系统多,儿童先天性疾病、遗传代谢性疾病、感染性疾病等疾病种类明显多于成人。儿科学专业化特征明显,小儿绝不仅仅是成人的简单缩影,儿童在非特异性症状、多系统症状及并发症等方面临床表现均具有特殊性。医学教育国际标准中提出医学教育应包括职业态度、临床技能、科学基础、沟通技能、群体保健和批判性技能等多方面内容[2]。儿科学留学生教学中蕴含的德育元素,既包括传授留学生儿科学知识,又需体现大爱无疆的国际合作精神情怀、医者仁心的爱婴观念、严谨治学的科学精神等思政元素。儿科学留学生教育中的德育元素能使留学生今后在对病人施救的同时倾注人文关怀,也使儿科学理论知识具有生命的温度。

二、思政课程在儿科留学生教学中开展的必要性

伴随着我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来华的留学生数目和规模也不断增多。教育部网站公布,2019 年期间,共有来自202 个国家和地区的397,635 名外国留学生进入我国高等院校学习,连续四年增速规模保持在10%以上。吉林大学儿科留学生教研室自2008 年开展留学生教学工作,有来自美国、英国、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印尼等多个国家,总计1031名学生已经完成或正在接受医学教育。目前,我国正在针对高校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而相比国内学生,留学生的职业道德、人文关怀等思想教育仍部分流于形式,教学内容也缺乏系统性和过于碎片化,尚未设立统一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也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专门针对留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理论[3],影响特别有限。笔者认为,目前儿科学留学生思政教育存在如下问题:

(一)未针对留学生特点开展思政教育

目前留学生课程往往更关注学生的临床知识以及专业技能而轻视思政教育。留学生来自各个国家,各自有着不同的生活经历和文化背景,可能存在跨文化的不适应等问题,而传统思政教学往往大多过分依赖于思政课,教师试图通过课堂灌输的形式树立学生价值观,这样容易忽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需尊重多元文化,教师没有形成趋同管理的教育理念。

(二)现有思政教育方式单调、缺乏创新

儿科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课程包含的理论、学说、假设和各项结论都始于临床实践。但目前儿科学思政教学仍以课堂讲授理论为主,实践教学等教学方式并没有主动融汇思政教育,加之授课对象是来华留学生临床医学专业大四学生,若教学模式单一、缺乏新意,会使得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及动力。以上现象不能够完全体现“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结合,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的思政教育理念[4],不能够体现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我国高校的特色传统优势。因此,在儿科学留学生教学中探索开展符合留学生特征和需求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提高留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助于引导留学生感知中国国情文化,也有助于培养“知华、友华、亲华”的国际友人,是适应高等医学教育与国际化接轨的必然趋势。

三、儿科学留学生课程思政工作改革的初步探索和成效

(一)将课程思政融入素质目标——构建符合留学生特征的儿科学文化平台,培养知华友华国际医学人才

2000 年,教育部《来华留学生医学本科教育(英语授课)质量控制标准》中明确指出:“医学本科毕业留学生应掌握基本汉语知识,了解中国概况。”因此,在向留学生讲授儿科理论知识时,教师需注意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果等这些经受过时间和实践考验的,能吸引留学生兴趣的思政内容进行整理,并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力争讲好中国故事,推进文明交流交融,构建符合留学生特征的儿科学文化平台。

1.宣传优秀传统

中国传统医学历史悠久,对世界人民的健康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例如,早在10 世纪中国人就发明创造了种痘免疫法,这项发明逐渐演变为轻型天花接种,在1700年作为预防天花的措施开始广泛在欧洲应用。这种由中国传去的接种方法,也奠定了接种牛痘的免疫学基础。教师在讲授知识的同时向留学生宣传这些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成就,可让他们了解中国对全人类的健康发展做出的贡献,感知中国成就。

2.介绍新时代中国成就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人民的生活和健康水平都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我们在向留学生讲授疾病时也将这些变化渗入其中:例如在讲授肺结核疾病时,向留学生介绍此疾病在中国各个时期的发病率及治愈率,以此让他们感知中国的发展,以及中国社会和人们生活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有利于激发留学生对新时代中国发展模式的认知、认可和热情。

3.讲授“人文味”的儿科专业课程

开展留学生教学时,教师要注意从心理学、法学、伦理学等多个角度解读儿科学中涉及的医患沟通、医德培养等问题,及时引导留学生树立爱儿童,爱生命的高尚道德情操,教育他们充分认识儿童心理和生理上的特点,以满腔的热情对待每一位儿童,态度上具备关怀、同情和体贴。教师要教导学生在工作中做到诚心、细心和热心,使患儿能在父母般的温暖中康复身体,让留学生在掌握儿科学知识的同时,学会如何做一名有温度的儿科医生,使儿科学专业课程体现出“人文味”。

(二)将课程思政融入教学内容——强化儿科学专业课程的育人作用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健康教育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医学院校作为培养健康促进者的摇篮,除了培养医学生的专业技能,也应该重视他们的思政教育”[5]。儿科学是以医学儿科专业知识和技能为载体的专业教育。将课程思政融入儿科学教学内容,教师在授课时要尽可能向留学生传授儿科学中蕴含的认知自然和社会领基本规律的知识和技能,这些措施有助于彰显儿科留学生教学的育人作用。

1.积极调动学习积极性

我们向留学生强调,要对患儿负责,就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精细的技术。例如,在临床病例分析时,教师可以通过精心安排病例导入和设置问题,使留学生面对真实病人,由原来单纯的听和看,变成主动用心去寻、学和钻,深入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调动留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教师要及时向留学生渗透爱专业、爱儿童、刻苦学习专业知识的思想,并以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为楷模,引导留学生向白求恩学习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真正掌握精湛的技术和为儿童服务的本领。

2.促进科学能力的培养

教师鼓励留学生主动了解儿科学发展前沿,与留学生共同探讨学科目前的最新诊疗技术,并将目前中国在儿科学领域取得的成就介绍给留学生,使学生尽可能多地了解儿科学医学领域、尤其中国儿科学的新发展。这一系列举措既提高了留学生的儿科学理论水平、人文素养和科研能力,也促进了现代中国成就的传播。

(三)将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融入课程——以学生为中心,探索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协同育人模式

积极开展以留学生为中心的医德教育与素质教育,探索思政教育与多元化儿科学教学方法的深度融合,有助于留学生践行自身医疗服务价值,也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海外生根发芽。

1.开展留学生实践教学

在开展课堂教学的同时,我们还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留学生实践教学。例如,积极开展以“第二课堂”为载体的儿科学实践教学,鼓励并带领留学生深入社区儿童保健、中小学校等开展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等。这些实践活动让留学生面对真实世界中的儿童患者,进一步提高了疾病认知和诊治水平,并使留学生切身实地感受到了目前中国社会朝气蓬勃的发展氛围和平安富足的人民生活。

2.宣传中国留学生政策及现状

我们向学生们宣传中国国内其他院校留学生的动向和现状,传播正能量。例如:温州大学留学生受“新青年下乡”和“一带一路”倡议启发并已积极响应,他们已经组织“医带医路”实践队并走出国门,面向多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公益医疗服务[6]。

(四)初步成效

通过以上一系列改革举措,儿科学留学生思政教学取得了以下成效。

1.提高了儿科学留学生课程思政的实施质量

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教师的素养高低直接影响对学生们开展思政教育的结果。只有教师自身坚定理想信念,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自身充满正能量,在教学过程中以身作则,才能言传身教,激发出留学生的求知热情,引导和促进他们全面健康发展。因此,在留学生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儿科学自身特点,全面把握课程思政的尺度和实施方式,能够潜移默化地将儿科学中蕴含的思政元素融入到授课过程中,使留学生在建造知识体系的同时树立起良好的职业素养。由于留学生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教师在教学前也全面了解学生们来自哪些国家,并利用谈话、调查问卷等方式方法了解留学生的思想动态,从而及时设计调整课程内容,做到有所偏重、有针对性地提高了儿科学留学生课程思政实施质量。

2.改进了儿科学留学生课程思政教学的方式方法

如果课程思政教学内容仅仅以灌输方式的教育为主,而缺少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会缺乏反馈,听不到留学生真正的思想动向。对此,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避免做出为师者高高在上的架势,及时注意与留学生沟通,形成有效的反馈机制,了解学生心声。我们应用了当前微博、微信、微电影等新媒体,向留学生介绍“视频手术200 年”“版图教育”等,促进留学生自主学习,同时鼓励留学生通过新媒体平台观看了解有正面影响或教育意义的国际时事和社会热点,培养留学生的国际情怀。此外,我们积极利用网络、网站等互联网教育技术传授知识和答疑解惑。例如:儿科临床学习开始时,教师把相关的国内外儿科学教育网站推荐给留学生,并把网自己的E-mail 地址也告诉学生;提前在网上公布课堂上将要学习的内容,帮助和督促留学生提前预习;应用腾讯等网络平台开展答疑,积极与留学生交流;积极利用PBL 教学、案例教学、叙事医学等多种教学模式,让留学生自身从临床问题出发思考问题,并在处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更多地获取知识和提高学习积极性,拓展知识视野,扩大思维领域,学会如何与患儿交流,体会患儿和家长苦楚,从而树立职业道德,加强儿科学课程思政的建设。

3.丰富了在儿科见习的教学内容

医学是一门多层次、全方位、以人为本的艺术,而儿科专业更为特殊,因为儿科医生的服务对象是生理和心理都不断发育变化的儿童,不仅仅要面对患儿的不配合,在诊疗过程中更会遇到家长的不理解,这一系列问题都彰显出儿科医生沟通能力和职业道德的重要性,也显示出思政教育在儿科医学生培养阶段,尤其是见习阶段的重要性。见习阶段是留学生将来走向医疗岗位、独立面对患儿的重要人生阶段,所以老师在见习阶段不仅要传授留学生临床技能,更要培养其医学人文精神、人文关怀,努力做到言传身教,细致耐心地指导留学生提高临床技能,并指导其如何与患儿和家属交流沟通,唤起他们的同情心和耐心,让留学生具备医生良好品德,将来充满正能量地走向工作岗位,能够从多角度去体会、尊重、关心患儿,成为一个具有仁心仁术的儿科医生,将思政教育最终落实到人文关怀的儿科学教学细节中去。

4.提升了留学生的职业素质和临床能力

我们通过将素质教育与儿科课程教学内容充分融合,将人文教育融入儿科教学内容细节的培养方式,精心构建留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培养体系,促进了留学生教学由“生物医学”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提升了留学生的职业素质,使他们具备严谨的科学态度,体会了医学职业的神圣和价值,有助于其成为卓越、负责、诚实、正直以及严谨的医学工作者。突出儿科特点,以培养儿科临床思维能力、沟通能力为目的的一系列临床教学活动,扩大了留学生的知识面,增强了留学生的儿科理论水平和临床操作能力,有助于其今后成为德才兼备的优秀医学人才。

5.传播了中华优秀文化,提升了国家形象

在课程开展过程中,留学生随着自身能力的提升和临床业务的加强,也能够逐渐对中国国风充满信任,对中国成就由衷认可,这使儿科学留学生教学思政课程成为推广国家形象、促进海外各民族交融的一种有效途径。

四、展望

思政教育并非一日之功,更不可一蹴而就,而应传授在时时处处,体现在时时刻刻。在思政教育背景下探索儿科学留学生教学并开展实践是一个持久任务,也是构建高校留学生思政课程体系的积极探索。要保证留学生儿科学教学过程中思想道德教育的顺利开展,需要既抓住思政教育教学的主渠道,又推进落实制度化的课程育人模式,更需要做好统筹和规划,加强儿科专业教学者及留学生的沟通交流和学校、医院多方面的互相配合,将思想道德教育融入儿科学课程教学的各环节,这样才能体现“立德树人,大爱无疆”的教育理念,构建“全过程、全方位、立体化”的留学生育人培养体系,实现立德树人[7],培养有温度的国际化儿科医生。

猜你喜欢

儿科学儿科留学生
我国儿科急诊医学发展的现状与对策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杂志稿约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杂志稿约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第三届编辑委员会成员名单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杂志稿约
缘何“问道扶桑”?——留学生如是说
地氟烷与七氟烷用于儿科麻醉的术后恢复效果分析
留学生的“捡”生活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安徽推出儿科分级诊疗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