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关于文艺重要论述的科学内涵和理论创新
2021-12-01刘荣
刘 荣
(山东艺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济南 250300)
党的十九大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它涵盖了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是一个系统完整、内涵丰富、逻辑严密、相互贯通的思想理论体系。在这一思想体系中,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根本要求,其内含着文化自信决定文化发展,文化发展离不开文艺繁荣,文艺繁荣影响民族复兴的内在逻辑。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的重要论述,形成了新时代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提高文化软实力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论指南和行动纲领。
一、习近平关于文艺重要论述的科学内涵
(一)文艺本质观: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是人民的文艺。这一重要论断关乎文艺的根本方向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系统阐释了人民的内涵,他指出“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人,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爱恨,有梦想,也有内心的冲突和挣扎。”[1](P17)这是对“人民”概念认识的深化,是对人的个体性价值的同时凸显,书写具体的有情感的个人是文艺创作的立足点。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也是马克思文艺理论中国的根本遵循。马克思指出:“人民历来就是什么样的作者‘够资格’和什么样的作者‘不够资格’的唯一判断者”[2](P90)列宁也明确提出艺术属于人民的论断,并指出社会主义的写作要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的主张。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就坚持了人民的革命立场,文艺的指导思想始终坚持了为人民服务的方向。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3](P85)所谓人民的文艺,就是以人民为本位的文艺,确立文艺和人民的关系问题,就确立了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问题。社会主义文艺为人民服务就成为文艺活动核心价值观。
(二)文艺创作观: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文艺的人民立场就决定文艺工作的创作导向就是以人民为中心。文艺创作是作者以个体的人生经验、生命体验和审美意识,创造文艺形象和意境,展现人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感受。在这一过程中文艺是个体的创造活动,但是不能成为个人情绪情感的宣泄,而要以社会的人民的形象而存在。习总书记提出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在2019年3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文艺界社科界委员时的讲话提出:“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问题,这是一个根本问题。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4]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就必须坚持深入人民群众生活、扎根于生活。广大文艺工作者融入生活、贴近人民是创作的基本态度,以高于生活的标准来提炼生活是创作的基本能力。要着眼于提高艺术原创力,以题材、内容、形式、手法推动观念和手段相结合、艺术要素和技术要素不断创新,提高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人民需要文艺,文艺热爱人民,人民是文艺的鉴赏家和评判者,社会主义文艺的天空始终飘扬着人民的旗帜。
(三)文艺作品观:能量正、创作精、留得住。文艺精品力作一定是对个体、民族、国家命运最深刻把握的作品。所谓能量正,就是要用文艺作品的力量温暖人、鼓舞人、启迪人。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用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作品,鼓舞人们在黑暗面前不气馁、在困难面前不低头,用理性之光、正义之光、善良之光照亮生活。对人民深恶痛绝的消极腐败现象和丑恶现象,应该坚持用光明驱散黑暗、用真善美战胜假恶丑,让人们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梦想就在前方。”[5](P11)正能量的核心就是文艺作品的“三有”,即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创作精,就是要创作文艺精品,“精”就在于精深、精湛、精良的精致之作。恩格斯1859年在《致斐·拉萨尔》的信中指出优秀的作品应该是精神内容和完美形式的结合。毛泽东同志也鲜明提出“我们的要求则是政治和艺术的统一,内容和形式的统一,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6](P809-870)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精品之所以精,就在于其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7](P10)“三精”标准是在立足于新时代文艺发展的新要求,特别是视觉艺术和网络媒介艺术的发展带来的新课题的回应,这是对文艺作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时代要求,也是对文艺精品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的根本要求。所谓留得住,是指文艺精品不仅具有突出的思想成就、艺术特色,还要“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8](P561)优秀的文艺作品不仅具有思想性、艺术性,还要具有观赏性,我们叫做“三性”相统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优秀的文艺作品,最好是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9](P20)文艺作品的使命和担当就是要展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和当代中国人精彩生活,阐释中国精神、塑造中国价值、凝聚中国力量。文艺精品力作是文艺工作者安身立命、中国精神凝聚与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传播、时代精神引领的重要载体,创作文艺精品,打造文艺高峰是时代的责任和担当。
(四)文艺功能观:中国精神成为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中国文化繁荣兴盛,离不开文艺事业的繁荣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文艺和中国精神的系列讲话中,多次论述到文艺和中国精神的关系,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赋予文艺新的历史使命。中共中央印发的《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中总结为三个方面,一是聚焦中国梦的时代主题。二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和时代表达。三是唱响爱国主义主旋律。爱国主义是中国精神最深层、最根本的内容,也是文艺创作的永恒追求。新时代把文艺提升到坚定文化自信,振奋民族精神的高度。文艺作品的生命力就在于能够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在中国改革发展的大潮中发现和把握创作的主题,用艺术的方式反映和表达时代的伟大历史变革,紧跟时代脉搏,呈现时代精神图谱,成为时代发展的见证者、记录者。
(五)文艺人才观: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文化文艺工作者肩负着培根铸魂的时代责任,承担着文化人的重要使命。要做到启智慧之先河,发时代之先声,开社会之先风,理应以高远志向、良好品德、高尚情操为社会作出表率。文艺工作者要首先做到有信仰、有情怀、有理想、有担当,要坚守高尚职业道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作者首先要塑造自己,要把养德和修艺结合在一起,崇德尚艺,德艺双馨。要有抵制不良风气的定力,加强修养努力成为德艺双馨名家大师。唯有如此,文艺工作者才能以敏锐的思想感知时代发展的方向,成为发时代先声的先觉者,坚守艺术理想的先行者,引领时代发展的先倡者。
(六)文艺评论观:重塑文艺批评精神。文艺批评对于文艺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普希金说:“批评是揭示文学艺术作品的美和缺点的科学。它是以充分理解艺术家或作家在自己的作品中所遵循的规则、深刻研究典范的作品和积极观察当代突出的现象为基础的。”[10](P1245)阐释了文艺活动和批评的关系。文艺活动由作者、作品、读者、社会四个环节构成,文艺批评就是围绕这四个方面展开的,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文艺批评要引导创作、多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他还明确指出当前文艺批评中存在的三个主要问题:一是去批评化的批评,二是采用简单地商业标准,三是套用西方理论剪裁中国人的审美。提出了文艺批评的“四个观点”,即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敢于实事求是、表明立场,营造开展批评的良好氛围。
二、习近平关于文艺重要论述的基本特征
(一)突出问题导向。从习近平总书记的两个重要讲话到党的十九大报告,从全国宣传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到2019年3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看望政协文艺界和哲学社会科学界联组会议的讲话,包括中共中央制定的《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一系列讲话和意见中,都体现强烈的问题导向,直面当下文艺领域存在的种种不良现象,进行了深入地剖析。在全球化、多元化的文化语境中,在网络化、自媒体的大潮中,进入文化发展的大变革时代,文艺思潮鱼龙混杂,浮躁现象充斥弥漫,网络时代信息泛化,这样一个时代迫切需要具有强大针对性、引导性、创新性的思想来引领文艺发展的主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的重要论述为文艺思想和文艺实践指明了方向,澄明认识,廓清思想。
(二) 立足时代定位。党的十九大提出中国进入新时代,这个时代定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方位。习总书记关于文艺和时代的关系的论述回答了时代之问。“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11](P6)突出强调了文艺与时代的紧密联系。反映时代是文艺工作的使命,文艺要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文艺作品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回应时代需求,就能够从文艺自身的规律和精神属性出发,把文艺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积极发挥出来。习总书记立足于中国发展的时代变化,将党和国家对文艺的重视提高到一个新高度,对文艺功能赋予新的时代责任,文艺与时代发展同行,焕发巨大的生机和活力。
(三) 坚定文化自信。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12]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高度的文化自信,文化的繁荣兴盛,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创作出具有鲜明民族特点和个性的优秀作品。有骨气、有个性、有神采的作品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是创作不出来的。坚定文化自信,要有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认知和运用,要有对于中华传统文化深入地理解和认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论述,确立了文艺的中华文化立足点,要保持对自身文艺和文化价值的高度自信,让文艺成为激励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前行的磅礴力量。
(四) 坚持守正创新。习近平关于文艺的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它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理论,浸润着中国深厚的历史文化土壤,立足回答时代课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理论内涵。守正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的立场,中华文化是中国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相守,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创新是文艺的生命线,要把创新精神贯穿文艺创作的全过程,在提高文艺的原创力上下功夫,推动创作出同文明古国相匹配,同蓬勃发展的新时代相适应的高质量优秀精品力作,书写中国故事、中国形象、中国旋律,展现中国独特的诗情意境。创新不是标新立异追求怪诞,而是创作高质量高品位的精品力作,用精品力作奉献人民,书写中国大地上华美的乐章。
三、新时代党的文艺思想的理论创新
新时代党的文艺思想理论体系的形成体现了党对文艺事业发展和文艺工作的高度重视,反映了文艺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将文艺事业的发展置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任务中,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阐明了新时代文艺发展的新要求,回答了事关我国文艺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揭示了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根本规律,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和社会主义文艺理论,形成了科学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这一思想理论体系成为党领导文艺工作的根本遵循,成为文艺工作者从事文艺工作的行动指南,也成为当代中国文艺理论话语体系构建方案,更为讲好中国故事、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提供方向。党的文艺思想具有与时俱进的实践品格,在发展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回应时代的重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必定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不可能一成不变。他提出:“要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不断深化认识,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在这种统一和互动中发展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13]
(一)坚持党对文艺工作的全面领导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党政军民学,党是领导一切的。”[14]坚持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是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要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思想的核心要义。“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根本保证。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文艺的根本宗旨也是为人民创作。”[15](P31)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不是文艺从属于政治,为政治服务,而是正确把握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的关系,处理好文艺创作的政治立场和创作自由的关系。新时代聚焦在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上,各级党委要贯彻好党的文艺政策,把好文艺发展的正确方向。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坚持以下原则:一是紧紧依靠广大文艺工作者。善于团结广大文艺工作者,做到政治上充分信任,创作上热情支持,同他们交朋友,营造有利于文艺创作的良好氛围。二是尊重和遵循文艺规律。对待文艺工作者要尊重他们的创作个性和创造性劳动。发扬学术民主和艺术民主,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让广大文艺工作者施展才华。面对文艺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要通过深化改革、完善政策、健全体制,形成不断出精品、出人才的文艺工作局面。三是发挥好文联作协的作用。中国文联、中国作协是党联系文艺工作者的纽带和桥梁,在团结广大文艺工作者,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事业中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发表了重要讲话,2019年7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又在中国文联、中国作协成立70周年之际发来贺信,希望文联作协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认真履行团结引导、联络协调、服务管理、自律维权的职能,团结广大文艺工作者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努力创作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民族的优秀作品,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二)坚持创作精品攀登文艺高峰
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创作精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者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文艺领域存在的浮躁、虚假繁荣的根本就是缺少有深度文艺精品,有“高原”没有“高峰”,模式化、雷同化严重,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他还列举了文艺领域存在六种现象,包括颠覆历史,丑化人民群众和英雄;是非颠倒,价值观扭曲;低俗媚俗,追逐利益;粗制滥造,制造文化垃圾;奢华包装,追求形式;一己之欢,脱离现实,这种种现象投射出的是文艺领域的浮躁。“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作为精神事业,文化文艺、哲学社会科学当然是一个灵魂的创作,一是不能没有,一是不能混乱”[16],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与时代同行,坚定文化自信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扎根中国大地,把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和中国人的精彩生活表现好、展示好。原创性是好作品的标志,文艺创作要进行深度创新,提高文艺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是创作精品力作的前提和基础。习近平总书记给著名艺术家牛犇的信中提到文艺工作者要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树立高远的理想追求、深沉的家国情怀,描绘时代的精神图谱,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以精品奉献人民,以明德引领风尚,不负重托、不辱使命。
(三)构建新时代中国文艺理论话语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中国也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我们必须在理论上跟上时代,不断认识规律,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17](P26)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坚定文化自信,必须构建同当下文化文艺实践相适应的的中国文艺理论话语体系。恩格斯说:“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文艺的创新发展离不开文艺理论的指导,加快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理论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是新时代文艺发展的客观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18](P15)构建中国文艺理论体系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是我党的指导思想,为我们提供了基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国文艺理论体系构建需要体现民族性、继承性;原创性、时代性;系统性、专业性。从这一原则出发,新时代中国文艺理论话语体系的构建至少基于以下四种理论资源:一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艺理论,包括俄苏文论在内;二是两千多年发展史的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三是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逐渐形成并发展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四是西方现当代文艺理论,包括“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我们要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指导,在比较、对照、批判、吸收、创新的基础上,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汲取中国古代文论的智慧,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理论话语体系。在解读中国文艺实践、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理论话语体系中,提炼标志性概念、打造能够在国际上传得开的新概念、新范畴,增强国际话语的影响力。实现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中所提出的“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继承中国传统文艺理论评论优秀遗产,批判借鉴外国文艺理论,研究梳理、弘扬创新中华美学精神,推动美德、美学、美文相结合,展现当代中国审美风范”[19](P12)的目标,展现文艺的时代魅力,文艺成为引领时代发展的重要力量,铸就中华文化的新辉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正能量,发出最强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