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程渗透思政教育的活动设计
——由一堂“诵读红色家书坚定理想信念”公开课想到的
2021-12-01张于
张 于
(长春市实验中学,吉林长春130000)
一、中学语文课程里的思政优势
中学语文课程里饱含思政元素,语文历来就承载着“文以载道”的传统,它具有先天的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以部编版上册前两单元为例,第一单元的青春主题,无不是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第二单元的劳动主题,更是彰显着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美德。再以整本书阅读为例,《乡土中国》讲出了中国的乡土文化,渗透出了中国的乡土精神。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传递出来的价值、美感、智慧和科学精神,丰富了学生的认知,端正了学生的价值观念,让学生更好地关照当下。
中学语文课程具备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思想政治课的思政功能是显性的,比起这门学科,语文课程就显得含蓄,不容易让学生产生抵触,也更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语文教师在授课中,结合教师本人对思想政治的理解和把握,通过对文本进行解读,引导学生通过关注作品中的人、事、物,建立赋予时代意义的思想框架。从而,学生会在潜移默化中完成思想的认识和转变。
二、语文课程渗透思政教育的活动设计
(一)诵读革命家书,坚定理想信念
1.家书的意义
家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内容上来说,中国传统家书历史悠久,它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历史长河中,许多家书因其蕴含的家庭育人观念、做人做事的道理、亲情友情爱情的真谛等丰富内容被人们广为传颂。如大家耳熟能详的《傅雷家书》《梁启超家书》《诫子书》等无不包含并传递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形式来说,家书的特点是说真话,诉真情。这种形式不但增加了亲切感,也能让学生体会到亲人之间细微的浓厚的真情。从审美上来说,家书是一种艺术形式,是信息交流的简洁形式,是一种文化样态。
家书传递人间温情。家书就是家信,写给亲人的信。在书写家书的过程中,包含了写信者所思所想,由于信件传递给最亲的人,最信任的人,家书具有一定的隐私性。但也正是由于这种隐私才能够真实展现书写者的真实想法和思想境界。梁启超家书中有这样一句,“我生平最服曾文正两句话‘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将来成就如何,现在想他则甚?着急他作甚?一面不可骄盈自慢,一面又不可怯弱自馁,尽自己能力做去,做到哪里是哪里,如此则可以无入而不得,而于社会亦总有多少贡献。”(《梁启超家书》)这句话传递出了梁启超先生“珍惜当下”“埋头苦干”“尽己所能”的观念。傅雷在儿子留学前唯一的叮嘱是:第一做人,第二做艺术家,第三做音乐家。每一位父母都希望孩子好好做人,傅雷对傅聪的叮嘱,表达了最真实也是最根本的教育观:首先学会做人,要有健全健康的人格。家书无论是理论的还是叙事的,字里行间都传递着夫妻、朋友、父子、母子之间的默默守望与默默温情。
2.红色家书的意义
红色代表光明。《礼记·檀弓上》有言“周人尚赤”,中国尚红的文化由来已久。红色代表热烈,像火一样的颜色;红色也代表光明,代表人民对未来的热切期盼。
红色代表理想信念。1921 年,红船上的13 名党员共同低声呼唤“共产党万岁,共产主义万岁,世界劳工万岁,第三国际万岁!”(《海南声屏报》)红船见证了中国历史的转折点,这13名共产党员用满腔热血谱写了永不磨灭的历史图画。多年以后,毛泽东同志回忆红船上的这一幕,他说“自从有了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全世界革命力量团结起来,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百年的历史进程中,无数共产党人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挥洒青春和热血,奉献时间和生命。
红色代表信仰。吃水不忘掘井人,无数革命先辈不怕牺牲、浴血奋战、艰苦奋斗,战胜千难万险,才有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需要时时回望,时刻提醒自己今天的红色政权是哪里来的,我们将如何践行我们的初心和使命。在新时期、新时代,在百年风云之际,更要坚定红色信仰,带领学生自觉成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拥护者和践行者。
在诵读家书基础上,教师可结合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拓展性的、开创性的做法。结合地域特征整合红色资源。如在东北,可结合东北地区的中国少年铁血军可开设诗歌创作活动;结合东北抗日联军的杨靖宇英雄故事可开设“英雄作文”征文活动等。围绕“红色意义”进行挖掘、探讨,让红色基因传承。
(二)鉴赏诗歌,厚植家国情怀
1.鉴赏戍边类诗歌,浓厚报国之情
盛唐时期,豪迈奔放,国力大增,唐王朝开始开疆拓土。受其社会影响,勇往无前是当时的社会主体精神。文人们热衷共鸣,人人渴望建功立业,保家卫国。这也成为了当时文人们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重要理念与实践途径。在这样的时代簇拥下,在文坛上还形成了著名的边塞诗派。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英勇无畏精神,“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保卫祖国气概;“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的英雄不问出处的气度等等。这些诗词在个人情怀上、个人意志上,不但影响着学生的审美水平和能力,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学生价值观的养成。
3.2.3 长期炎症 创面大、组织损伤重、局部血液循环差是导致慢性骨髓炎的重要原因。长期炎症刺激可引起局部皮肤恶变、贫血、低蛋白血症。长期卧床导致肌肉萎缩、关节僵硬、功能丧失,最终在治疗上陷于困境、心理上失去信心,导致截肢。
2.诵读毛泽东诗词,牢记革命初心
党的初心是什么?党的初心就是为人民谋幸福,党的初心就是舍小我成就大我。毛泽东诗词是他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高度浓缩和艺术载体。他的革命诗词气势磅礴,洋溢着鲜明的革命浪漫主义、革命乐观主义情怀。“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翩跹,人民五亿不团圆”的内忧外患;“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浩然壮气;“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革命探索;“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的党员旗帜;“万水千山只等闲”的长征精神和“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的群众同心精神,等等。毛泽东同志的诗词为人民而写,为人民而抒情。阅读毛泽东诗词不但可以体会到诗人热情澎湃的国家情怀,更能看到毛泽东同志作为革命家的那颗永远想人民所想、急人民所急的红心,这也正是党的初心。
3.诵读现代诗歌,润泽美好生活
五四运动的开端,促进了全国人民对改造中国问题的反思和探索,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中国开始了新的思潮。作为先进思想的代表,一群知识分子开始用文字抒发内心的情感,用文字照亮了摸索中的人们。
艾青在《我爱这土地》中用“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表达了对祖国深沉的爱;舒婷在《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中用“祖国啊,我是你十亿分之一,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表达了个人和祖国不可分割的关系;叶挺在《囚歌》中用“我渴望着自由,但也深知道——人的躯体哪能由狗的洞子爬出”表达了对尊严的捍卫,对自由的渴望;余光中在《乡愁》中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表达了对两岸统一的热切期盼;臧克家在《有的人》中说“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这句话是对为人民服务的所有人的礼赞,也是我们教育者要培养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精神。
(三)三分钟红色演讲,涵养红色情怀
课前演讲因其短小快捷,深受老师们的推崇。在许多课堂上往往会使用课前演讲这一教学辅助手段提高本学科的教学有效性。但课前演讲不能流于形式,也不是拉家常,更不是随意地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要让课前演讲发挥其核心功能,那么就要谨慎、认真对待这三分钟,结合学科特点,结合实际的需求制定。
每个时期有每个时期的特定风貌,魏晋时期的清谈之风,大唐时期的任侠乐观精神,民国时期的大先生精神,新中国成立之初的昂扬斗志等,时代的特征都与个人的风貌紧密相连。发展到如今,国家的综合实力显著提高,中国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时期,习近平同志提出全国青年要学好“四史”,从历史中汲取力量,寻找智慧,坚定理想信念,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身处这样的特殊时期,课前演讲可结合语文学科性质建立“红色家书”“红色诗词”“改革与生活”“特殊时期的使命”“疫情之下的那些难以忘怀的人”等若干个主题系列,让学生既能紧跟时代形势,塑造时代精神,也能在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中获得审美体验,浓厚家国情怀。这是“立德树人”在语文课堂上的可操作可看见的载体。
(四)作文里讲好中国故事,锻造爱国情怀
作文是杠杆,一端连着学生思想,一端连着社会思想。当无数个这样的思想汇聚在一起时,就成就了学校精神,也成就了社会风貌。语文作文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一篇千字文足以表达一份完整的思想。利用这样一个渠道,引导学生关注时事,关注热点,关注社会主流价值观,讲好中国故事,进而在作文中涵养家国情怀。如:用“五星红旗”的故事激励学生对美好生活的珍惜,用“国旗法”的建立引领学生对祖国尊严的捍卫;用“红军”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坚韧品质;用“红船”的故事激昂学生奋发向上,敢于创新的青年豪情;用“党的发展壮大”坚定“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发展中国”的伟大信念;用“抗疫故事”深化学生对“大国担当”的认识等等。运用这些故事,不但破除了学生作文必用“司马迁”的顽疾,破解了学生总是用唐宋元明清的历史写作文的固化,而且能够体现学生作文的现场感,体现了新时代青年的眼光和胸怀。这是教育者的责任,这样的青年也是国家需要的青年。
(五)阶段分享感悟,深化美好品质
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结合一些具体的节日或国家重要的会议精神,组织学生进行阶段性的感悟分享,让学生在同伴的力量中获得成长。在这堂课最后,笔者让学生分享课后感悟,学生安珈仪说:“死亡是新生命的开始,却也是另一场旅途的狂奔。无论是作为父母还是共产党人,我相信他们的信念始终繁荣,始终生生不息。”学生李翔宇说:“我们应该像他们一样坚定理想信念,并将他们的精神化成我们的学习动力,早日成为国之栋梁。”学生周美彤说:“赵一曼坚定地选择了为国捐躯,没有丝毫犹豫,可歌可泣,让后人敬仰。在当下,我们应该珍惜这样的生活,从他们身上汲取奋斗的力量,更好地前行。”
三、语文课程渗透思政教育的延伸思考
(一)围绕思政目标,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语文学科有其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特点,是基础性学科,也是帮助学生建立了解语言、文字、文学的发展与演变的过程,更是帮助学生了解文化的形成过程、发展过程以及文化的意义。通过这门学科的学习,学生能够在语言积累、思维发展、审美鉴赏、口语交际、写作等方面都有显著的提高。通过作品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审美情趣,从而促进学生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成为一名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语文课程肩负着学生的价值观导向任务,要将社会的主流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声地蕴含在课程中。围绕这一目标,教师要精心设计学生的学习目标,让学习过程体现学习目标,最后达成目标。如《项脊轩志》的学习目标之一可设定为:通过生活中的细节,引领学生感受亲情之美;如《登岳阳楼》这首诗歌的学习目标之一可设定为:通过诗歌语言,深入领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
(二)充分挖掘教材资源,提高语文的思政功能
语文教材里有鲜活的教育资源,需要老师用心判断,慧眼挖掘。作者的经历、作品的创作背景、作品里的时代精神、作品里的语言、作品里的人物意义等,都是语文教师可以使用的资源。如:运用辛弃疾的戎马一生来进行爱国教育;运用孟浩然诗歌的家乡特征进行乡情教育;运用初唐时期的时代精神引领学生关注时代精神对人的影响等。语文教师根据内容进行取舍,根据学生学情进行取舍,才能够更好地实现语文课程的思政教育功能。
(三)努力提升教师个人素养,增强思政教育能力
教师要有意识地提高思政教育能力。教师是思政教育的关键因素。这就要求教师要有很强的政治意识,要有敏锐的政治触觉,要坚定政治信仰,要关注国家时事。用开阔的胸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站位高远,给予学生正确的思想引导和生活的启迪。
教师要多读思想政治教育的书籍。教师是培养人的工作,在多元价值选择的时代,价值观对民族复兴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思想政治教育是信仰的塑造,语文教师要多读政治书籍,学习有效阐释传递马克思主义信仰,融合到语文课程中,促进和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四、结语
教育不只是知识之学,还是为人之学。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不只是政治教师的事情,它应该是每位教育者身上的责任。每位教师都应自觉提升思政意识,自觉承担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自觉在学科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语文学科要发挥其优势,在新时期的育人需求中,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挖掘学科中的思政教育资源,探索语文课程中渗透思政教育的可持续性实施的路径,主动引领学生担起复兴大任,当好学生的引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