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全面加强劳动教育的意义、特征及其实践要求

2021-12-01班建武

中小学校长 2021年4期
关键词:德智体美劳动时代

□班建武

全面加强劳动教育,是新时代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优化人才培养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也是指导学校教育教学实践变革的重要指针。当前,各级各类学校在推进劳动教育的时候,更多的是将劳动教育视为一项具体的教育任务或工作来推进,既缺乏对新时代劳动教育战略意义的高度认识,又对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特征及其与德智体美四育的关系把握不准,从而使得劳动教育在教育实践中的实际地位与其所应承担的时代使命存在较大的落差。因此,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有效推进,必须站在重构社会主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高度进行主动设计,才能深刻回应党和国家对劳动教育的新要求。

一、新时代劳动教育的重大战略意义

新时代的劳动教育,不能仅仅理解为一种教育目的的完善、教育内容的增加和教育方式的变革,而应从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属性、中国历史发展的时代要求以及全面发展教育的有效实现的立场出发,才能准确把握新时代劳动教育的重大战略意义。

(一)重新强调劳动教育,是新时代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保证教育社会主义属性的必然要求

思想性是劳动教育的根本属性。中共中央、国务院2020 年颁布的 《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 明确指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这表明,劳动教育对于中国教育而言,不仅是一种内容上和方法上的教育要求,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应有之义。在西方国家,我们也能看到强调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社会志愿服务的开展等不同形态的劳动教育。但是,需要明确的一点是,西方国家开展劳动教育的思想资源更多的是源于杜威等人“做中学”的教育理念,其所强调的重点是具体的劳动技术和个人生涯的规划等具体的技术素养,因而其主要是围绕“手工艺教育”“生计教育”“技术教育”“闲暇教育”等形式展开,[1]具有明显个人主义的价值取向。

当前,党和国家强调的劳动教育显然不是西方国家的教育逻辑,而是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特征。其突出要求就是在马克思主义,尤其是马克思劳动观的指导下,切实推进劳动教育。因此,从劳动教育的目标来看,首要一条就是明确规定了社会主义的劳动教育一定要把培养学生的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放在首位,这事关社会主义教育性质根本问题。因此,开展劳动教育,最为关键的一点就在于明确劳动教育的马克思主义方向。在很大程度上,“劳动教育是 ‘活劳动’ 的教育,它能够打破资本逻辑或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关系在教育中的统治地位,解放大众。”[2]社会主义劳动教育的关键就在于其包含着为谁而劳作的根本问题,它在本质上是对抗资本、反对剥削、培养劳动者的教育。强调劳动教育,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这一点是有别于西方国家劳动教育的根本原因。

由此可见,新时代强化劳动教育,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培养新时代全面发展人才的根本出发点,更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客观需要,承载着建设新时代教育发展道路的重要使命。

(二)重新强调劳动教育,是新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历史发展的重大现实需求

当前,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历史征程中,中国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国际环境。随着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崛起的打压力度不断增大,我国各行业的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和压力。尤其是诸如“芯片”等核心技术被国外企业垄断的情况下,我国高新技术的发展面临着诸多“卡脖子”的关键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以有效解决,将极大地影响和制约我国发展的步伐。而这些问题的最终解决,只能是依靠我国的自主研发、自主创新、自主发展,将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这实际上就对新时代的劳动教育提出了更高的时代要求,同时也对新时代的劳动教育抱有更高的期待。

因此,我们在开展劳动教育的时候,一定要有大历史的视角和自觉的担当意识。要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中,去思考劳动教育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技术进步等方面所应发挥的作用,而不是仅仅将劳动教育视为一种简单的手工操作和体力劳作。

(三)重新强调劳动教育,是新时代造就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增强教育实效的关键举措

劳动教育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求,也是个体全面发展的需要。在很大程度上,劳动教育是个体“学以成人”的基础性活动,[3]对人的发展极其重要,是人得以全面发展的基础。当前,学校教育过于重视对学生静态的客观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更多的只是一种“动脑”的教育。这样一种教育固然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但是,其存在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静态的知识学习在很大程度上将知识从其鲜活的现实存在样态中剥离出来,并以一种学科化的方式将本是整体性存在的知识割裂为不同的具体学习科目,在这样的学习过程当中,学生的身体是缺位的,其对知识的掌握也是碎片化的。这一方面导致了学习过程中学生身心的分离,另一方面也使得学生对知识所承载的整个世界缺乏系统性的认识和鲜活性的体验,从而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学生不同程度的片面发展。

劳动作为“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中介、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4],不仅仅是一种主体改造外在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也是个体涵养自我精神世界的对象性活动。这主要是因为,劳动是人类社会独有的、自觉的对象化实践。缺少了必要的劳动实践,人就缺乏了自我对象化的重要对象。而“劳动教育是人在劳动中充分发挥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建构人自己,创造历史,实现人的意义。”[5]因而,劳动也就成为将学校教育与丰富的外部世界紧密联系起来的重要中介。

二、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新特征

劳动教育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只有根植于具体鲜活的生产实践中,劳动教育才能够充分彰显其育人的时代要求。在这种情况下,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在其基本特征和內涵方面也必然呈现出新的特点。

(一)新时代劳动教育要主动反映社会劳动形态的变迁

劳动教育的顺利开展,需要准备把握劳动的基本內涵和外延。对劳动概念的理解既不能窄化,即,把劳动仅仅理解为体力劳动,这极大地局限了劳动的范围,从而造成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传统劳动与现代劳动的对立;同时,对劳动的理解也不能泛化,即,把人类的所有实践都归入劳动的范畴,导致劳动概念失去其必要内在规定性。新时代劳动教育中的劳动,主要指的是个体为实现一定目的,“运用体力、智力、知识和工具等进行的服务与创造的对象性实践活动。”[6]

就当下的社会现实而言,马克思所处的工业化时代所强调的“制造性劳动”在今天逐渐被非生产性劳动、非物质性劳动、服务性劳动等代替。[7]因此,要注意避免将劳动仅仅理解为“生产劳动”,或者经验性地理解为工业、农业劳动等“体力劳动”,需特别关注消费性劳动、创造性劳动、复合性劳动、情绪劳动等新劳动形态。[8]尤其是在信息社会背景下,劳动本质上是一种知识的生产和应用,其准入门槛空前提高,劳动的自由度空前增强,而劳动与生活的边界正变得模糊。在人工智能时代,劳动教育必然超越将劳动单纯视为技能训练的认识局限,使人自觉认识到劳动是彰显生活意义的个体实现过程。[9]这就要求在数字时代,劳动教育要有时代的前瞻性,要基于劳动形态的变迁及其对人的劳动素养所提出的新的要求,主动调整劳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这样,才能确保学生通过劳动教育所接触的是一个真实的劳动世界。

(二)新时代劳动教育要主动回应当代学生的需要

劳动与每个个体的生活实际息息相关。在很大程度上,个体生活体验的不同,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对劳动自身的价值判断的差异。因此,劳动教育要想有效,就必须要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体验,才能够准确把握当代学生对劳动的真实感知,从而也才能找到学校劳动教育与学生劳动认知之间的内在连接点。对于当下中国而言,一个突出的社会现实是,中国正日益摆脱昔日的贫困状态而走向富裕。据报道,2019年中国人均GDP 已经超过1 万美元。[10]与此同时,中国城乡平均恩格尔系数(即居民家庭中食物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已经下降到28.2%(其中城镇为27.6%,农村为30.0%)。[11]按照国际通行标准,恩格尔系数在30%及以下,就意味着那个国家的人民生活就已经进入了所谓的最“富裕”水平。[12]这实际上表明,虽然中国社会还存在着较大的地区和城乡发展的差异,但是总体而言,当代学生基本上是在一个不愁吃、不愁穿的物质丰裕时代成长起来的。这就使得他们对于劳动的认识和体验与其祖辈或父辈相比具有明显的代际差异。

这种代际差异主要表现为,祖辈或父辈主要是从个体谋生的需要来理解劳动的必要性及其存在价值。但对于年轻一代而言,他们几乎没有物质匮乏的消极体验,因而对于劳动的谋生价值的内在认可度并不高。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的劳动教育还是从谋生的教育逻辑向学生论证劳动的必要性和现实性,那么,这样一种劳动教育是很难真正从内心打动当代学生的。对于当代学生而言,虽然他们的物质生活较之其祖、父辈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这并不代表着其成长就没有内在的匮乏体验。在很大程度上,年长一代更多的是看到了年轻一代物质生活的富足,但是却很少意识到他们精神世界的匮乏。这实际上是要求新时代的劳动教育,要能够主动回应当代学生成长的社会环境特点,回应其对精神生活,尤其是对自我实现方面的迫切需求,引导孩子看到劳动之于其人生价值、自我实现的重要意义,让孩子在劳动中充分感受到自我作为主体的人的本质力量的彰显,感受到劳动与自我、自觉、自由的类本质的内在一致性。唯有如此,劳动才能够真正在当代孩子心中树立起内在的合法性。

(三)新时代劳动教育要主动变革已有的教育形态

当代劳动教育不能仅仅只有简单劳动的体力锻炼,更要有体现复杂劳动、创新劳动要求的智力训练。这实际上是对当代劳动教育的科技含量、知识含量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劳动教育在当代应该是一种体现知识含量的新劳动教育实践。

实际上,当代社会劳动复杂性的增强,不仅仅是指现代生产对人的劳动素养要求的提高,还表现为围绕劳动所展开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链条较之以往社会更为复杂。当今社会是一个分工日益精细化的时代,劳动的高度社会化带来了劳动关系的复杂化,这就使得怎么帮助学生认识这个复杂的劳动关系世界,成为当下劳动教育需要高度关注的重要内容。比如,如何看待当代社会的劳资关系?如何看待除劳动之外的其他生产要素在社会分配中的地位?如何看待社会财富的创造和分配的关系?如何看待生产的公有制和私有制的关系?等等。这些是当下真实劳动世界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样也应该成为新时代劳动教育需要回应的新内容。这就要求新时代的劳动教育不能仅仅围绕着生产这一劳动环节进行,还应把分配、交换、消费等环节的劳动都系统地囊括进去,才能深化学生对劳动的认识。

三、新时代劳动教育要处理好德智体美劳各育之间的关系

从“德智体美”到“德智体美劳”是党的教育理论的重大创新,也是党的教育方针的丰富发展。新时代将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四育一起纳入党的教育方针,强调了新时代劳动不仅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而且其本身就是教育内容的重要构成,与德智体美一起成为全面培养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13]

总体而言,劳动教育既具有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健体、以劳育美的综合育人功能,其本身也有着独特的教育价值。就前者而言,劳动教育更多地体现为一种基于劳动基础之上的德智体美各育的综合发展。这实际上强调的是方法意义上的劳动教育。这可以看成是最为广义的劳动教育。也就是说,不管是德育、智育、体育还是美育,都存在着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问题。这时候的劳动教育毫无疑问指向的是对整个教育的实践途径方面的具体要求。

但劳动教育之所以为劳动教育,更主要的还是因为其所承担的育人目标的特殊性。实际上,各育之所以能够独立,就在于彼此所追求的价值目标的特殊性。有学者就认为,体育追求“健”,智育追求“真”,德育追求“善”,美育追求“美”,劳动教育则追求“富”。[14]正是各自不同的目标追求,构成了彼此独立存在的根本依据。那么,对于劳动教育而言,其独特的育人目标是什么呢?从中共中央、国务院以及教育部有关劳动教育的文件可以明显看出,劳动教育的根本任务就在于学生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劳动精神、基本劳动能力和习惯的培养。这一任务,是其他各育难以独立完成的。

这实际上是要求我们在开展劳动教育的时候,应该在观念上明确开展的是何种意义上的劳动教育。当前很多学校所推进的劳动教育,更多的是方法或广义层面的劳动教育,即通过劳动这一载体在德智体美四育中的主动应用,来落实劳动教育。这样一种劳动教育实践从教育的价值而言,显然是有意义的,它对于改变过去德智体美各育过于静态、知识化的教育教学形式,提高它们与现实生活的内在联系,从而增强教育的生活化和实效性,毫无疑问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的。但是,如果现实的劳动教育仅仅停留在方法或广义层面的劳动教育,那么,其所带来的不良后果就在于,劳动教育所要真正实现的育人目标就很难得以有效落实。

因此,落实劳动教育,还是重在目标层面的落实,而不仅仅是方法层面的改变。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彰显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时代內涵和历史使命,也才能把学校劳动教育切实落到实处。

猜你喜欢

德智体美劳动时代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本期话题:如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
热爱劳动
谈职高音乐与素质教育之间的联系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试析高中政治思想品德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