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胃肠道手术患者术后胃肠道功能障碍的发病机制和治疗研究进展

2021-12-01王少华

今日健康 2021年10期
关键词:传统医学性反应胃肠道

王少华

(博白县人民医院,广西 玉林,537600)

近年来随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的不断变化,胃肠道肿瘤的发病率呈逐渐增高趋势。手术是胃肠道肿瘤的首选治疗方式,但麻醉及手术会导致术后胃肠道功能障碍[1]。胃动力在正常状态下在术后24-48h 内恢复,同时小肠运动在术后12-24h 内恢复,结肠运动在3-5d 内开始恢复。胃肠道运动速度下降可导致病人出现延迟排便、排气、腹胀、呕吐、恶心等,导致术后胃肠道功能障碍。严重者产生多器官功能受限或全身炎性反应[2]。外科手术术后胃肠道功能障碍具有十分复杂的病理机制,与神经内分泌、炎性反应、血流灌注、术后应用镇痛药物、麻醉方式、手术部位、手术方式等因素密切相关,可予以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相结合的治疗方式。本文对胃肠道术后功能障碍的病理机制和治疗方式进行综述、分类介绍。

1 胃肠道术后功能障碍的发病机制

1.1 炎性反应手术对胃肠道的机械屏障造成破坏,胃肠道黏膜的微绒毛尖端对手术应激的敏感性较高,当黏膜出现受损会导致全身或局部的炎性反应。胃肠道肌层的巨噬细胞在受到刺激时会对前列腺素、细胞因子的释放造成刺激而释放过量,形成全身性和局部胃肠道的炎性反应。

1.2 内分泌神经系统的影响内分泌腺及神经分泌的胃肠激素可对胃肠道的运动功能进行独立调节,同时神经反射可合并分泌腺体。外科手术对胃肠道进行刺激,促使迷走神经背核、下丘脑产生去甲肾上腺素,迷走神经反射得到抑制,进而引发胃肠道运动进行抑制。当手术过程中出现低灌注或缺氧时引发胃肠道黏膜受损,刺激生成无羟色胺,进而导致中枢呕吐。

1.3 镇痛药物和麻醉方式的影响和硬膜外麻醉相比,全麻术后胃肠道恢复功能时间明显延长,胃肠道功能障碍发生比例更高。研究发现,硬膜外麻醉科对胸腰椎的交感神经进行阻断,手术应激性下降,促使胃肠道血流量增高,全身炎性反应下降。阿片类镇痛药物可减缓恢复胃肠道功能,因机体的阿片类受体在胃肠道末端交感神经中分布,激活阿片受体后对释放兴奋性运动神经元神经递质产生抑制。

1.4 手术方式和手术部位的影响研究发现,腹腔镜手术可加速恢复术后胃肠道功能,因促使腹腔内空气暴露减低,减低了全身炎性反应[3]。

1.5 血流灌注围术期当缺失血流量时,机体会首先维持心脑等重要器官的血流灌注,胃肠道血流灌注下降,超负荷液体会导致肠壁水肿,损伤胃肠道运动功能。

2 胃肠道术后功能障碍的现代医学治疗

2.1 多模式镇痛围术期选择不同的麻醉药物和麻醉方式均会影响胃肠道术后功能的恢复。研究发现,应用非甾体抗炎药可促使恢复术后胃肠道功能。围术期不可用药单一,需予以多模式镇痛,促使阿片类用药剂量下降,促进恢复术后胃肠道功能[4]。

2.2 腹腔镜手术腹腔镜手术可对机体的炎性反应减轻,同时可促使机体的肿瘤坏死因子-α、C 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 等炎性因子指标水平减低[5-6]。

2.3 目标导向液体疗法目标导向液体疗法是以氧气消耗和供应、血流动力学指标为治疗目标的容量治疗方式。目标导向液体疗法在围术期有助于住院时间缩短、促进愈合胃肠道切口和蠕动,促进机体氧合改善。

2.4 术后早期经口进食术后24 小时内经口尽早进食可促使术后并发症减低,因经口早期进食可防止过多静脉输液,缩短住院时间,减低吻合口瘘,缩短首次排便时间。

3 胃肠道术后功能障碍的传统医学治疗

传统医学认为,手术应激会对机体的元气进行消耗,术后气机郁结,血脉经络紊乱,引发血瘀气滞,术后胃气不降,脾气不升,胃肠气机升降失衡[7]。气机不畅,通化受阻,可导致胃肠缓慢蠕动、腹胀、嗳气等特征。传统医学治疗包括内治法及外治法,可予以四物汤、大承气汤等方剂促进胃肠道蠕动激素,具有通下攻里的作用[8]。外治方法主要为针刺治疗,可选择上巨虚、下巨虚、足三里等足少阴脾经穴位,同时可予以耳穴压豆、穴位埋线、经皮穴位电刺激、电针刺激等治疗方式,对躯体的感觉神经进行刺激,向中枢神经系统传递冲动,增强刺激迷走神经活动[9-10]。

4 小结和展望

胃肠道手术术后功能障碍的发病机制包括炎性反应、内分泌神经系统的影响、手术方式和麻醉药物、麻醉方式的影响、血流灌注等因素密切相关。现代医学对于胃肠道手术术后功能障碍的治疗包括多模式镇痛、腹腔镜手术、目标导向液体疗法等,而传统医学对于胃肠道手术术后功能障碍的治疗方式包括中医方药、针灸、耳穴压豆、穴位埋线、经皮穴位电刺激等治疗方式。可经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相结合方式治疗,但目前对于胃肠道术后功能障碍的研究仍存在一些局限性:如中医穴位组着尚无统一标准,中医外治法的治疗时间尚无统一规范,中药成分较为复杂,胃肠道术后功能障碍的具体发病因素尚待深入研究。

猜你喜欢

传统医学性反应胃肠道
体外仿生胃肠道模型的开发与应用
肠道菌群失调通过促进炎性反应影响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胃肠道间质瘤的CT诊断价值
成功也会上瘾
MINORITY REPORT
中等收入国家传统医药使用情况调查
促酰化蛋白对3T3-L1脂肪细胞炎性反应的影响
连花清瘟胶囊致胃肠道不良反应1例
益生菌对结直肠癌术后患者免疫力和炎性反应的影响
胃肠道间质瘤的CT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