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景观绿化中植物造景技术的应用
2021-12-01孙江
孙 江
(六盘水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贵州 六盘水 553004)
植物造景技术是指利用各种植物进行美学搭配,呈现出美感,使人们获得美好的观赏体验的一种园林造景技术。应用植物造景技术时,需要充分了解园林植物的生长特性,实现园林艺术与建筑美学的有效融合,打造出多元化且富有艺术气息的景观特色。合理应用植物造景技术进行园林景观绿化建设,对于促进城市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1 植物造景的表现形式
植物造景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可以分为4种。一是孤植植物。也被称为独景植物,通常是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独立植物,呈现单体形态或色彩景观,可以成为主景和焦点,大多被栽种于开阔空间。二是树丛。树丛是一种整体构图,不但要展现树木整体美,而且要展现独立个体美,需要有高低、远近的变化和基调配调的区别。三是花坛。花坛汇集了多种植物,但以草本花卉为主,利用鲜明的颜色搭配、花坛图案展现工艺美。花坛景观多设计于广场中心,大多以带状形式表达。四是树群。将树木与树丛进行集合,展现姿态美;利用乔木和灌木组成不同的树群形态,营造峰峦起伏的林木层次感,彰显立体美。树群通常应用于规模较大的风景区或防护林带,既能提高空气质量,又能产生良好的观赏效果。
2 植物造景技术的应用原则
2.1 遵循因地制宜原则
园林景观绿化需要融入区域文化特色,使园林景观效果与城市景观效果相匹配。应用植物造景技术时,要考虑植物的生长特点和生态习性等,实现植物自身习性与区域特色高度统一,才能营造出良好的景观效果。
2.2 遵循优化生态环境原则
应用植物造景技术进行园林景观绿化时,要基于生态化视角选择植物配植模式,促进植物健壮生长。
2.3 遵循美学原则
园林景观绿化设计的一个重要目标是提升观赏效果,因此,应用植物造景技术时需要坚持美学原则。例如,规则式园林可以进行对植和列植;自然式园林不讲究对称,要将植物的姿态展现出来,并在植物整体造型和色彩呈现上实现视觉统一,才能获得良好的视觉效果。造景时要由面到点地进行平面设计,在保障整体轮廓的基础上设计种植的疏密程度,利用对称平衡理念展现对称感与和谐性,提升景观的整体效果。
2.4 遵循统一管理原则
应用植物造景技术进行园林景观绿化设计时,要进行统一规划和统一管理,融入统一性要素[1]。
3 植物造景技术在园林景观绿化中的应用
3.1 做好准备工作,合理规划布局
在园林景观绿化中应用植物造景技术时,需要做好相关准备工作。由于园林绿化边界位置特殊,因此需要先进行连接部位环境的处理,为植物的栽培营造良好的环境。首先,清理场地。通常,绿化边界与建筑设施相连接处会产生一定碎屑杂物,要做好清理工作,避免影响土壤环境。其次,科学处理绿化边界的土壤问题,通过合理规划解决边界坡度问题。最后,对绿化植物进行合理搭配,结合苗木种类和特征选派专人进行养护。
应用植物造景技术时,还需要做好规划布局。一方面,要分清主次,避免喧宾夺主,需要先进行总体布局,再进行细节处理,有效融合远处景观和近处景观,从大范围切入添加观赏景观,小范围处增加趣味性景观。其中,植物配植要遵循协调性原则,实现景观与艺术和谐统一。另一方面,要渗透几何理念,利用不同的景观植物营造不同的视觉体验,如利用透视方法产生不同的几何效果,也要应用各种表现手法形成不同的园林景观韵味。
3.2 科学选择与配植植物,保障植物多样性
应用植物造景技术时,需要科学搭配植物。园林景观中的植物配植主要包括4种形式。一是孤植,即形成单一颜色的景观,比较适用于视野宽广的环境。在不同形态空间中种植不同植物,营造不同的观赏效果,如在重要景观位置种植枝干粗壮的榕树,使人产生向往之情。二是对植,即通过种植两丛植物体现主次层次,适用于园林道路两侧,能营造林荫小道的氛围,而且具有遮阴作用。三是丛植,结合季相变化,将5~8株相同植物以不同距离进行种植,使树冠线紧密相连,凸显整体感。四是群植,即利用相应种植手段将多种植物进行合理布局,营造出几何错觉,提升园林景观绿化的层次感。通常,群植植物配植形式包括模纹形式、雕塑形式及排列形式。其中,模纹形式是指利用矮生植物组成一定图案,具有较强的意韵,既能提升艺术形象又能突出主题思想;雕塑形式是利用雕塑形成独特的人文景观,雕塑作为时代精神的重要体现可以从侧面烘托地域文化;排列形式比较简单,就是通过设计森林群落排列、简单的疏林草地排列等形成不同景观形状,可以是曲线波浪形,也可以是矩阵形或者其他形状。
植物造景技术的应用就是创造自然生态系统的过程,需要将乔灌草等进行结合,确保不同季节的景观效果不同。如可以将草坪与灌木、丛林等进行合理搭配,营造出廊坊、凉亭等清雅环境;利用灌木作过渡,设计休憩地点等。在造景过程中要重视颜色的合理搭配。植物种类的多样性会使景观产生一系列变化,季节也会影响植物的形态。因此,配植植物时要根据其不同特点,设计出具有时序性的园林景观,尽量做到不同季节有不同的群落表现。例如,春季利用樱花等呈现百花争鸣之感;秋季利用银杏或者枫香等进行景观布置,呈现硕果累累之感;冬季利用梅花、白皮松等进行点缀。通过不同植物的空间组合带来不同的情感体验,既能发挥出植物造景技术的美学价值,又能增强园林景观的绿化效果[2]。
3.3 合理设计水体、植物光影及攀缘植物造景
首先,要合理选用水生植物。一般园林景观中会有一定的水面区域,设计水体植物景观时要坚持疏密断续兼备原则。选择水体植物时,要结合实际环境和植物生长特点,将陆生、浮水和沉水等各类植物有机融合形成和谐统一的生态水景,如在大片荷花景观中利用香蒲、水草等进行点缀,丰富景观层次。其次,要合理设计植物光影与山石。通常园林中有不同纹理的山石,石材结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光影质感,要合理增加植物与山石的配置,形成本于自然又高于自然的景观效果。例如,将假山与植物光影进行结合,在狭窄假山转折处利用小乔木进行遮挡,增强空间的韵律感,产生豁然开朗的效果。最后,要合理利用攀缘植物造景,应根据不同的墙体选择不同的吸附类攀缘植物。如果建筑外墙相对光滑,要选择枝叶较小的攀缘植物,并保证攀缘植物具有较强的吸附性能;如果建筑外墙粗糙,可以选择爬山虎等具有较大枝叶的攀缘植物。攀缘植物景观能优化绿化环境,也能发挥遮阴功能,增强园林景观的观赏性[3]。
3.4 合理应用养护管理技术
植物养护管理是植物造景技术的一部分。在园林景观绿化中,需要强化对植物的养护管理。一是应用修剪技术保证植物的枝叶均匀生长,形态更加整齐美观,提高景观绿化效果。但对树木的主干和树枝进行修剪时,不能破坏主轴与顶芽,可以用手摘除树枝上萌发的嫩芽;如果树形不整齐,则可以剪掉一侧主枝;如果树枝较少,则可以利用绳索牵引进行修正[4]。二是应用灌溉技术满足植物对水分的需求。充足的水分是保障植物健康生长的重要条件,需要确保植物根部土壤具有足够的水分,因此,在园林植物养护中要适当进行灌溉。灌溉时要合理控制水量,并结合天气情况进行适时调整,可以采取喷灌和滴灌等多种形式。三是应用施肥技术促进植物生长。通常,可以将有机肥料作为基肥,将速效肥料作为追肥,同时要结合植物生长情况进行叶面施肥。四是要利用喷粉、熏蒸等方法进行病虫害防治。其中,喷粉法是直接用喷粉器械将药粉均匀地喷撒在植物上,使植物或害虫体表覆盖一层极薄的粉剂,达到杀虫目的。其优点是简便、工效高、不受水源限制,适合各区域大面积使用;其缺点是药剂飘移性强,易被风、雨吹落冲刷,黏着性差,防效低,用药量大,环境污染较严重。熏蒸法是利用熏蒸剂在常温密闭或较密闭的场所产生毒气或气化来防治病虫害的方法,目前这种方法应用广泛。五是要做好除草工作,为花草树木营造良好的生长环境[5]。
4 结语
在园林景观建设过程中,需要合理应用植物造景技术,结合实际情况科学选择与配植植物,保障植物的多样性,合理设计水体、植物光影及攀缘植物景观,并做好养护管理工作,为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形象奠定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