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草原生态修复思考

2021-12-01杨会霞

乡村科技 2021年13期
关键词:林草草原生态

杨会霞

(阿拉善左旗草原工作站,内蒙古 阿拉善 750300)

在我国,草原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40.9%。草原是可更新的自然资源之一,其在助力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肩负着保护陆地生态环境的职责,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但是,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各类生态系统面临着不同程度的压力,加之各种内外部因素的影响,草原生态系统发生改变,并出现退化、沙化等现象,区域内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影响。要想推进草原生态系统的平衡发展,开展草原生态修复工程非常重要。只有做好生态修复,才能推动我国国民经济稳定发展。

近年来,随着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的持续推进,社会各界对草原生态修复工作寄予厚望,重视度不断提高,修复力度有所加大,但我国草原生态环境建设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而草原生态修复的复杂性也使得这项工程必须长期系统推进。

1 阿拉善盟草原生态现状

草原生态系统退化指的是生物群落及其赖以生存的环境恶化,同时生态系统的功能被不断削弱。而退化草原的特征为草层不高、覆盖度减少,建群种与优势种数量锐减或呈现出消失态势,同时草原土壤、植物组成等均发生改变[1]。阿拉善盟位于内蒙古自治区最西部,是我国沙尘暴最主要的西北通道,该地草原出现了植被退化、沙化、盐渍化等现象。草原植被减少导致其自身涵养水源的功能降低,进而演变为水土流失,最终导致植被退化情况更加严重。

多年来,阿拉善盟基于草原生态环境脆弱这一情况,积极与严峻的自然环境抗争,从未停止过治理和修复生态的脚步。阿拉善盟广大林草人和当地各民族采取多种措施推进生态建设工作开展,与时俱进,把握时代发展机遇,科学评估发展形势,客观应对环境变革,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秉承“保护与建设并重,保护优先”的原则,以构建内蒙古西部重要生态屏障为抓手、以实现建设美丽乡村为目标、以打造国家重要生态功能示范区为任务,积极践行“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工作方针,打好绿色牌,统筹推进草原生态修复工程有序开展,力求推动机制创新、工程提效,以特色沙产业带动地区经济更好发展,努力提高草原治理能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扩大林草宣传,真正构建起草原生态新格局。但由于草原自身生态功能脆弱,长期存在的草畜牧矛盾也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草原生态修复工作的开展。尽管当前阿拉善盟草原生态修复取得可喜成效,但依旧与预期目标存在差距,还需长期努力。

2 阿拉善盟草原生态修复措施

2.1 坚定理念,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思想基础

阿拉善盟当地草原生态系统非常脆弱,生态修复工作任重道远。近年来,党和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出台了诸多文件政策,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工程,在此背景下阿拉善盟草原生态修复工作势在必行。首先,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以建设祖国北疆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为抓手,着力建设高质量的生态功能示范区,并将草原生态修复工作与地区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社会建设等各方工作有机结合。其次,根据阿拉善盟的自然环境条件,充分考虑特殊的自然生态系统特征,牢固树立“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秉承“保护与建设并重,保护优先”的原则,因地制宜开展草原生态修复工作,逐步实现山水林田湖草沙的综合治理[2]。最后,对环境承载力进行科学调研、评估,依托先进的发展理念,将绿色、环保、低碳等元素贯穿于建设全过程,鼓励地区居民大力发展林草产业,借助产业发展推进生态建设,助力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2.2 多措并举,采取有针对性的草原生态修复治理措施

草原生态修复工作是一项综合性工程,必须要长期系统开展。阿拉善盟立足地区生态系统,围绕草原生态环境修复工程,采取“围封禁牧+设置沙障+人工种草+补播+管护”的技术修复模式,在当地推行围封禁牧、退牧还草等措施,转变传统的粗放养殖观念,走上高效的舍饲圈养之路。可以通过以下多种举措,对草原生态进行修复治理。一是通过设置沙障,固定流沙,改善沙丘水分条件,保护沙生植物。沙障埋深约30 cm,直立于地标之上的部分不低于20 cm[3]。二是通过人工种草对草原生态进行修复。人工种草以春季或秋季为宜,而草种配植方式需根据地区植被生长情况而定,可选择种植优良、健壮、根系发达的花棒苗木。需要注意的是,所有苗木必须有“三证一签”,不合格苗木一律不准进入项目地。针对阿拉善盟植被群落结构单一、土壤肥力低下、土壤严重退化、沙化的草地,建议补播多年生或一年生植物,以改变草群组成,提高植被覆盖度,促进表土结皮生成,提高天然草地的生产力。三是遵循“谁受益、谁负责”的原则,做好抚育、病虫害防治、草原防火以及禁牧管护工作,坚决遏制重建轻管的现象发生。

2.3 创新举措,推动阿拉善盟草原生态修复工作高质量开展

一方面,要依托大数据平台,推动地区草原治理智慧化。阿拉善盟地广人稀,林草资源略微缺乏,但其在国民经济和国防安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要借助大数据技术充分挖掘地区林草资源的潜在价值,为草原生态修复提供翔实、全面的数据参考,真正实现以“生态的办法解决生态问题”[4]。针对当前阿拉善盟草原管理粗放、生态系统脆弱、治理任务艰巨、立地条件差、苗木种植存活率低、草原生态修复工程资金短缺、人才匮乏以及基础设施薄弱等问题,需借助大数据平台,开展专项分析,针对每一种情况精准分析,对症提出解决方案,避免出现人力、物力资源浪费,逐步实现精准、高效、集约化生态修复。另一方面,要创新生态修复保护机制,为机制注入新鲜血液,让政策制度“活起来”。鼓励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地区草原生态修复工程,扩大资金来源。

阿拉善盟环境承载力有限,适宜发展的林草产业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且不适宜大范围推广。如何在推进草原生态治理与修复的同时,让当地居民富起来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鉴于生态经济产业发展实际,只有考虑从“少而精”路子上下功夫,出台政策吸引和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其中,才能实现阿拉善盟草原生态修复从平面参与转变为立体参与的格局。

2.4 建立健全全社会参与监督管理机制

要想推动草原生态治理工作有序开展,需要依托健全完善的治理机制,而这又牵扯多方主体,包括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等。这些主体对治理机制的理解与认可度,将直接影响制度的执行情况。首先,政府应搭建平台,邀请公众参与生态修复决策,确保公众可以更加全面、综合地了解草原情况,使生态修复保障机制更加科学、合理。政策制度制定后,为避免出现形式主义,依旧需要公众的参与,应赋予公众监督权利,以此促使制度透明化。同时,应借助网络平台、举报热线等措施,最大化发挥出公众的监督作用,推动草原生态治理更加规范[5]。其次,设置奖励机制,鼓励群众通过电话热线、微信公众号、电子邮件、网站留言等渠道举报对草原有害的行为。充分利用社会组织力量,通过政策扶持鼓励社会环保组织参与草原生态环境监督工作。最后,充分发挥媒体舆论监督作用,针对破坏草原生态系统功能的违法行为要予以曝光,并面向全社会进行通报,建立追踪机制,并实时报道整改进度[6]。构建起政府主动作为、社会组织协助、媒体常态监督、群众广泛参与的监督管理体系,真正实现全社会共治,解决好当前阿拉善盟草原所面临的生态问题。

3 结语

在各族人民和广大林草工作者的通力合作下,阿拉善盟草原生态治理与修复工程取得可喜成效。截至2020年底,全盟生态建设超额完成,草原生态功能有所改善,林草资源得到有效保护,草原植被获得修养机会,草原生物多样性明显增加。当前,阿拉善盟草原生态修复工程正持续推进,相信在社会各界的通力合作下,阿拉善盟草原必将迎来绿意盎然的新景象。而作为林草人,也要转变工作理念,结合地区发展实际,制定科学合理的修复方案,做到因地制宜、有的放矢、精准施策。

猜你喜欢

林草草原生态
四川省林草碳汇能力建设研讨会在蓉召开
四川省林草湿调查监测工作进展
提高林草科技实效性的思考
刊首寄语 林草风采
讲解《草原图》
《当周大草原》
一生的草原
“生态养生”娱晚年
长抓政治生态
住进呆萌生态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