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与自己同课异构,促进专业发展
——以一节初中英语阅读课为例

2021-12-01张云峰

初中生世界 2021年40期
关键词:日记教学内容笔者

■张云峰

与自己同课异构指的是同一教师对相同教学内容进行不同方式的教学,凸显在教学理念、教材使用、总体构思和教学流程、环节等方面的变化,同时也能发现变化中的坚守。如此与自己“打擂台”,体现了教师勇于创新、不断超越自我的可贵精神。

本文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Unit 1Where did you go on vacation? 阅读板块为例,阐述如何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反思、调整,“与自己同课异构”。

一、教学内容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时教学内容为Jane 撰写的去马来西亚旅游的两篇日记。

2.学生分析。

教学对象是八年级的学生。学生在七年级学过一般过去时,对时态的理解没有问题。经过一年的学习和训练,学生们积累了一些词汇,也掌握了一些阅读的技能和策略。本文为两篇旅游日记,篇幅较长。不少学生对马来西亚这个国家不熟悉,涉及一些地理知识,学生在朗读和理解方面会有一定的困难。但是,单元主题“去哪儿度假”和学生的生活很贴近,不同国家的风土人情和文化差异容易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教师的引导和协助下,学生要能运用英语对去哪里度假的话题进行交流,对过去发生的事情进行描述,分享对事物的看法。

3.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情分析,笔者将教学目标确立为:(1)理解语篇,知晓日记的主题和具体内容;(2)能谈论假期活动和相关感受;(3)了解用一般过去时写旅游日记的方法;(4)结合自身感受,写一篇旅游日记。将教学重难点确立为:通过语篇对比阅读,理解作者旅游中经历的事情和感受,学会用英语描述自己的旅游经历,感悟旅游带给我们的益处,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二、教学比较

第一次教学,笔者从一张国庆阅兵的图片谈起,提问学生在哪里可以现场观看阅兵式,学生回答的是北京天安门广场。笔者继续问学生有没有去过北京旅行以及和谁一起去旅行的,游览了哪些地方,感觉如何,然后告诉学生,今天我们将跟随作者的日记去游览另一个地方,随即导入新课的学习。在读日记前,提出两个问题“Did the writer have a good time on July 15th?What about on Tuesday?”。接着细读第一篇日记,进行了问答,讲解了一些生词,然后请学生自己就旅游的经历进行对话。再接着阅读第二篇日记,做了判断练习,并以表格的形式请学生填写两篇日记中提及的时间、进行的活动及作者的感受,同时呈现一些短语。再接着让学生小组讨论我们可以从旅游中得到什么。然后提醒学生根据时间顺序来写旅游日记。最后笔者播放去云南旅游的视频,对视频中有关内容作了一些介绍,同时鼓励学生用英语写一篇旅游日记。

第二次教学以问题“Do you like travelling?”“Where did you go in your summer vacation?”“Did you have a good time?”引入新课。接着以两个问题“When did Jane visit Malaysia?”和“Did every⁃thing go well during her trips?”来帮助学生掌握“日记”文体的特点和文章的大意。在仔细研读部分,以“When”“What”和“How”为关键词引导学生深度阅读文本。接着阅读第二篇日记。教师以“Did everything go well on the second day?What were the problems? And why did they have these problems? If it is raining hard and you’re on a trip,what’s your feeling?What did the writer think of her trip?”等问题引导学生阅读、思考、比较、分析、讨论。接着请学生再阅读比较两篇日记,研究日记有什么特点。最后播放一段录像,请学生们根据录像内容,以时间为顺序,仿写一篇旅游日记。

三、教学反思

与自己同课异构是一种磨炼,我们在这样的磨炼中进步成长。伴随着迷茫、纠结、否定、改进,笔者收获了课堂变构带来的喜悦,更收获了对课堂教学的反思和领悟。

1.让教学内容更恰当。

在第一次教学时,由图片导入,紧跟若干个关于北京旅游的“W”questions 的问答,前后花费了五分钟,迟迟进入不了正题。第二次教学以问题“Do you like travelling?”“Where did you go in your summer vacation?”引入新课,开门见山。笔者注意精选教学内容,删除了词汇讲解、短语呈现部分,改变阅读教学中语法和词汇碎片化学习的现象。以问题“When did Jane visit Malay⁃sia?”和“Did everything go well during her trips?”来帮助学生掌握“日记”文体的特点和文章的大意。接着在仔细研读部分,以“When”“What”和“How”为关键词引导学生深度阅读文本,请学生对作者在什么时间进行什么活动并有什么情感进行自主问答。在学生自主问答的过程中,教师及时提醒学生用一般过去时谈论过去的事情,并在适当的时机追问:“What’s the meaning of paragliding? How do you know that?”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阅读策略的指导。通过这样的变化,节约了时间,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学生沉浸在学习中,课堂氛围融洽。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学习策略的重要途径。教师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指导学生深入阅读文本,引发学生体验和思考,在与文本和作者的心灵交融中,课堂变成富有生命力的“学堂”。

2.让情感体验更丰富。

第一次教学中,针对文本细节,我设计了各种练习让学生解决,这样的阅读比较琐碎,流于表层,不能触及学生的心灵。第二次教学时,读了第一篇日记之后,笔者提问:“What do you think of Jane’s trip on July 15th?”学生们用不同的词“Good ”“Amazing”“Exciting”“Wonderful”等回答。教师追问:“Why do you think so?”学生纷纷从原文中找出一些句子来应答。接着,笔者让学生们朗读这些句子,尤其注意句中黑体字的语音语调,让学生们比一比,谁读得最生动最有感情。学生们大声朗读,细细体会,似乎也在和作者一起快乐旅行。读完第二篇日记,笔者让学生思考:“If it is raining hard and you’re on a trip,what’s your feeling?”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和体会,给出不同的答案。这样的设计变化,使学生能更深入、透彻地理解文本,了解马来西亚的风土人情,更深刻地体验作者的情感。

阅读可以丰富人的心灵,激发人的想象力,拓宽人的视野。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与文本对话,与作者进行情感的交流,从而更好地了解世界、认识自我、更富有同情心,更易理解他人。

3.让学生思维更深入。

第一次教学中,在对文本整体阅读时笔者提了两个问题:“Did the writer have a good time on July 15th? What about on Tuesday?”学生都是回答:“Yes,she did.”以及“She didn’t have a good time on Tuesday.”这样的答案比较单一,思维停留在浅层。笔者课后反思,或许是问题的设置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第二次教学时,笔者把问题换成:“Did everything go well on the second day?”在学生回答他们遇到一些问题之后,追问:“What were the problems? And what were the reasons for these problems? ”学生们仔细阅读文本,找出了作者旅行之前、途中及登上山顶时遇到的问题及原因。解决了以上问题之后,笔者又提出:“If it is raining hard and you’re on a trip, how do you feel?”“What did the writer think of her trip?”引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验作者的情感,畅谈自己的感受。在讨论作者对此行的感受时,学生纷纷发表不同观点。部分学生认为作者觉得旅行“Terrible”,且找到文章一些句子来支撑自己的观点;还有一部分学生有不同观点,认为作者并未觉得第二天的旅行糟糕,他们也给出了自己的理由。接着笔者再问:“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writer? What can we learn from her?”学生再次陷入沉思,这次他们的意见趋于一致:“The writer is brave.”笔者最后综合点评,鼓励了学生的思维积极。

“为思维而教”有着较高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这一理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推崇。学生对素材内容的提取、整合、内化、分析、比较、评价过程都是思维品质的形成过程。教师创设、模拟真实的学习情境,在这种情境中,师生、生生和文本之间互动实践,情感交融,基于分析和思考,建构或完善新的知识体系,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发展核心素养。因此,教师设计的问题和活动,要对学生的思维有一定的挑战性,要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自由和广阔的思维空间,发展其思维能力。

4.让教学活动更有梯度。

第一次教学中,有师生问答、生生对话、判断正误、小组讨论等活动。在课末笔者担心时间不充裕,仅提出按照时间顺序写日记,没有完成写旅游日记的任务。笔者感觉各环节之间连接松散,没有形成一定的梯度。在第二次教学中,笔者有意识地按照“读——思——议——研——写”的步骤来设计教学活动,在读后环节中让学生研究作者在进行日记写作时是以什么样的顺序来组织自己的观点的,旅游日记有什么特点。经过对两篇日记的比较阅读,他们得知作者是以时间为序写作的,写旅游日记时通常用一般过去时描述作者的活动、情感及其原因。笔者请学生在小组内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按照时间顺序谈一谈自己旅游的经历和感受,然后在口语交流的基础上提出进一步的要求,仿照文本写一篇旅游日记。

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培养是英语教学的重点。阅读和写作有相互促进的作用。读写结合教学强调阅读理解与写作过程性指导,即阅读过程中充分理解意义,铺垫写作时需要的内容和语言等支撑,对其进行应用实践,将写作时的构思、语言准备、初步写作等过程分解到阅读的应用实践环节,以此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与自己同课异构可以促使教师加强学习,积极反思,勇于创新,优化自身对课堂教学规律的认知,在学思研教的反复过程中不断挑战自我,提升自我,促进自我专业成长。教师的成长带动学生的发展,这是每个教师追求的目标,渴望达成的境界

猜你喜欢

日记教学内容笔者
综合利用单元教学内容进行整体单元复习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等差数列教学内容的深化探究
成长日记
里约日记
成长日记
成长日记
性能相差达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