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阅读说话课”之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以广东省惠州市博罗中学语文“阅读说话课”为例

2021-12-01钟舜斌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读后感阅读课观点

吴 蔚,钟舜斌

(1.惠东县西枝江中学,广东惠州516300;2.博罗县博罗中学,广东惠州516100)

无论是信息化的今天,还是“后疫情时代的教育”,对学生的阅读能力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作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基础学科,语文学科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方面是其他任何一个学科都无法比拟的。那么,怎样才能将阅读落到实处呢?博罗中学语文“阅读说话课”是一种创新型的语文阅读实践活动,通过每周一节阅读课,每周泛读6-7 篇文章,积极撰写读后感受,让学生在阅读写作中提升自身阅读量,也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实现“语言的建构与运用”,[1]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每周一节阅读课,营造良好的自学环境

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一环,高中阶段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对学生的阅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培养爱读书、乐于读书的学生,除了必要的硬件设施,如图书馆、班级图书角外,还需要软件设施的加持。阅读课的设置尤为重要,如何充分利用每周一节的阅读课,促进学生的阅读,是每个语文教师的必修课。在设置阅读课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阅读时间的完整性

阅读课是完全由学生阅读的课,应该与平时语文课放在同样重要的位置,需要教师精心设计,让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阅读,从而提高学生阅读课的学习效率。40 分钟的一节课,对于泛读和精读文章,需要花费的时间不同,语文教师更应该严格掌控阅读量,设置不同的任务,保证学生的阅读质量。

为了保障学生阅读时间的完整性,教师在实施阅读课的过程中要注意几个问题:

1.保证学生有充分的自读时间

教师可以把握学生阅读的节奏,但不能打乱学生的阅读节奏。每个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文本的感触是不同的,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在自读过程中学会发现问题,尝试在文本中解决问题或者将阅读的困惑与他人进行讨论和交流,而阅读成果能否得到体现,建立在学生能否充分阅读的基础上。

2.不干扰学生的阅读思路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阅读习惯,教师需要充分观察学生是如何阅读的,可以做一些阅读指导,但不必强求学生完全按照教师的意愿展开阅读。学生如果在阅读过程中遇到问题,教师可以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前提是尊重学生的阅读意愿。

3.在学生的阅读过程中不做任意评价

教师可以加强对阅读课堂的管理,给学生布置相应的任务,但如果在学生完成任务的阅读过程中,任意进行评价和干涉,会影响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完成阅读任务是学生必备的语文素养,在这个过程中,不断修正和完善有助于学生提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无论是泛读还是精读文本,学生的阅读时间如果能得到保障,就更容易在阅读中获取知识,甚至得到更深层次的阅读体验。

(二)阅读课程的持续性

“阅读说话课”的课程设置从最初每周印发6篇左右的精选文章到精心选编阅读材料集结成书,针对不同年级特点,设置每周阅读篇目,让学生在持续阅读中,拓宽知识面,提高阅读量。每周设置一节阅读课,利用阅读课时间或精读或泛读,不间断地进行阅读,保持阅读的持续性。

(三)阅读书目选择的层次性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将整本书阅读作为任务群设置于课程之中来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阅读说话课”除了精选文章,更将整本书阅读纳入阅读范围,每学期阅读不少于4部作品。笔者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特点,设置了散文、小说、戏剧和论述类文本等多种体裁的阅读书目,适应学生的发展心理,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

阅读本身是一个自我与优秀作品对话、与优秀者为伍的过程,教师通过阅读课的设计,为学生营造一个自由阅读、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环境。在“阅读说话课”中,我们发现学生涉猎范围广泛,阅读内容丰富,滋养心灵的同时,也获得了美的享受。学生通过自主感悟阅读、摘抄最有感触的语句、写作读后感受的方式提升了自主阅读的能力。

自主阅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在自主探索中获得全新的认识。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同一个文本,学生结合自身经历,在原有的知识框架下建构起新的认识,反过来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体验了阅读的乐趣。2.在自主研读中总结、提炼观点。对于同一文本,不同的学生在阅读时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看法。在阅读《我不同意你,但和你做一辈子朋友》中,有学生认为真正的朋友肯定是志同道合的,有学生则结合文章对传统的“道不同,不相为谋”进行了反驳,认为道不同,相为谋。3.自主感受,在阅读中品悟情感。每个文本都有触动读者的地方,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找到共鸣,不仅能在情感上受到熏陶,对情感的体悟也会更加深刻。

二、每周一篇读后感受,强化学生自我监控能力

阅读量的提升,需要学生大量的泛读。在泛读的基础上,选择1-2 篇文章进行精读,然后写作一篇读后感受,这是一个长期训练的过程,需要学生持之以恒。为了增强阅读和写作读后感受的可持续性,可以用以下方法对学生进行训练:

(一)确定主题,围绕主题开展阅读

主题的阅读和写作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和写作热情。主题可围绕现实生活中学生感受最深、最为关注的事件或感兴趣的话题来确定。如以母爱为主题,促进学生阅读有关母爱的书籍,体验人类永恒的母爱。以主题促写作,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动力。主题取材于生活,取材于阅读,让学生有话可说,提高对生活对阅读的感悟能力。

关于母爱,胡适的《母亲》、史铁生的《我与地坛》都是很好的阅读范本,学生在阅读有关母爱的文章的基础上,围绕母爱的主题展开写作,有同学读《用什么来报答母亲》时,写下了《慈母之恩,铭记于心》,[2]表达了对母亲的感恩之情。有同学则另辟蹊径,从较少人写的父爱入手,如阅读《父亲是一本书》写下了《父爱细无声》,[3]谈到父亲就是那个执灯的人,默默无声,给孩子以光明。在写作过程中通过阅读《爸,给你买个手机吧》和《沉默的父爱》两篇有关父亲的文章,加深了对父爱的理解,为写作积累了更多的素材。

(二)进行阅读导读,触发学生的创作思维

对于学生的阅读,需要老师提供阅读方法,而带动学生阅读的最好方法,就是老师示范阅读,找到学生感兴趣的点,触碰学生思维的开关,寻找写作的思路。教师在与学生进行阅读写作交流时,不仅可以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带学生走进文本,更可以扩展相关背景,结合自身经历走出文本,这也是学生自行感悟的过程。如何在阅读中去寻找到能够触碰思维、感受最深的点,又如何在写作中将这种情感表达出来,这就需要老师在导读的过程中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思考角度,将最能触动自己的感悟用文字表达出来。

首先,教师要尽最大可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他们对阅读充满期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比如在示范阅读《傅雷家书》时[4],有老师连用了三个比喻来表达自己对《傅雷家书》的喜爱之情,“如同和父母、朋友促膝谈心,如同聆听智者殷殷教诲,如同翻阅箱子里的那些旧信件”,听到这样的表达,学生一定会迫不及待地翻一翻这本带着浓浓亲情的家书。其次,教师要指导学生做好阅读计划。“阅读说话课”有两种不同的阅读方式,一种是文章式的阅读,另一种是整本书阅读。对于文章式的阅读,除了规范阅读时间,比如以一个星期作为阅读单位,还可以进行专题性的阅读写作;对于整本书阅读,可以根据文本特点,以文本阅读为单位;对于章节构成的文学作品,可以用话题作引导,再将其串联起来,那么学生在写作读后感的时候就会更有条理性。再次,教师要教会学生阅读相关文本的方法,努力消除学生在阅读写作方面的障碍。同时鼓励学生探索新的阅读写作方式。文章式阅读采用泛读与精读相结合的方式,每周泛读6-7 篇文章,挑选其中1-2 篇进行精读,教师可以以其中的一些文章作为阅读范本,示范如何精读。整本书阅读则可以通过泛读、跳读、话题式阅读等方式予以指导,同时借助新媒体比如查找资料、比较阅读甚至开展研学等方式和活动,多管齐下,助力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同时更愉悦地进行阅读和写作。

(三)师生同读一本书,交流碰撞思想火花

学生的自我阅读,能够促进自身思考,但仅靠学生自我阅读,理解不免片面。同读一本书,不仅可以实现自我阅读的目标,更能够通过聆听他人的观点全面看待文本。经过交流讨论之后,思考更有深度,写作内容更加丰富,有助于提升读后感受的写作质量。

一个好的文本,本身就存在多元解读,如英国女作家蕾秋·乔伊斯的长篇小说《一个人的朝圣》这部作品,[5]可以从原生家庭的角度进行解读,可以从主人公自身角度来探讨,也可以从团队的角度来分析,甚至可以从作品的本质上进行反思。如果能在阅读的过程中从多个角度进行探讨,不仅能够深入挖掘文本内涵,而且能够帮助学生进行多维度思考。师生同读一本书时,首先,老师可以设置相关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其次,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有针对性地提供阅读指导;最后,在陈述交流观点时给予引导,形成有价值的学习阅读成果。这样的读书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也能让整个阅读过程得到有效监控。

(四)平台上再发表,激发学生内在动力

阅读和写作是学好语文的两个抓手,坚持每周写作一篇读后感受,需要激发学生内在动力,才能使写作成为习惯。“阅读说话课”自开展以来,通过张贴、展板展出和微信公众号发表等方式,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的写作热情,形成良性循环。

每周一篇读后感受,看似是个简单的任务,但坚持下去,学生的阅读量会不断得到提升,写作能力会不断提高。从学生发展的角度上讲,这种持之以恒的写作习惯不仅锻炼学生的心性,更能通过自主阅读—自觉感悟—自由写作—自我认同的方式,强化自主监控能力,继而成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阅读力。

三、每周进行精彩说话练习,提升学生自主表达能力

听说读写是学好语文的基本法门,通过持续不断地阅读,可以提升学生的阅读量;通过不断写作读后感受,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思维水平;而通过不断说话,最终达到提升学生自主口头表达能力的目的。表达与写作一样,是一种输出,根源在于阅读。所以,阅读和写作是说话的前提。在设置阅读课和练习写作读后感受的基础上,开口说话也是语文的一门必修课。但“阅读说话课”的“说话”不同于日常的说话,需要不断地训练,才能让思维更有逻辑,表达更清晰,更有条理。

(一)课前三分钟演讲,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阅读说话课”对学生的课前三分钟有一定的要求,与老师同学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首先,有阅读才会有话可讲;其次,写作的过程也是独立思考和语言表达的过程;最后,通过口头陈述再一次进行修整,变得更适合让倾听者接受。学生有一定的阅读和写作基础,能够为上台演讲准备好必要的素材,在不断的说话训练中提高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在“阅读说话课”中,学生从刚开始的不愿开口,到后来的侃侃而谈,这样的训练具有独特效果。

建立在文本阅读基础上的演讲,犹如有本之木,有源之水,学生能够分享阅读感受,聆听来自不同角度的声音,阐发自己的思考。教师可以从学生演讲的内容及其表现,评估学生对作品的理解程度,并针对性地指导学生怎样进行口头表达。而语言的表达借助于阅读,又要在阅读的基础上形成个性化语言,这是对阅读的升华,阅读、写作、表达“一举三得”。语言表达的自主性,能熟练地将阅读心得融入到演讲中,达到内化于里、显露于外的目的。

(二)主题思考与讨论,锻炼语言组织能力

语言的表达方式多种多样,但要将阅读感悟诉诸笔端,实现有效的对话交流,需要具备一定的语言组织能力。学生进行主题性的思考,需要建立在充分、深入阅读的基础上,凝练文本观点,重新构建自己的思维体系,为进一步讨论做好充分准备。这样的一些主题阅读没有固定的观点,更有助于学生自由发挥,为自己的观点寻找相应的依据。建立在思考基础上的讨论,是思维的碰撞,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修正自己的观点,看待问题更全面,更具思辨性。在《优良的公民素养是法治的“底盘”》这一思考与讨论中,[6]同学们有不同的观点,经过小组成员的讨论,得出最终的结论。这是个人的思考阅读不能替代的,有助于语言组织能力的提升。

学生熟读文本,理顺文章思路,总结提炼文章观点,是自由思考和讨论的基础。接下来就是组织语言的阶段,在不脱离文本基本内涵的前提下,找到不同观点之间的联系,对文章观点或赞成、或反对、或全面看待,根据自身储备,联系现实,提炼出自己的观点。观点不同是讨论的基础;促进思维发展与提升,是讨论的意义。单纯的赞同或反对,未免有失偏颇,讨论的过程就是语言重新再组织的过程。认同文章观点,但依然需要补充;不赞同文章观点,并不全盘反对;全面看待观点,但要把握好二者的关系,从同学们的讨论中,我们看到了观点的交锋,相互之间又有交集,最终达成一定的共识,再一次梳理观点,综合讨论成果,通过语言组织内化为自己的观点。

(三)举办读书沙龙活动,拓展语言多样化

演讲面对的是全体同学,思考讨论要有思想的交锋,所思所想所谈所论都要围绕一定的主题,虽然内容相对集中,但自由发挥的空间有限。为了弥补这种不足,读书沙龙活动为师生提供了畅所欲言的平台,通过生生、师生共读一本书,从不同角度解析文本,谈阅读感受,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师生的阅读体验。

读书沙龙不同于日常的语文课堂,不需要按照既定的课程目标完成相应的教学流程。作为一种阅读交流课,师生具备同等的话语权,而发言的主体更应该是学生。能够聚焦文本,成为文本重要的讨论主题,必然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那么如何寻找到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让“天”更好地聊下去呢?在进行读书沙龙前,教师可以让学生把阅读过程中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制作成小纸条,将小纸条上学生提出的问题整合成可探讨的话题。学生自己提出的话题,更能让学生畅所欲言。

在生生同读一本书的沙龙活动中,没有教师的参与,学生的自我组织能力得到有效锻炼。面对《房思琪的初恋乐园》这样一部有巨大争议的作品,[7]学生不仅没有望而却步,反而因为文本内容贴近学生现实生活,更提高了参与度。参与阅读的学生都能提出自己的见解。有从房思琪(受害者)的角度着笔:“我们都是青春的幸存者,因为活了下来,才懂得活着珍贵。我们要用关爱的怀抱拥紧不幸者,用鄙夷与法律抗击施暴者,让不能说的秘密不再不能说。”表达了对文中主人公的无限同情。有的同学一针见血,揭示这部作品背后写作的原因:“她看破矫饰下的虚伪,便挥动笔尖同时也是刀尖的武器,毫不留情地揭开这个伤疤,锋芒的另一头,是她所向往的那个道德彼岸。”更有同学具有感知社会现实的能力:“在中国现在的社会里仍存在着一大批的房思琪,她们在忍耐,在默默反抗,可能她们并没有在社会中大声呼喊,但你不能不承认她们确实真实地存在着……即便经历所有苦难,仍要去开出绚丽的花。”给我们以警醒。一个好的文本,一部好的作品,必然能经得起多样性的解读,学生在解读过程中,不断融入自己对文本的理解,丰富文本的内涵,使自己的语言表达更具多样性。

有教师在生生同读《房思琪的初恋乐园》后记中写道:“对于文本的解读,学生从情节谈到人物,再讨论到主题和人生价值,我从友情、家庭、孩子教育、学校教育等方面谈个人想法,学生不禁感慨,好的作品让不同人生经历的人读出不同的感受……听到了不少16岁孩子对问题的思考角度,希望孩子们多参加这样的读书活动。”从这段感言中,可以看到“阅读说话课”带给老师的阅读体验,并通过师生对文本多样性的探讨,自主表达看法和见解,进行思维的碰撞。

四、每学期百万字阅读量,增强学生自我评价能力

对于每学期一百万字的阅读量,刚开始会觉得这是难以完成的任务,但通过分解任务、明确目标、掌握循序渐进的原则、教师示范阅读等方法,不仅能够促进有效阅读,还能提升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笔者利用阅读过程中自我评价过程的原则,明确自我评价目标,并通过教师示范等自我评价方法,[8]帮助学生实现每学期一百万字的阅读目标。

(一)掌握循序渐进的自我评价原则

对于每学期一百万字的阅读量,“阅读说话课”分成两个部分来完成,第一部分是落实到每周6-7篇文章的泛读;第二部分是整本书阅读,利用周末和假期完成。对于每周的阅读任务,笔者让学生制定一个阅读量表,按照每周阅读的进度,及时进行自我评价,包括完成情况、阅读质量及改进空间。通过每周量化,对自己的阅读进程有明确的认识,在自我评价中起到督促学生阅读的目的。针对整本书阅读,也可以利用同样的方法分解任务,将一本书的内容进行有效拆分,可按章节,也可根据不同篇目或是不同主题展开阅读,每个部分再细化任务,根据任务的完成情况来衡量阅读质量,这是学生自我评价的另一种方式。

笔者在指导学生进行鲁迅散文集《朝花夕拾》的阅读时,根据散文集的特点,让学生利用国庆假期,每天阅读一篇散文,通过摘抄好词好句、书写读后感受的方法呈现阅读成果。同一个学生,对十篇散文有不同的阅读成果展现,不仅可以看到学生的阅读心路历程,也能看到学生自我评价的方法。通过纵向比较,可以看出自己的阅读是否有进步,自己更擅长阅读哪一类文章,不断增进对自我的认识,这也是对阅读自我评价的最好方式。

(二)明确自我评价的目标

每学期一百万字的阅读量,是学生一学期阅读的目标,我们怎样才能衡量学生能否完成目标?“阅读说话课”对学生阅读文本和方向有一定的要求,除了每周阅读6-7篇文章外,一学期进行4-5本的整本书阅读,那么怎样才能保证学生能真正阅读而不是走马观花?自我评价的第一个目标是读,除了利用每周一次的阅读课,同样可以作为早读课的学习资料,在诵读中实现阅读的积累;自我评价的第二个目标是勾画,将泛读过程中印象深刻、有启发意义的语句进行勾画,在尽量短的时间内吸收更多的知识;自我评价的第三个目标是摘抄,摘抄优美的语句、文章的观点,提炼和概括文章内容,形成文字促进阅读。这三个方法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独立完成阅读,也能帮助教师更好地检验学生的阅读效果以及是否完成自我评价目标。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会自我管理,明确对阅读材料的使用,完成自我评价的目标。

(三)教师示范自我评价的方法

即使有明确的自我评价目标,但学生在自我评价过程中的操作难免会出现误差,需要教师加以引导。比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是否出现读音错误,会不会因为某个词影响对文章的理解,判断不出文本的重点,提炼不出文章的观点,这些问题是学生阅读中常见的问题,如果教师没有及时发现并予以指导,那么学生对自我的评价就会出现偏差。因此,教师必须示范自我评价的方法,善于发现学生自我评价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学生进行适当的阅读指导,及时记录学生的进步,对学生自我评价能力进行高质量的督导。而学生在教师示范的过程中,对阅读文本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调节,最大程度地保证自我评价的准确性。

“阅读说话课”是一种新的语文教学实践,在此过程中,学生是阅读的主体,教师是阅读的设计者、指导者和辅助者。无论是阅读课、说话课的开设还是读后感受的写作,都无不体现学生的自主阅读、自行感悟、自觉表达、自我评价,教师只是作为榜样、顾问和教练的角色,予以示范、给予帮助,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引导学生做终身阅读的践行者。

猜你喜欢

读后感阅读课观点
交互式教学在英语专业阅读课改中的应用研究
春意盎然——《春》读后感
更多观点,请扫码阅读。
更多观点,请扫码阅读。
初中英语文学小组合作阅读课例探究
人教版英语阅读课教学设计 必修三?Unit 4 How Life Began on the Earth
用映射的观点证明一道几何题
《没头脑和不高兴》读后感
“读后感”等十七则
《没头脑和不高兴》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