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盘水市六枝特区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21-12-01刘安贵
刘安贵 毛 强 刘 翔
(1.六盘水市六枝特区林业科学技术推广站,贵州 六盘水 553400;2.六盘水市六枝特区花德河国有林场,贵州 六盘水 553400)
退耕还林是指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角度出发,把易造成水土流失的坡耕地有计划、有步骤地停止耕种,并按照“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乔灌草结合”的总原则,因地制宜地植树造林,恢复森林植被[1]。启动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站在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战略高度,着眼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全局做出的重大决策。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是减少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的关键措施,同时也是帮助农民提高生活质量、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
1 六盘水市六枝特区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概况
贵州省六盘水市六枝特区辖3个街道、9个镇、6个乡,共18个乡(镇、街道)、32个居委会、245个行政村,总人口73.69万人,平均人口密度409人/km2,辖区国土面积1 799.48 km2。2014—2020年,六枝特区新一轮退耕还林规划面积29 933.30 hm2,其中25°以上坡耕地25 726.70 hm2,重要水源地15°~25°坡耕地4 206.60 hm2。2014年,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以来,六枝特区完成退耕还林工程建设面积21 660.00 hm2,其中完成退耕地造林21 660.00hm2。按林种分,生态林及兼用林2 572.30 hm2,占11.9%;经济林19 087.7 hm2,占88.1%。在经济林中,刺梨5 855.50 hm2,核桃4 404.10 hm2,李子3 626.70 hm2,枇杷1 077.2 hm2,桃575.60 hm2,其他水果类1 435.60 hm2,干果类2 113.00 hm2。经检查,六枝特区造林成活率在85%以上,合格面积在90%以上,取得了明显成效,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发展双赢。
2 六盘水市六枝特区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成效
六枝特区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总体进展顺利,成效显著。当地森林覆盖率从2014年的40.08%提高至2020年的56.78%,增加了16.70%,其中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贡献12.00%,森林覆盖率得到显著提高,森林面积逐年增加,林农收入逐步提高,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
2.1 退耕还林的生态效应
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使得当地生态承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同时,有效降低土壤侵蚀模数,减少水土流失,基本解决因植被不足造成的水源枯竭和水土流失问题,促进流域生态环境自我恢复,增强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进一步完善两江上游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2.2 退耕还林的经济效益
六枝特区退耕还林后释放并转移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林农工资性收入显著增加,5.4万户农户在该项工程的实施中获得直接收益。截至2020年12月,当地累计发放退耕还林农户补助金27 945万元,平均5 175元/户。从长远发展着眼,六枝特区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改造传统农业,深度开发特色农业。新一轮退耕还林项目的实施,有效推动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第二、第三产业转移,促进了退耕农户生产经营由原来以种植、养殖为主向多元化格局转变,拓宽了增收渠道,并大大减轻了工程区的生态压力,为生态恢复和巩固成果创造了条件[2]。
2.3 退耕还林的社会效益
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为广大农户提供就业机会,缓解就业压力,并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山区农民致富进程。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改变农村土地利用方式,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并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3 六盘水市六枝特区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3.1 后续产业发展滞后,林产品销售困难
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后,未能有效衔接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的发展,经济林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链未有效衔接,没有形成相应的冷链物流以及刺梨、李、枇杷、桃、梨等鲜果及核桃等干果产业的加工及配套产业。
3.2 群众参与积极性较低,经济林种植比例高
部分群众对退耕还林政策理解不全面,片面认为退耕还林就是政府出钱、农户出地,群众参与度不高。另外,在部分退耕还林地区,农民为了在较短时间内获得较高的经济收益,对于经济林、生态林种植比例的分配不合理,经济林种植比例较高。然而,经济林产品易受市场经济形势的影响,如果大规模发展经济林,那么农户面临的经营风险将增大[3]。
3.3 重造轻管理问题严重
目前,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对于退耕地缺乏有效维护,个别地块杂草丛生。许多农民为了增加经济效益,经常在林木之间种植一些高秆作物,影响树苗正常生长发育。另外,部分群众管理意识差,重造轻管,片面认为只要在土地上栽种树苗即可,没有进行有效的管理。
3.4 护林防火隐患大,林农矛盾突出
六枝特区人口密度大,林中有地,地中有林,退耕小班与农地相互交错,农业生产活动频繁,森林防火隐患大。老百姓习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山上放牧,地里种庄稼,生存技能单一,牛羊啃食林木的情况时有发生,当地农户不愿放弃传统的种植模式,林农矛盾突出。
3.5 种苗及农户现金补助偏低
新一轮退耕还林的农户现金补助仅18 000元/hm2,随着物价的上涨,农民的消费水平随之升高,过低的补助金额打击了退耕还林农户的积极性。另外,退耕补助期缩短,而部分树种的成林时间超出补助期,一旦种植没有达到预期收益,农户会在补助到期后采取毁林复耕方式,对于退耕还林工程产生不良影响。加之目前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少、优质种苗单价高,且退耕地大多土壤贫瘠、土层薄,造林难度大,进一步影响了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
3.6 落实种植地块难
随着退耕还林工程的逐步推进,可用于退耕还林的坡耕地越来越少,同时,根据退耕还林工程的相关规定,退耕还林工程必须在非基本农田的坡耕地上实施,这样落实种植地块更加困难。
4 六盘水市六枝特区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发展对策
4.1 引导产业发展,培育龙头企业
第一,严格管理,强化领导,保证后续管理工作落实到位。政府部门严格履行管理职责,不断加大监督管理力度,促进林业管理绩效和政府考核体系相融合,有效整合各项管理要素,如资金、设备、资源等,建立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林业发展模式[4];第二,着力推进林农产品精深加工,引进有实力的林产品加工企业发展林农产品深加工,提高林农产品附加值[5];第三,从国家层面出台相应政策,加大后续退耕还林的资金支持与政策扶持力度。
4.2 加强宣传及技术培训,提升管理水平
一是强化宣传引导,通过印发宣传资料、出动宣传车等形式进行深入宣传,做到户户清楚、人人明白;二是组织技术人员深入村组,进行除草、施肥、果树整形修剪、疏花疏果和采摘等技术培训;三是国家出台相应政策,退耕还林补助到期后进行分类管理,将特别重要的生态区位纳入国家公益林补助范畴。
4.3 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措施
认真执行县级检查验收制度,实行阶段性抽查、检查和年度全面检查相结合。补助金发放前,乡镇林业部门组织村支两委、村民小组长、护林员到退耕地进行检查验收,验收合格的兑现补助金,验收不合格的进行补植补造。
4.4 坚持生态移民和防火护林相结合
贯彻“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方针,在适合的位置设置防火隔离带,建立防火组织,做好森林火灾宣传。坚持生态移民和封山育林相结合,对于不适宜居住的偏远山区,通过生态移民搬迁的方式进行封山育林,并依靠自然修复恢复生态。同时,加大对涉林案件的查处和打击力度,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做到“打击一片,震慑一方”。
4.5 增加造林费用和农户补助金
建议在农户5年补助期到期后,按照3 000元/hm2的标准再补助5年,提高农户的积极性;建议增加退耕还林工程经济林造林预算,从4 500元/hm2增加至12 000元/hm2;建议明确营造生态林与经济林的种植比例,生态林占60%、经济林占40%,确保“造得上、保得住,能成林、能致富”,真正发挥退耕还林工程的惠民作用。
4.6 科学规划,保证可持续发展
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之前,要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如今,可退耕地越来越少,为有效落实退耕地块,建议在非基本农田的坡耕地附近适当拓展用地空间,进行退耕还林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