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强校工程”在民办应用型本科教育实践中的引领作用
——以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为例

2021-12-01杨小勇王鹏远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北京理工大学学分制应用型

杨小勇,王鹏远

(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广东珠海 519088)

广东省“创新强校工程”于2013年筹备,2014年正式实施。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于2013 年成立“2011 计划”办公室,2014 年 11 月成立“创新强校工程”协调推进办公室,推进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与“创新强校工程”建设。2016 年学校入选“广东省首批普通本科转型试点高校”,标志着“创新强校工程”建设初具成效。围绕建设高水平示范性应用型大学的发展目标,学校又先后制定了《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与《“十三五”“创新强校工程”实施方案》,明确了“十三五”期间“创新强校工程”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建设任务,扎实推进年度“创新强校工程”各项项目建设。体制机制改革是“创新强校工程”提纲挈领的首要任务,工作进行得顺利与否,关乎着师资队伍建设、应用型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等一系列工作能否顺利开展。为此,学校在体制机制改革方面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明确学校办学定位,做好学校顶层设计

“创新强校工程”总体目标能否实现,关键在于每所高校的建设目标是否同自身的定位相匹配。[1]2016 年6 月,学校高度重视并积极向广东省申报向应用型高校转型试点,9 月底成功入选广东省首批普通本科转型试点高校。入选省本科转型试点高校以来,学校一方面组织“应用型转型发展方案”专家论证大会,系统研究论证学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建设任务(重点项目)和保障措施;另一方面组织了第四次教育思想大讨论系列活动,深入探讨应用型转型发展、推进专业工程教育认证、实施完全学分制教学模式、“新工科”发展思路与路径等问题,进一步明确了建设示范性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发展目标,以及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办学定位。

当前,学校把新工科发展建设、创建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和理工类学科、应用型转型试点、创新强校工程、专业认证、完全学分制等作为未来一段时期学校内涵发展建设的重点工作,加强顶层设计、统筹谋划、有机整合、整体实施,促进学科专业内涵建设,完善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师资队伍结构,不断提升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不断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二、继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发挥“独立学院”办学优势

学校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目标是促进高校完善治理结构,明确内外部的权责关系,推动建立现代大学制度。[2]学校依法于2012 年制定了《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章程》,并严格依据章程实施管理,依法保障全体师生的应有权益。2013 年,学校实施了以全面预算管理为引领,以落实与扩大专业学院办学自主权的管理体制机制重大改革,把人权、财权、物权、事权大量下放给专业学院,极大地调动了专业学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施改革以来,学校继续发挥“独立学院”的办学体制机制灵活优势,推进校院两级权限、教学管理、人事管理、经费预算管理、资源配置等配套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

学校规章制度体系较为完善,已出台了包括学校章程(含董事会和监事会相关制度),院务委员会会议、党委会会议、学术学位委员会、工会、教职工代表大会条例实施细则,学生会等方面的顶层规章制度。同时根据实际需要,制定修订了一批关于教学科研、学生工作、人事管理、后勤保障、财务管理等执行层面的规章制度。

学校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设立了董事会、院务委员会、监事会、党委会等顶层组织,在学校章程中规定了董事会的权责范围以及董事会议事规则,出台了《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院务委员会议事规则》和《中共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委员会会议议事规则》,明确了院务委员会、党委会的权责范围及议事规则,形成董事会决策引领、院务会执行落实、监事会监督保证、党委为政治核心的多方参与,齐抓共管的内部治理体制机制。

此外,在2015 年底,学校还根据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修订了《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学术学位委员会章程》,在学术学位委员会下设立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师聘任委员会、学术道德委员会、教学督导委员会等专门机构和各专业学院分委员会等组织,形成了以学术学位委员会为核心的学术管理体系。

三、保障培养与引进并重,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自实施“创新强校工程”以来,学校在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坚持培养与引进并重、学位提升与实践能力历练并举、师德教育与业务提升并进的原则,扩大增量,注重内涵,建立健全“引导、激励、竞争、约束、退出”的师资管理机制,努力建设一支师德优良、结构合理、业务精湛、充满活力的师资队伍,为把学校建设成应用型、复合型名牌大学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学校基于“聘用制用人、分类型管理、岗位化考核、发展性评价”的全员人事工作管理体系,先后出台了关于教职工岗位分类、人才延揽、培养培训、考核评价、激励与退出等方面相关管理办法,从合同规范化约束、岗位分类型管理、职责目标化考核和人员发展性评价等方面修订和完善各类规章制度,构建与学校发展愿景、个人发展目标相适应的制度体系。

自学校实施以全面预算管理为抓手的落实专业学院办学自主权改革以来,学校先后出台了《关于专业学院干部管理和内设机构的管理办法》《关于全面预算后教学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综合指导意见》等制度,加强统筹规划与宏观指导,允许专业学院可根据自身的特点制定教师薪酬体系和人才引进方案。

四、推进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改革,促进应用型转型发展

人才培养机制改革,是学校全面综合改革的核心。为促进应用型转型发展,推进产教融合,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校在前期基于OBE产出成效评价的人才培养机制改革的基础上组织了第四次教育思想大讨论总结活动,深入探讨实施完全学分制、应用型转型及专业国际认证等问题,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3]

(一)探索“专业学位+荣誉学位”人才培养模式

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对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切期望和教育部对高校学生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学校围绕“一带一路”倡议,于2017 年9 月正式成立荣誉学院,成为国内首个设立荣誉学院的独立学院,旨在为优秀拔尖的具有高水平高能力学生设计的个性化教育模式。学校每年从新生中选拔3%至5%的优秀学生加入荣誉学院,学生在就读本专业的同时,兼修荣誉学院的课程,具有专业学院和荣誉学院的双重身份,毕业后还将获得专业学院和荣誉学院双证书。自设立以来,目前已有228名优秀学生入读荣誉学院。

建院一年多以来,学院为荣誉师生提供了名人讲座、思想分享会、学术沙龙、高桌晚宴、英语培训、领导力培训、创新创业理念培训等几十场活动,成立了生态文明拓展中心、未来文明研究中心等学术研究机构,并在积极筹备成立“青年导师学苑”等。同学们则通过撰写反思日志、作全英文研学报告和组织各种活动,运用批判性思维看待国内外大事,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和自我成长践行荣誉学院的办学理念。

(二)实施“大类招生+专业培养”改革

学校将从2018 级开始对部分专业进行大类招生。大类招生是学校根据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做出的教学改革,是涉及到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方式方法的一次深刻改革,是学校教学改革的深化和发展,也是学校进行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大类招生共涉及全校3 个学院、3个科类及9 个专业,建立“全校通识课程+学科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跨领域课程”的新型模块化课程体系,引入第二课堂资源,建立多元化的实践教学育人体系,并配合完全学分制、本科生导师制,以落实培养应用型人才,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持续发展和个性发展的培养目标。

(三)开展“学分制+专业认证”教学管理模式改革

学校自2016 级开始实施完全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以来,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本科生导师制、学分制学生辅修/双学位、学分制学籍、学分制毕业设计(论文)等内容的教学管理文件。在实施过程中,积极分析研究制约完全学分制实施的问题及解决方法,重新梳理教学运行管理工作流程,进一步明确和规范教学运行过程,逐步形成完善的完全学分制制度体系。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学分制相关政策的宣传和解读,积极开展单位教学管理人员业务学习培训工作。充分发挥导师在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的引导作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与导师指导相结合。[4]

同时学校大力推进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借助第三方评价对专业的培养目标进行合格性评价,推动工科专业毕业生达到行业认可的既定质量标准要求。截至目前,电子科学与技术、机械工程、自动化、软件工程、环境工程等5 个专业顺利通过IEET 工程及科技教育认证。同时机电工程、数字媒体技术等2个专业也正在接受认证。学校计划十年内,所有工科专业全部通过认证。此外,在评价的同时推动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师资队伍配备、办学条件配置等方面的改善,帮助专业建立持续的改进机制以及专业文化,从而保证专业教育质量和专业教育的活力。

(四)建立“课内+课外”多元育人体系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校设立了大学生素质拓展(第二课堂)学分,主要涵盖科技学术与创新创业、文体艺术与身心发展、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岗位技能、其他等五大模块。学生在校期间自主选择至少2 个模块的项目完成至少4 学分。学校目前设置了近100 学分的项目供学生选择,学生参加一项比赛、在校听一场感兴趣的讲座、参加一次社团活动、参与一场志愿服务、通过一项岗位技能考试,都将被记录并形成一份学业成绩单之外的“第二课堂”成绩单,这张成绩单将记录学生在校期间多方面的经历,体现出学生的个人素质水平、创新实践能力、团队合作精神以及服务社会参与度等,显示学生的潜能与成长。

五、成果分类认定,保障科研经费使用

进一步完善科研促进提升社会服务能力,促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体制机制,学校一是制定《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科研项目及成果分类认定办法(试行)》,提升学校科研水平和学术影响力,结合学校人才培养定位、学科领域、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承特色,鼓励教职工开展科学研究,取得高水平科研成果,协调推进学校开展员工考核、职称评审、工作量核算等事项;二是修订《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学校对各类科研项目经费的管理,保障经费使用安全和规范有效,提高经费使用效益,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和科研人员从事科研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促进学校科研事业发展。

六、合理配置各类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共用

在外部资源配置方面,学校以新修订的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为契机,积极构建学校与政府、社会的新型关系,深化政产学研合作,努力探索省、部、市、校合作共建模式;推进高等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以“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基金会”为平台,加强与社会各界的交流合作,提高办学资源获取能力,完善办学经费筹措机制。

在内部资源配置方面,学校完善以全面预算管理为核心的资源配置管理机制改革,从教学、管理、保障三大类体系为基础,建立起综合、配套、高效、系统的内部资源配置体系;以此实现学校全面规划发展,避免重复建设,减少资源浪费,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与效果。

(一)针对全面预算体系进行2.0版本改革

在原有全面预算1.0 建立了资源有偿使用机制,对各专业学院进行切分比例管理、权利下放的基础上进行注重教学质量的转变,进行量化管理和考核。完善了预算2.0 专任任课教师引进及相关课时规划方案,提高教师待遇、降低生师比、降低班型、提高教学质量,为引进优秀人才打好基础和保障等。更加合理分配教学资源,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切实保障承担人才培养任务的教师利益,实现重质重量的资源共建共享。

(二)推进课程及结算制度改革

依据预算2.0 方案三学年建设规划,结合大量的数据分析及调研活动,学校加强了全面预算专任任课教师课时工作量结算管理,梳理了前期交互上课结算办法并进行了深层次的规划改革,并于2018年6 月下发了《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2018—2021学年交互上课结算办法》。规范全面预算实施过程中涉及交互上课的结算标准,实现更完善的课程及结算制度建设。[5]

(三)推进提升资源利用效率

为更好地统筹规划学校资源与合理配置各单位办学软硬件,学校成立了“资源管理工作小组”,确立了学校对教学单位各类用房进行统筹调整配置原则。并且经前期核实统计,实现学校房产资源信息系统化建设,全部录入资产管理系统。制定准确完善的房产资源配置的标准和办法,加大了推进资源共享共用的力度,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及学校办学效率。同时,依托“物资采购委员会、信息化建设委员会”管理体制下,实现学校物资采购、信息化平台建设的平稳开展,严格把关、降低成本、提高办学效益。

(四)推进“智慧校园”建设,以信息化提升管理现代化

日常运行方面,学校搭建教学、科研、办公、生活等一站式门户平台,实现在校师生“一卡通”,即用工作卡/校园学生卡就可以共享学校内部各类资源及外部部分共享资源,大大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教学方面,学校推行完全学分制教学模式,搭建基于学分制的教学管理系统平台,实现跨学院、跨专业共享选择课程/教师,让学生拥有更多自主选择权,以便学生的学业发展具备更多的自主灵活性,从而让学生能够更快、更好地主动适应人才市场需要和自主发展需要。

实践方面,学校通过政产学研合作,完善政产学研合作共建共享机制,充分利用政府财政奖补资金、企业捐资、学校自筹资金,同时设立工程实训基金,补贴工程实训运行费用,鼓励工程训练中心提高使用率,加大学生实践课程占比,提高学生实操能力,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此外,学校还成立了校产经营中心,积极将假期校内闲置资源向社会开放,提高资源利用率;建立“资产管理系统”和“经济合同管理系统”,通过整合校内各种管理信息资源,规范数据采集与管理流程,建立事务处理、业务监管、动态监测、评估评价、决策分析等平台,不断提高资源共享共用与管理效率。

猜你喜欢

北京理工大学学分制应用型
OBE模式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学分制背景下高校教学管理改革思路探析
应用型高校混合式新型网络课堂教学改革
在新时代大力弘扬延安精神 坚定走好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红色育人路”
海滨城堡
“学分制”盘活远程教育工作原动力
形式上的热闹如何变成实质上的成效
关于完全学分制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