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影响农村饮水安全的主要因素及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模式的优势

2021-12-01刘思蒲

乡村科技 2021年13期
关键词:水源供水饮水

刘思蒲

(上思县水利局水利站,广西 上思 535599)

为解决我国农村居民的饮水安全问题,政府投入了大量财力、物力,通过有计划地建设水源工程、集水设施、消毒设施等,极大改善了农村的水源环境。自“十三五”规划实施以来,我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模式随着农村发展形势的变化而变化。经过多年的建设管理与摸索总结,我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由原来的小、散、多建设模式逐步演变成规模化、集中化的城乡一体化建设模式,有效地解决了农村饮水工程面临的三大难题,即水源保障问题、水质保障问题和供水保障问题。

1 农村饮水安全的重要性

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实施农村供水保障工程。加强中小型水库等稳定水源工程建设和水源保护,实施规模化供水工程建设和小型工程标准化改造,有条件的地区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到2025年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8%。由此可见,做好农村饮水安全保障工作,是确保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环节,也为接下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1]。

2 影响农村饮水安全的主要因素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作,涉及群众意愿、工程选址、建设投资及运行管理等多方面因素。在建设过程中,不仅需要从工程技术层面考虑问题,而且需要从当地社会环境、文化习俗及建后运行等方面综合协调考虑。截至2020年底,我国实现了832个贫困县、12.8万个贫困村、9 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面脱贫,且饮水困难问题得到了基本解决,但从长远角度来看,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巩固。分析发现,当前影响我国农村饮水安全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2.1 水源保障问题

近年来,随着人们居住用地范围的不断扩大,许多农村山地被开发占用,生态水源遭到严重破坏,加之气候异常,降水量时空分布不均,许多河流和湖泊的来水量都出现了不同程度下降,甚至出现断流、干涸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在干旱季节,农村传统模式下建设的大口井、深水井、小溪流拦水坝等小型饮水工程可能会出现供水水源不足甚至水源枯竭的情况。这些建设规模较小的供水工程蓄水能力弱,没有稳定的水源,干旱季到来时抵抗能力较差,不足以应对连续的干旱等自然灾害,如果遇到长时间干旱,可能会出现长期无水的情况,直接影响农民的生产生活[2]。

2.2 水质保障问题

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种植、养殖规模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工业产业进驻农村。农业生产中化肥、养殖污水及工业废水的不规范排放,使其中所含的金属元素和其他有害物质经地表径流流入农田,使水源生态环境受到破坏,造成水源地水质逐年下降。有些地区受经济等因素的影响,未能建设完善的农村饮水工程供水配套设施,供水条件较为简陋,缺乏科学合理的净水与消毒设备,导致饮用水中的有害物质没有经过有效过滤而直接供给用户,长期饮用则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某县疾控中心对水井或山泉水等水源点进行水质监测发现,在提取的45份水样中,菌落总数超标3份,色度超标2份,浑浊度超标6份,pH值超标1份,铁元素超标4份,铝元素超标2份。由此可知,大部分农村地区仅能解决群众缺水问题,水源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2.3 供水保障问题

虽然地方政府已经通过建设一些小型饮水工程来应对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但通过对历年建设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进行调研发现,许多农村小型饮水工程建成后交由当地村委或受益群众代表进行管理。然而,有些工程项目的供水规模小,农户少且居住比较分散,水费收取也较少,加之政府对工程管理人员的补贴较低,不足以维持管理员的基本工资,最终造成无人愿意管理,项目被闲置而未发挥出其预期的作用[3]。

3 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模式的优势

3.1 统筹规划、联网供水,为水源稳定提供保障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应以问题为向导,以县为单元,统筹规划,进一步优化农村供水格局,以集中供水为主、分散式供水为辅。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充分挖掘现有城镇水厂的供水潜力,延伸管网,扩大供水区域,与现有的其他饮水工程连通,推动城镇供水设施向农村延伸,实行城乡供水一体化[4]。对于条件比较欠缺的地区,可查找稳定水源,兴建小型集中供水设施,同时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参与,逐步提高供水规模。例如,某县农村供水保障“十四五”规划报告中,将整个县城中西部地区4个相对集中的乡镇进行了“四镇联片改造工程”,项目依托4个乡镇已有的7个水厂进行扩网改造,更换设备,扩大规模,并网供水。整个城乡一体化供水项目覆盖了上思县65%的人口,从而有效保障了全县大部分人口的饮水问题。

3.2 科学设计、规范化建设,为水质安全提供保障

随着科学的发展、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建设引入了新技术与新工艺。目前,对于标准的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项目,对水厂设施的建设要求比相对普通的小型饮水工程高,一般均配备有标准的“三大池”,即絮凝池、沉淀池和过滤池,对水源水进行反应、絮凝、沉淀、过滤,最终通过消毒达到饮水标准后供给农户。部分厂区受场地等条件限制,可根据需要采用装配式一体化的净水设备,其净水处理功能比较完善。对于一些矿物质含量及其他元素含量超标的水源,水厂可以采用现代特殊工艺,对其进行软化、电离等特殊处理,使之达到饮用标准。另外,目前推广使用的聚氯乙烯(PVC)和聚乙烯(PE)等新型饮水管材,在卫生安全、抗压强度、生产成本及施工便捷度等方面的综合性能超过了以前常用的钢管、镀锌管等管材,从而使整个供水系统都能达到卫生标准的要求,确保了饮水工程的末梢水达标,使农户能真正喝到清洁、干净的水[5]。

3.3 实施专业管理与运行,为工程运行提供保障

推进城乡一体化供水的优势不仅在于能提供稳定且干净的水源,而且在项目的管理和运行上,较以往的小型饮水工程更加专业。在管理上,可通过专业的管理公司来运行,公司的专业人员在管理和技术等方面优于普通的群众管理员,且能实现整个片区统一管理、统一调度,有利于整个供水系统的统筹安排。在运行上,可以充分利用现代互联网、云计算、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等信息技术,借助电脑软件绘制出整个工程的管路分布图,通过安装管道压力传感器、电子流量计、电子水表等配套设备,将整个区域的所有供水水厂、用水单位、用水户等相关信息收集到管理软件系统内,实现24 h精准监控。这样管理人员可以随时了解各用水户的用水情况和缴费情况,通过系统发短信提示缴费,用水户也能在网上进入系统客户端自行查询和缴费。出现供水故障时,管理员可以通过管理系统排查各片区管道的供水压力和流量,从而对问题发生区域做出及时判断,并对故障进行及时处理,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例如,在一次农村饮水安全典型经验交流会中,某区一个由50人组建的水利局供水公司,建设了人饮大数据平台信息网,将上思县所有水厂、村屯水池、家庭水柜以及参与运行、管护责任的供水公司、乡镇水利站、村委等全部收录在系统内,对全区10座供水厂、1 430座集水池、575个家庭水柜进行实时在线监测,由供水公司全面管理调度,供水服务人口24万余人,占全区人口的83%,为全区的饮水安全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4 结语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随着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生活需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也在不断创新,通过利用已建或新建工程,连片供水,为缺水地区提供安全用水,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巩固提升农村饮水安全,完善公共供水服务体系,提升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幸福感。

猜你喜欢

水源供水饮水
美国供水与清洁基础设施不足造成每年85.8亿美元经济损失
各地完成农村供水工程建设投资466亿元 农村水利建设再提速
试论无负压供水在建筑给排水中的应用
简易饮水鸟
养羊饮水技巧多
四会地豆镇加快推进农村集中供水全覆盖
水源探测器
南水源头清如许
饮水
寻找水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