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区域教育联盟背景下的校长履新策略
——以四川省成都市“深化区域教育联盟发展”为例
2021-12-01□李正
□李 正
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可持续发展,成都市共建六个区域教育联盟,建设更广范围、更高平台、更深层次的“大交流共同体”,旨在进一步完善区域教育联盟运行机制,促进联盟共同体成员之间协同发展,践行“管理共进、资源共享、人才共育、生态共建、文化共融”的“五共理念”,建设教育强市。在这样的背景下,“校长履新”成为常态,对校长的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提升本领、形成工作策略,迅速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成为摆在每一位履新校长面前的现实问题。
一、对校长履新的界定
校长履新,一般分为岗位提拔和岗位交流两大类。岗位提拔分为中层提拔为副校长,或副校长提拔为校长(或主持工作的副校长);岗位交流分为校内岗位交流(分管业务调整)、校际岗位交流(任职区域调整)。本文主要分析“一把手”校长的履新问题。
二、校长履新的开局瓶颈
校长履新,如同下棋布局,面对陌生的环境,总会小心翼翼,以求突破瓶颈,让管理工作顺利开局。履新校长的开局瓶颈大致有三,即会面临“三不熟”的问题:一是“业务不熟”;二是“人员不熟”;三是“环境不熟”。
(一)业务不熟
一是部分校长因刚提拔到校长岗位(含主持工作的副校长),在原来的分管领域中颇有建树,但对于统领全局、“运筹帷幄”来说,还是地地道道的“新手”。二是部分校长刚交流到不同学段的领导岗位,如初中校长交流到九年一贯制学校或者小学,他们有自己的擅长领域,也有自己陌生的工作。新任校长如果想要做到“新官上任三把火”,有力、有序和有效地开展管理工作,就需要花时间去了解、去熟悉、去辨析新分管学校的发展历史、办学理念和特色,从一个“门外汉”,变成“业内精英”。
(二)人员不熟
本土成长、原校提拔的校长相对较好,对教职员工、学生、家长和社区群众有大致的了解。但就其身份来看,关注点不一样,熟悉度自然不一样。一位分管教学的副校长提拔为校长,对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和大部分专业教师的教学、教研、教改情况基本上了然于胸;而一位分管德育安全的副校长提拔为校长,对上述人员不一定全部了解,但对团委书记、少先队辅导员、年级组长、班主任、德育安全干事却能够做到如数家珍。
直接“空降”到本区(县)其他兄弟学校,甚至跨区(县)交流任职的校长,上任之初,基本上是“两眼一抹黑,啥都不知道”。“空降”校长对党政班子成员、基层管理人员(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年级组长、班主任)、教职员工要尽快了解、认识和熟悉,以便做到“有的放矢”。
(三)环境不熟
对于新提拔的校长,面临诸多陌生的环境,对于异地交流、空降任职的校长,虽然有相当的工作经验,但也面临同样的“不熟”难题,包括人事环境、工作环境、社交环境等。
原来作为“副手”,接触最多的是本校的书记、校长和分管领域的科长,与其他领导基本只是“碰面点个头、最多握个手、实质无交流”的现状;另外,接触最多的同事是校内分管领域的中层干部、科室干事、业务能手和相关教职员工,对其他同事属于“知道其名字、晓得其大事、不明其家底”的粗浅式认识;现在岗位变为“一把手”了,对分管教育的市、县(区)领导、局长、副局长、属地的镇(街道办)党政负责人、分管教育领导以及所有科长、副科长都有汇报工作的可能,对辖区的派出所、卫生院、市管所、城管中队、消防中队等负责人都有工作上的交集,这些都是全新的人事环境、工作环境和社交环境,需要新提拔校长尽快熟悉。
有些校长原来已是“一把手”,对如何尽快熟悉人员、调研工作和融入社交有自己的秘诀,这些经历虽然可以提供参考和帮助,但到了新的学校同样面临陌生的人事、工作和社交。
“同质化”平调对校长挑战性不是很大。如从一所农村学校调到另一所农村学校,从一所城镇学校调到另一所城镇学校,从一所优质学校调到另一所优质学校,从一所薄弱学校调到另一所薄弱学校,从一所小学调到另一所小学,从一所中学调到另一所中学,这些都属于“同质化”平调。看似陌生,但也熟悉,陌生的是不同的人员、不同的环境、不同的特色,熟悉的是相同的业务、相似的操作和相近的流程。
相对而言,“异质化”跨学校调动,才是对校长的全面考验。首先,考验的是校长的自身心态,“从弱校到强校”“从农村到城镇”,对校长而言,“上级认可”的心理优势明显,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校长履新克服环境不熟的困难。“从强校到弱校”“从城镇学校到农村学校”,对一部分校长而言,“被贬受冷遇”的情绪客观存在,极有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加重环境不熟造成的负面影响。其次,考验的是校长的适应能力,重点考验的是校长熟悉人员、调研工作、融入社交的能力和“尽快烧旺三把火”的水平。
三、校长履新的常见误区
环境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在陌生环境下,人通常会产生焦虑感、孤独感和暴躁感。[1]在这“三感”的叠加作用下,履新校长容易踏入“四不精准”的误区,或诋毁前任做法,或照搬他校经验,或仓促上马新政,或迟迟不见新招。
上述误区之所以谓之“四不精准”,主要体现为:“对传统优势认识不精准”“对新校实情了解不精准”“对制度改革操作不精准”“对民情民意调研不精准”,其负面作用不可小觑。诋毁前任的做法,易使校长与前任的跟随者对立;照搬他校经验,易与现在的部属和基层管理者对立;仓促上马新政,易与既得利益者对立;迟迟不见新招,易与盼望改革者对立。校长履新,如履薄冰。校长一旦陷入这些误区,容易直接影响人际关系,阻碍工作推进,减少履新认同,因此应引起新任校长的高度重视。
四、校长履新四策略
履新校长要有既来之,则安之;先安己心,再安人心;先定己思路,再探新出路的良好心态。大部分校长认为,履新初期,需要校长深入了解新学校的情况,对人和事做到充分理解、真诚谅解。只有这样,才会有效破解学校发展过程中的种种难题。
(一)了解——校长履新的前提
因为有校长履新的“三不熟悉”存在,因为有误闯“四不精准”的可能,对校长而言,深入了解新学校的情况显得尤为重要。校长需要了解的内容很多,研判的地方也很多,大致如下:了解分管业务或全局工作的传统做法,分析其利弊;了解师生及家长对传统做法的知晓率、参与度和满意度,评价其优劣;了解师资(包括自己)的长处与不足,思考构建新团队;了解班子成员德、能、勤、绩、廉等概况,酝酿优化管理结构;了解区域社情民意和文化特色,寻求融入结合点;了解教职员工及学生对学校管理、队伍建设的意见或建议,进行整理归类找到管理工作的“突破口”。
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只有了解更多,才能保证“兼听则明”;只有剖析更准,才能体现“刨根则深”。作为“新掌门人”,履新校长唯有多看、多问、多听、多思,才能掌握大量的第一手信息,才能为游刃有余地“庖丁解牛”做好准备。
(二)理解——校长履新的基础
没有理解,了解的过程就会变得生硬、呆板,甚至引起被访者的反感;没有理解,会让履新者对新业务、新人员和新环境产生不好的第一印象,无法排除这些干扰因素的影响;没有理解,就无法取得“新班子”的信任和认同,校长在新的岗位上就会举步维艰。只有充分理解新岗位的困难,理解新团队的诉求,校长才能找准突破口,抓实切入点,在新岗位上力争实现“常规中出彩、继承中发展、破旧中立新”的良好效果。
如果是从“强校到弱校”“从城镇到农村”交流任职的校长,更应该注意“充分理解”。相对来讲,城镇的优质学校与社区文明指数高,家长与群众的素质也比较高,学校周围环境的治理也比较好,教师的敬业精神也比较高。长期工作于这种正能量强、主旋律响的学校,校长的定位自然高,要求也自然高。校长如果调到偏远农村的薄弱学校“扶薄”任职,难免会有一些失落情绪。校长情绪的变化,其来源本质是对原校的“三不弃”,即不愿意放弃原校的资源、原来的策略和原有的优势。校长一厢情愿地照搬照套原来学校的经验,殊不知新校有新难点、新焦点和新盲点,需要履新校长充分理解并重新布局。原校的“三不弃”可以作为新校的借鉴经验,而更需要的是如何突破新校的“三个点”。
(三)谅解——校长履新的关键
在人际交往中,理解较易,谅解很难,原因有三:其一,师生家长对履新校长不熟悉,有些家长不愿意深入交流观点,貌似敷衍的谈话有可能加深双方的隔阂;其二,履新校长往往以管理者身份自居,如果不注意有效融合人、事、物,极易成为“孤家寡人”;其三,谅解需要双方坦诚以待,需要自己的大度,只有双方心灵互通,方可真正理解并真心谅解。
有了真诚谅解,履新校长会客观看待干部的管理水平、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学生的综合素质现状、家长的群体倾向性特征,就不会“横挑鼻子竖挑眼”,就不会“看不惯这样那样”,就不会“恨铁不成钢”。有了真诚谅解,班子成员、教职员工、家长学生、社区群众才会接近新校长、接纳新面孔和接受新观点,才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众志成城,共克难关。
(四)破解——校长履新的“亮剑”
履新校长要成功亮剑,需做到“四多”,即“多倾听(意见建议)、多思考(瓶颈出路)、多交流(思想方法)、多权衡(利弊得失)”。“四多”离不开履新校长自己的思考和研判、班子的执行和反馈,离不开同仁的切磋和交流、实践的磨合和矫正,更离不开专家的引领和指导、领导的关心和支持。
履新校长要成功亮剑,需做到“四合”,即“合法(合乎法律)、合情(符合校情)、合作(合力完成)、合并(合旧并新)”。“四合”需要履新校长具有依法治校的意识、实事求是的态度、汇聚人心的魅力和推陈出新的能力。
履新校长要成功“亮剑”,需避免“全面开花”。在“三不熟悉”“四不精准”的履新背景下,“全面开花”意味着“全体动员、全面开展、全员参与、全程跟进”,盲目好大喜功,一味贪多求全,往往忽视了实情、忽略了现状,结果自然是事与愿违,效果当然是事倍功半。履新校长宜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长项带头,短板随后”,先树信心,再树品牌,稳打稳扎,循序渐进。
履新校长要成功“亮剑”,需避免“另起炉灶”。原有的传统做法不管怎样,都有坚定的政策支持者,都有稳定的既得利益者。不改不行,不变不行,但是改得面目全非也不行,变得“另起炉灶”更不行。履新校长此时应当好“统战部长”,不要一拿到话筒就直奔新方案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要性,而要分析传统做法的可取之处、不适之处和调整之处,这样才能做到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实现“既要让拥护改革者坚决跟从,也要让既得利益者坚持随从”的统战目标。
履新校长要成功“亮剑”,需深入了解并认真贯彻执行近年来中央关于教育的若干指导意见、教育部的最新工作部署以及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倡导的办学思想。既然是“履新”,就应该“求变”,履新校长要做到借势而为、顺势而变,不牵强附会、不劳师动众,便会美丽蜕变,便会涅槃重生。
履新校长要练好“亮剑”基本功,做到有效、有序、有力破解难题。履新校长如果“亮剑”成功,就能事半功倍、威信自树、根基自稳;“亮剑”成功,就能学生成才、教师成长、学校成名;“亮剑”成功,履新校长就能做到精心育人、精细管理、精准扶薄。
因为教育是炼的技术,所以履新校长对自己要“狠”。一是对待自己的缺点要“狠”,要下定决心改正;二是对待自己的弱点要“狠”,采取措施提升;三是对待自己的盲点要“狠”,要擦亮眼睛看清楚。
因为教育是精的学术,所以履新校长看问题要“准”。一是调查问题要“准”,履新校长要亲自深入一线摸准基础信息;二是分析问题要“准”,履新校长要冷静深入思考,寻求最佳解决途径;三是解决问题要“准”,履新校长要自觉维护群众利益,确保学校的安全稳定。
因为教育是慢的艺术,所以履新校长对别人要“等”。一是信息反馈要“等”,给予他人思考的时间;二是改正错误要“等”,给予有错者转变的时间;三是期待成功要“等”,给予教师、学生成长的时间。常言道,性急吃不了热豆腐。急功近利,只会让履新校长浅尝即止,改革事业半途而废。
成都市“深化区域教育联盟发展”实践模式,是积极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的有效探索。深入了解、充分理解、真诚谅解、有效破解的校长履新策略,需要校长去默默践行,履新校长要提高自己的修养和管理能力,对自己要做到“狠、准、等”,争取顺利完成破冰之旅,尽快进入新的角色,摸清新学校的情况,团结和带领全体师生开创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