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农村法治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读《迈向民主与法治的国度》
2021-12-01乔长涛
乔长涛
(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山东 淄博 255100)
1 中国农村法制建设的重要性
农村民主法制建设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更是全面落实依法治国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高国家治理能力与治理水平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加强中国农村法制建设对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梦的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1.1 是全面落实依法治国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础和前提
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不断取得新突破,但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需要全国人民特别是广大农村人民的共同努力。农民既是中国各项建设的主力军又是主要受益者,因此在推进依法治国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中必须重视农村的法制建设,搞好农村的法制建设,使农民的法律意识不断提高,农民懂法、守法、护法从而使国家的法制建设有了群众基础和保障,才能更好、更快、更全面的落实,真正实现依法治国的目标。因此,加强农村法制建设,是落实依法治国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础和前提。
1.2 是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重要条件
农业是我国的基础产业,农村人口仍占全国人口的多数,而且我国的各项建设最终目标都是要让农民富裕起来,因此着力解决好“三农”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党和国家着力解决并且处于各项工作的突出位置。而现阶段“三农”问题虽然已经取得重大突破,但农民负担重、看病难,城乡发展不平衡以及留守儿童和空巢村等现象仍是我国社会发展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能通过法律得到有效的解决,那么农民的合法权益、农村的发展建设就不能得到有效保障从而成为国家发展的“绊脚石”。因此,要进一步加强农村法制建设,实现农村的稳定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稳定和谐的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1.3 是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障
农村的法制建设既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保障又是新农村建设的题中应有之意。一方面,目前我国的农村还是熟人社会,大部分的冲突矛盾还是采取调解的方式解决,虽然适用于农村并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是还存在弊端,在农村逐步城市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背景下,农村地区由原来的“人治”转变为了在法律基础之上的“自治”,只有把法律真正落到实处,才能实现村民真正的自治,否则村民在自治的过程中会出现大量的问题,例如:村官用金钱拉选票,家族势力影响农村纠纷的解决等等,这些都说明农村自治与民主管理需要良好的法制环境,需要法律的保障,只有加强农村法制建设才能保障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
2 中国农村法制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农村经济不发达阻碍着农村法制建设
马克思曾经说过:“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现阶段我国农村经济发展高度决定了广大农民的关注点还是聚焦于衣食住行等与切身利益相关的物质层面,对于民主法制建设等意识层面较为淡漠。苏力先生在书中也提曾到“中国农村对司法有很大的需求,可是很大一部分纠纷由于法律服务的价格相对于农民的收入太高,阻碍了农民使用司法”。所以,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滞后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农村法制化进程。
2.2 农民法律意识淡薄,维权意识薄弱
一方面,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受各种条件的制约教育相对落后,缺乏对法律知识的学习,这就导致了广大农民群众法律意识淡薄,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不懂得使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在我国大部分的农村地区,仍处于熟人社会、熟人政治,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在农村地区根深蒂固,农民之间人际关系比较紧密,互惠性比较强,受儒家“和为贵”的思想影响,各种纠纷或者矛盾通常都通过调解的方式来解决。这些农村的现状都反映出了农民法制观念淡薄,维权意识薄弱,必须要加强农村民主法治建设,进行法制教育,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进而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宏伟目标。
2.3 农村基层干部法制观念淡薄
现阶段我国农村基层干部大都是农民自己选举出来保障自己权益的父母官,是农民最信赖的人,农民遇到问题或者纠纷的时候首先想到的不是如何使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而是找村干部出面调解,这就要求基层干部要有较高的法律素养,能做到公正廉洁、依法行政。然而现阶段我国农村依旧是“熟人社会”,在大学生村官还未普遍的情况下,很多农村基层干部文化水平比较低,法制观念缺乏,法律意识淡薄,很难做到依法处理问题和公平公正,这样必然导致执法不严、违法不究、权力滥用以及腐败现象,最终不仅损害农民的合法权益还危及到国家权益,影响着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法治国家的积极性。
3 加强和完善我国农村法制建设的路径
3.1 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为农村法制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物质保障
发展农村经济既是农村法制建设的重要物质保障也是农村法制建设的首要任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法律制度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是建立在经济发展之上的,没有良好的经济基础农村法制建设也只是空谈,只有经济发展了,农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才会激发出农民更高层次的生活需求,才能激发农民学法、守法、用法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才能使法制建设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有了不竭的动力,保证了农村法制建设的顺利进行。现阶段发展农村经济要做好几项工作:
首先,加大国家财政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农业是我国的基础产业,也是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但是最近几年来我国的粮食价格不高而种粮成本却居高不下,农民收入较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拉大。因此,需要政府采取措施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以工业反哺农业拉动农业发展,提高农民的种粮补贴以及稳定粮食价格等,切实做到财政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真用在发展农村经济上。
其次,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目前我国西部大部分的农村还存在着吃水难,用电难,交通不便等问题,而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需要国家财政的支持才能实现。政府要加强这方面的投入,通过财政把农村的水利设施,用电设备以及通讯设施等建立起来,只有基础设施完善了,农民的生活、生产才有了基本的保障,才能激发起农民生产积极性从而为农村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3.2 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农村群众和基层干部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
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法制观念不仅是衡量一个国家法治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国家法制建设的成败的重要条件,影响着国家法制建设的顺利进行。而我国超过半数人口是农民,农民的文化素养、法律意识、法制观念将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农村乃至国家的法制建设进程,因此要全面提高农民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加强农村法制建设。一方面我们要加强农村地区法制宣传教育,切实提高农村群众和基层干部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另一方面,加大农村的教育投入,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与民主法制意识,使广大农民群众学法、懂法、知法、守法,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从而为农村法制建设扫清障碍。
3.3 加快完善立法,提高立法质量,为农村法制建设提供法律保障
农村法律制度既是农村法制建设的关键和核心,又是农村法制建设的前提。加快制定出台农村法律法规,使农村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工作有法律保障,切实做到有法可依。而要加快农村立法,提高立法质量须着力做好以下几点:首先,对于已经不适应农村发展的法律法规进行清理和修改,对农村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及时研究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保持法律的连续性和适应性;其次,加强立法监督和惩罚机制,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和制约,避免用职权来干预司法、以权谋私,提高他们的法律素养和自觉性,确保各公职人员都能做到公正司法、依法行政;最后,建立健全农村的法律服务体系,及时为农民提供有效的、高质量的法律服务,降低使用法律的成本,为经济困难的家庭提供无偿的法律援助等,让农民真正参与到法律活动中,切身感受到法制建设带来的好处,认可法律并使用法律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4 结语
农村法制建设是我国实施依法治国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内容,对于农村的发展以及国家的法制化进程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而农村法制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一帆风顺的,需要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和坚持不懈的奋斗,需要我们不断的总结经验教训。只要全社会高度关注、重视、支持和配合,我国的农村法制建设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硕果累累,成效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