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提高中学生的法律意识
2016-12-15蔡卓成
摘 要 中学生法律意识的提升,是国民教育在法治建设上的重要体现,对国家依法治国全面布局和改革作出积极回应。法律意识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它是社会意识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一般指人们对法律,特别是对本国现行法律的思想、观点、心理或态度等的总称。针对目前我国法治建设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情况,我们可以看出,大力培养公民的法律意识,对于坚持和实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中学生法律意识提升的必要性、存在困境进行分析,提出一些有效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 法律意识 中学生 法治教育 实践
作者简介:蔡卓成,四川省成都市七中高新校区,高中2014级1班。
中图分类号:G63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6.11.414
在我国,公民法律意识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建设法治国家的命运,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国家的法治建设要注重中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这是我国中学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对中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途径进行论证,以便提出有助于中学生法律意识提高的最佳路径。
一、提高中学生法律意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中学生包括初级中学学生和高级中学学生,这是任何国家都不可忽视的强大群体,他们的法律意识程度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整个国家法律水平的优劣。而且,这也关系着法治国家的建设能否顺利完成。在全面素质教育的今天,中学生法律素养的高低对中国教育事业乃至整个社会都产生着深刻的影响,所以如果中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到自身的法律意识的存在的问题,那么对于提升中学生法律意识水平无疑是十分有利的。马克思认为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依据,强调的是人的主观能动性。所以,有必要使中学生从内心深处认识到提升自身法律意识的重要性。
(一)提高中学生法律意识是实现法治国家的必要手段
依法治国就是法律在国家中处于最高地位,一切的人和事都必须按照要求在法律所规定的范围内活动,不能逾越,任何个人和集体没有凌驾于法律之上的权利,都必须在法律之下活动。法治不同于人治,法治是民主政治,而人治强调的是统治者个人的意志是一种专制。法律作为广大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其具有客观公正性,一旦制定不会随着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所以建立法治国家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十八届四中全会以来,法治作为一种国家常态渐渐被世人所熟知,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司法机关严格司法。虽然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还是存在着一些不足。这和我国法律制度不健全存在着重要的关系,毕竟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制度建设才短短三十多年。法治国家能否实现关键还是要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制定符合现实要求的法律法规。而制定的法律是不是符合实际需要,能不能促进法治国家的建设,是否维护人民利益,都是由制定者决定的,因此制定者法律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决定法律本身价值的高低。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人民的希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将来必将成为我国法治建设的顶梁柱,为我国法治国家的建成贡献巨大的力量。提高中学生的法律意识,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所必需的。另一方面,法治国家的标志包括:完备而良善的法律体系、健全高效的法律运行机制、高素质的法律职业队伍、较高的全民法律意识意识以及良好的法律秩序五个方面。中学生由于认识水平有限但确实高等院校的主要生源,作为一个特殊群体,不仅与家庭联系紧密,而且与社会联系紧密。提高中学生的法律意识,可带动全社会公民法律意识的提高,因此对建设法治国家是不可或缺的必要手段。
(二)增强中学生的法律意识是我国素质教育的要求
素质教育的提法由来已久,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应试教育只是以应付考试为目的,没有考虑到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要求。这种模式下的学生只会死读书,缺乏思考,不懂得与人沟通交流,长此以往导致学生在成年后,处处碰壁且生活不如意。素质教育在推广过程中,可谓阻力重重,为此有学者很早就认识到:“总结推行素质教育经验和吸取反面教训,有效的出路只有一条,那就是通过庄严立法程序,使素质教育概念上升为法律概念。”从2006年教育法的修改,素质教育不再仅仅是一种政策,它上升为一种法律概念。但是,在面对现实时,由于中学生要进行高考,应试教育的重担还落在他们身上,法律的执行也是虚化的。但是目前我国中学生法律素质欠缺,法律意识普遍较低,这对于发展素质教育是很不利的。而在培养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往往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所以,一定要把中学生的法律意识水平提高上来。因此,中学要努力学习基本的法律常识,这样才能为以后进入大学并了解社会打好基础。
(三)中学生法律意识培养有利于高等教育的靠前
中学是学生学习的黄金时期,在面对高考的同时也要学会如何运用法律知识维护自身的权利,不能到了大学甚至研究生阶段,还没有明白自己如何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来看,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迅速发展需要建立与之配套的法律制度,,而法律制度的建设又能保证经济的快速发展,可见经济发展与法律建设是密不可分的。那么高等教育的开始,就是要有一群能够掌握基本法律知识的人才进行开展的,大学生作为我国经济建设生力军后备人才,在中学阶段学习法律尝试,提高法律意识是非常有前瞻性的。
二、当前中学生法律意识培养存在问题及原因
(一)中学生法律意识培养存在问题
一是中学生法律意识教育边缘化的倾问较为突出。当前在我国义务教育这个环节中,针对中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工作主要通过社会的法治教育课,有些中学已经在尝试开设法律基础知识课程,但是被高考必考科目给抢占了空间。当前中学的法律教育还隶属于政治教育,是高中政治的重要内容之一。二是中学法律意识培养途径缺乏。中学生教育以应试教育为主要目的,在日常生活中对中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几乎没有,很多都是来自于电视节目和课外实践中获得一些法律尝试,而没有专门开设法律教育课程,即使是专门实施的中学生法律意识培养,途径过于片面化,课堂化倾向严重,并且忽视对于中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使理论与实践不能很好衔接,这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中学生法律意识几乎难以养成。三是中学校园缺乏法治氛围。尽管在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各级学校都在实施依法治校,但也是极个别的进行法治教育宣传,而往往很多初中、高中生权利被侵害后,自己并没有能力去获取帮助,这也是法律意识欠缺的表现。四是社会对中学生的法律意识影响不大。中学阶段的教学模式较为死板,学生一般都是固定在一个较为封闭或者半封闭的环境中学习,不像一些职业学校和大学那样开放,因此接触到的社会环境较少,几乎没有多少社会实践基础。
(二)中学生法律意识培养困难的原因
一是中学生法律知识教育没有被纳入到政治教育的重要地位。尽管政治学科是高考的重要科目,但是初高中政治教育中政治理论、经济理论占主导,很多内容与法律没有直接的关系。因此,在高考的内容中没有明确其法律教育的具体地位,只是根据教育部规定在机械执行这门课程,这就导致教师上课不重视,学生对这门课不感兴趣,只是学生厌学,导致这门课程形同虚设。甚至有些中学基本就对学生讲解法律知识,比如国家政体方面只是简单介绍,而不进行政体组织的来源依据等,总之,中学法律知识并不被教学所重视。二是教育主体认识上的不足。教育主体理论上应该是中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重要力量,但是教育主体在对中学生法律意识进行培养的过程中,对其认识不够,不能对学生进行基本的知识培养,更谈不上建立完善的法律意识培养体系。其次,法律意识的培养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它要求教育主体必须要具备相应的专业能力,并且学生还需要大量的精力进行学习,显然这是中学无法满足的。三是高中教育的功利性。高中教育主要为高等教育培养人才,大部分中学都是以高考为目标,这也导致很多中学生在思想上过于急功近利,忽视自身法律意识的建设,而指望着一考定乾坤。当代中学生由于还没有步入社会,自身能力不足容易受到一些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部分学生认为学习法律知识与高考无关,并不能增加自己在高考中的分数,对未来上大学没有任何好处。还有一部分学生认为只要自己不违法就行,没必要学习法律知识,培养法律意识,所以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根本没有对法律引起重视。四是中学生对自身的认识还不够。初中生还处于行为能力不完备的阶段,我们这里主要对高中生进行分析,高中生渴望成为大人但能力上有所不足,面对紧张的学习任务往往会产生厌学的情绪,比如逃课等行为时有发生,有些厌学学生到校外参与法律所不允许的事情,但他本身并没有意识到这是违法行为,在法律行为和自身行为的联系上还没有形成足够的认识。
三、提高中学生法律意识的对策建议
关于提高中学生法律意识的对策,笔者认为首先应当注重两个结合,即中学生法律意识培养要与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结合起来。一方面,道德教育在中学生的健康成长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应当采取多种途径和措施,如主题班队会,以案说法等社会实践活动,开展讲座、演讲、征文等竞赛活动,组织和举办展览会、报告会、演讲会等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向学生传授必要的法律基本常识和基础理论知识,自觉地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行为习惯,有效预防和减少中学生违法犯罪,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另一方面,法治教育是培养中学生法律意识的主要形式,中学生正处在心理和生理的发育变化时期,人生观和世界观尚未形成,理解事物及判断是非的能力也较弱。中学法治教育主要是对中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观念教育,使其了解法的作用和我国法治的原则,树立宪法权威的观念和依法享有公民权利、履行公民义务的观念。要注意从公民与法律、道德与法治、民主与法治、国家政权制度与法治关系等方面,对学生进行依法治国、依法办事以及个人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的教育。
(一)学校方面
因为中学生面临的学习环境较为封闭,那么学校就作为培养学生法律意识的主阵地,所以学校采取各项措施对中学生法律意识产生影响。中学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中度过的,因此培养中学生法律意识从学校入手是十分必要的。学校工作能搞好,培养中学生法律意识就基本成功了一多半,接下来我们谈谈学校应该怎么做才能提高学生法律意识。一是明确中学生法律意识教育在政治教育中的地位,随着高考竞争越来越大,学生几乎放弃了对文综和理综的主攻,很多都抓住语文、数学和外语,希望通过主课开提升自己的分数,特别是在高考改革以后,选择“3+3X”的模式,很多学生就更加不会选择学习提分较慢的政治课程。但是学习法律不再是大学生和社会人的任务,而是所有中国公民必须进行的义务。所以,各级中学应当将法律学习和法律意识培养当中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未来的高考改革中,也可以适当的增加法律常识的考分比重。二是坚持坚持依法治校,营造法治氛围。环境是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特别是针对可塑性较强的中学生,效果更加显著,因此培养中学生的法律意识需要良好的法治环境。首先在学校的管理中,管理者必须坚持“依法治校”的原则,不能用自己的想法和原则来处理问题。不能想怎样就怎样,要为广大师生做个表率,树立正面典型,激发学生向榜样学习的热情。在日常管理工作中,教育管理工作者应该严格遵守和执行教育法及相关的法律法规,为学生做好榜样,依法开展学生工作,按照规章条例办事,尽量做到合理公平。高校要严格遵守国家的各项教育法律法规,从根本上切实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使学生自觉参加到法治校园建设上来。三是设置高考科目以外的法律基础课程和法律心理辅导。中学生的学习压力越来越重,特别是高中学生在生理和心理都在逐步走向成熟,但还没有完全成熟。他们的情感比较丰富,易受蛊惑情感用事,容易冲动,分析问题判断问题的能力弱,不能很好的自我控制,做事欠考虑;加上学习任务繁重,在这个以分数论成败的教育体制下,学生很可能出现抑郁、暴躁情绪。因此需要通过学校的心理健康辅导,掌握最基本的心理生理知识,正确化解不良情绪带来的影响,形成较为稳固的抵抗力,进而提高中学生的法律意识,增强学生法治观念。
(二)教师方面
教师是教育中非常活跃的群体,不仅与学生联系密切,同时也与学校管理者充满交集,教师就是桥梁,一头连着学校一头连着学生,学校的规章制度需要教师传达给学生,学生的诉求通过教师到达学校。因此,教师与学生是相辅相成的,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可能给学生带来巨大的影响。所以,提升中学生的法律意识水平,教师的法律意识培养也是十分重要的。针对中学教育的教师法律水平存在的一些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几点促进建议:一是教师应加强自身法律素质建设。教师身为教育的主体,肩负这教书育人的重大使命。如果身为一名教师自身法律意识就不高,如何去要求学生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并且法律这门学科不比其他学科,法律比较抽象,而且还十分的系统,环环相扣,因此需要专门的培训才能胜任这门课程。二是创新实践教育环节,积极拓展法治第二课堂活动。法律是一门系统性的抽象的课程,单单凭借教师在课堂上讲授是远远不够的。由于法律的抽象性,致使大多数学生听完政治课里面的法律知识后依然是云里雾里,不甚明白。因此需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把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法律的关键在于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才能检测出学生到底掌握了多少知识,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潜移默化的学习到法律知识,比起传统课堂上的灌输式教学方式,显然这种方法更加有效。比如,组织中学生参观检察院、法院,让高年级学生旁听,从而熟悉我国法院的审判流程,这种从实践中提升中学生法律意识是很好的形式。还可以邀请法学院的老师来给别的学院的学生进行讲座,体验不同的授课方式。
(三)社会方面
社会环境对中学生的法治观念影响还是存在的,社会不比学校,学校还有规章制度,而社会却没有这些限制,因此社会有其阴暗面。当然在初高中阶段,学生很少接触到社会层面的东西,但是日常生活中,学生还是为遇到一些与法律相关问题,比如扶老人事件、做好事反被诬陷的情形,都对学生的法律意识带来一定的冲击。笔者认为要提升中学生的法律意识,还应当对社会提出要求。一是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严格执法、公正司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与之配套的法律法规也在不断建设中。当前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但是各种问题依然层出不穷的时期,一些问题的出现,没有与之配套的法律制度,致使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始终游离于法律的灰色地带。此外,在具体的执法行为中,部分执法者执法不严,搞权钱交易,严重破坏了国家工作人员的形象,必须严厉打击。通过这种方式在学生心目中形成无形的威慑力,使学生明白不要存在侥幸心理,违法必追究。在处理具体案件时,特别是一些重大案件,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客观公正。给学生树立良好的积极的正面的形象,使其在内心形成对法律权威的信仰,自觉提升自身法律意识。二是发挥榜样作用,弘扬正能量。初高中学生是一个塑型的时期,需要榜样的力量提升学生的善。“榜样”顾名思义就是那些做的好的,值得我们学习,被社会所宣扬的人或事。中学生要向善良的人学习,憎恨邪恶的东西,内心充满的正能量。而社会生活中惩恶扬善的故事就是激励学生不断进步的推助器,在学生的心中,善恶观较为简单,需要进一步提升学生法治意识,就需要这些一个个善恶的例举和塑造。三是社会要不断加大普法宣传力度,让中学生感受到法治的力量。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我国自出现国家以来都是由一个最高统治者来进行管理的,法律只是辅助手段,统治者的言行经常代替法律,没有固定性可言,随意性大,也比较野蛮。在比较长的一段时期,我国法治都不完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法律法规的建设才渐渐步入正轨。出于这些原因,导致广大人民法律意识普遍不高,初高中学生受父辈等影响,法律意识也相对较低。所以只有加强普法宣传力度,使法律观念深入人心,使广大人民群众在在内心建立起对法律的真诚信仰,提升人民的法律意识,从而潜移默化的提高中学生的法律意识。
四、结语
中学生是祖国呵护的花朵,也是未来国家建设的新生力量,再经过高等教育培养后,会成为中国未来的高层管理者和政策制定者。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前进方向,在未来也是由中学生不断学习进步后所决定的。目前,我国号召全面推进法治国家的建设,而广大的初高中学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初高中学生占据整个国民教育人数的绝大部分,他们的法律意识水平高低将直接影响到法治国家的建设。因此,关注和了解中学生法律意识培养存在的问题,提高中学生法律意识水平是有必要的。本文通过了解中学生法律意识的重要性,以及目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提高中学生法律意识水平的具体途径。相信通过这些途径,一定能使中学生在学习好高考必考知识的情况下,法律意识水平也会显著提高,从而为我国法治国家的建设增砖添瓦。
参考文献:
[1]张新、戴如莲.试论当代中学生法律观念的培养——基于中学法治教育课核心目标的思考.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3(6).
[2]强蓓、刘艳群.浅论增强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的有效途径.青年与社会.2013(25).
[3]杨晓红.提高中学生法律意识自我见.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4(13).
[4]杨林.提高职中学生法律意识的客观必要性.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11(17).
[5]萨比尔·瓦斯里.浅谈中学生加强法治教育的重要性.俪人:教师.201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