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景观提升策略及实施路径
2021-12-01杨勇
杨 勇
(重庆文理学院,重庆 402160)
乡村景观是指农村地区自然风光、人文历史、经济发展等共同构成的景观[1]。乡村景观升级应在原有景观的基础上进行规划,设计出吸引力更强的新农村,吸引大量游客,推动当地旅游业发展,保障乡村收入的长期性与稳定性。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2]。因此,设计者应基于乡村振兴战略,不断优化升级乡村景观。
1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1.1 独特的乡村景观逐渐消失
通过长期发展,乡村形成了与城市显著不同的地域特点,即空间充足、人口稀疏、资源丰富、低层建筑占比大。我国乡村景观规划水平较低,大部分地区乡村布局仍照搬城市规划,且以设计人员或管理者的意志为中心,未考虑乡村居民的需求,没有形成独特的乡村风格[3]。大多数乡村居住区域仿照城市格局,以行列式排列,丢失了乡村生活的自由和亲切感。
1.2 生态景观逐步失衡
乡村景观优化一方面是为了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另一方面是为了健全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乡村经济发展[4]。每个乡村都有其独特的风格特色,但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后,规划者仅以促进经济增长为目标肆意改变景观,产生了资源乱用与资源开发不科学的现象。在此过程中,大量砍伐植被、侵占农田,导致自然与半自然景观逐步减少。同时,乡村企业逐渐增多,加重了乡村生态环境污染,致使生态景观失衡。
1.3 传统文化渐渐消失
乡村景观规划中“重经济、轻文化”的问题较为突出,而且管理者片面追求城市流行文化、“假文化”、西方文化,导致规划未突出农村特色、实用价值较低。同时,大量乡村竞相建设与本地文化特色毫无关系的仿古建筑、特色乡村文化街及西方特色建筑等。设计者误认为仿照城市和国外景观便能建设出新农村,导致乡村传统文化逐渐消失。另外,许多乡村的规划风格类似,毫无新意,缺少对于乡村文化内涵的诠释,进一步加快了乡村文化的消亡。
2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景观提升策略
2.1 优先化解生产与自然的矛盾
长期以来,我国对土地资源的依赖程度较高,开发利用了大量的自然植被、土地,人地矛盾较为突出[5]。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管理者既要考虑当地环境的承载力,又要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
2.2 增强乡村景观设计的系统性
乡村景观规划不仅要立足现阶段乡村规划的内部开发格局,而且要综合考虑周边地区的景观特征,与大景观群保持一致。乡村景观规划应将乡村振兴设为规划目标,从社会发展对生态资源的需求出发,改善现有的乡村景观。在此基础上,乡村景观规划应遵循绿色发展原则,保护当地生物多样性、自然景观系统性。在乡村振兴战略指导下,不仅要振兴乡村生态和文化,而且要振兴乡村产业与经济,使生产与自然形成互补、和谐的关系。设计者应科学处理自然景观与乡村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明确乡村景观未来的发展方向。
2.3 综合运用多种元素
乡村景观规划应综合运用当地元素,确保社会、自然、经济协调发展。同时,设计者在规划乡村景观时应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参考与借鉴建筑设计专家、园林设计专家等专业人士的设计理念和建议,结合乡村产业结构、原始环境、文化历史等特点进行规划。另外,管理者在乡村景观规划过程中,应借助乡村振兴战略、经济发展战略、人口发展趋势、自然生态条件等展开规划,增强规划的合理性。
3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景观提升实施路径
3.1 村落类景观规划
村落景观规划主要涉及3个方面,分别是聚落规划、主干道路绿化、庭院绿化。在聚落规划方面,在优化升级过程中,应尊重乡村的原本样貌,基于生态文明指导思想,运用统筹协调方式,传承与展现乡土民俗。设计者应积极响应新时期发展要求,将建筑风格融于居民对建筑的需求,侧重于保护与扩建古建筑。在主干道路绿化方面,管理者应对村级及以上级别的道路进行绿化,净化空气、降低热辐射与噪声。道路绿化树木应首选主干笔直、树冠浓郁、飞絮落果少、不易染病且速生的乔木类植被,并结合实际环境合理布置树木的种植位置。对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乡村,可选择观赏性更高的树种,如银杏、龙柏、木兰、雪松等,或者设计大中型植被混交栽植的绿化模式,如中乔木与花草混交栽植。对于经济水平不高的乡村,可选择成活率高、适应性强的乡土树种进行栽植,如国槐、杨树、柳树等。在庭院绿化方面,在不影响住宅采光的情况下,庭院内可种植一些低矮的植被,如黄杨、月季、冬青等。对于庭院面积较大的乡村民居,可以选择在庭院内种植高低错落的植被或者开花结果的蔬菜、果木类经济作物,一方面能美化庭院,另一方面能增加居民收入。
3.2 生产类景观规划
生产类景观,主要是为了满足乡村居民对于物质的需求,通过改造大自然形成林业、农田、畜牧业、渔业等乡村景观,其是乡村重要的生产资源和环境资源。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业逐渐从传统转向现代化,乡村正在大力发展观光农业、立体农业、绿色农业、休闲农业等多种现代化农业项目,同时设计出“生产类景观+观光旅游”的发展模式,为居民带来了更多经济收入。在此情况下,生产类景观规划发展方向较多。规划者设计乡村景观升级方案时,应强化生产类景观的互动作用、教育作用、娱乐作用,凸显出生态的自然性及乡村当地的文化性。例如,改造农田、果林、河流类原生态景观时,设置田间小路作为旅游观光线路,并配置观光车、小火车、自行车等交通工具为游客提供便利;改造周边道路、沟渠、晒场、水利设施、码头和休息设施等景观时,可设计石头、树木材质的仿真桌椅,并增添一些非乡村风格的元素,以提升整个乡村景观的格调。设计者还可将一些潮流元素、艺术创作等多种风格元素,融入乡村生产类景观中,如多彩木桩、卡通雕塑等,提升生产类景观的创意性。
3.3 自然类景观规划
自然类景观主要包括乡村当地的植被、河流、山岳、溪谷等,是乡村居民的生态宝藏。自然类景观既能为乡村提供生态屏障,又能拓展乡村经济的发展路径。规划者在设计自然类景观时,应遵循保护生态资源的原则,合理使用乡村自然环境资源。在宏观规划中,应降低乡村发展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程度,结合区域特色划分出自然保护范围。部分生态资源属于可利用资源,规划者应依据生态完整、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原则,坚持以自然资源为主导,升级乡村景观。将乡村自然类景观与舒适旅游相结合,形成多元经济主体共同发展的模式,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同时,管理者可在游客游览的道路周边设立保护环境标语、放置垃圾收集装置。
4 结语
乡村空间的主要特点是布局不规整、景观多元化,如果一味照搬城市规划方案,势必会阻碍乡村发展。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助推下,建设乡村园林景观逐渐成为重点设计项目。乡村地区具有大量的土地景观资源,提升园林景观最有效的方式是巧用现有资源。规划者在设计乡村景观时,既要综合搭配植被种类与材料,充分考虑景观功能表现方式与建设成本,又要将现有农业资源与现代服务业、物流业、电商业、观光旅游业相融合,打造一个生态、生产均衡的新经济强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