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痤疮发病机制与用药治疗的研究进展

2021-12-01曾纤纤

今日健康 2021年10期
关键词:皮脂皮脂腺丙酸

曾纤纤

(武宣县人民医院,广西 来宾,545900)

【关键字】痤疮;发病机制;用药治疗

痤疮也被称为粉刺,是发生在皮脂腺上的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好发于面颈部、胸背部、上臂和肩膀,主要累及人体表皮毛囊和皮脂腺分泌旺盛部位。表现出黑头粉刺、白头粉刺、炎性丘疹、结节、脓疱、囊肿等,各年龄阶段均会发病,以青春期多见[1-2]。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与生活环境的日渐复杂,痤疮的发病率正在逐年上升,给人们带来不小的心理压力,尤其是在这个越来越重视外在美的社会大环境下,探讨痤疮的发病机制与用药治疗方式成为研究的热门话题。

1.痤疮的发病机制

1.1 雄激素人体内主管和调控皮脂分泌及皮脂腺发育的主要是性腺与肾上腺分泌的雄激素,其中睾酮对其的影响最大。在5α-还原酶作用下,睾酮会转化为双氢睾酮,能够与皮脂腺细胞内的受体结合,不仅会对皮脂腺增生和皮脂分泌起到促进作用,还会促进游离脂肪酸等物质形成与皮肤细胞内核蛋白合成[3],一旦皮脂中游离脂肪酸含量过高,便会导致皮腺导管与毛囊漏斗部发生过度角化现象,致使毛孔形成栓塞,阻碍皮脂排泄,产生痤疮。除此之外,皮脂腺中雄激素受体如果增加了对雄激素的敏感性,也会导致双氢睾酮在皮肤组织内合成增多[4],形成痤疮。

1.2 痤疮丙酸杆菌这是一种革兰氏阳性菌,寄居在皮脂腺与皮肤毛囊中,本身属于皮肤正常菌群,但如果大量繁殖便会诱发痤疮。因为痤疮丙酸杆菌与蛋白酶、透明质酸酶一样,均具有生物活性[5],在入侵皮脂腺后会分解皮脂中的三酰甘油,生成低分子多肽和游离脂肪酸,其中前者会释放出炎症介质和多种水解酶,诱发皮肤局部炎症反应,从而形成痤疮;后者则会刺激毛囊皮脂腺导管增生及过度角化,阻碍皮脂分泌,使得皮脂排泄不通,增加痤疮发生概率。

1.3 炎症损害和免疫失常有学者认为,炎症损害及免疫失常是导致痤疮产生的重要原因,而早期痤疮炎症损害与验证前的细胞参与相关,主要是血管及导管周围导管壁的内皮细胞、浸润细胞等出现白细胞DR 抗原高表达[6-7]。同时,痤疮丙酸杆菌的大量繁殖,也会入侵真皮层,引起内源性感染,引起免疫失常。首先是Toll 样受体(TLR),主要在机体抵抗外来病原菌入侵中发挥作用,是天然免疫与获得性免疫的桥梁。TLR-2 受到痤疮丙酸杆菌大量繁殖影响,能够识别其细胞壁上的主要成分——肽聚糖,并在CD14 参与下与TLR-6 反应,形成异二聚体并在下游炎症因子传递下引发级联效应,形成炎症免疫反应[8]。除此之外,皮肤角质所形成的细胞、皮脂腺细胞都可以表达TLR-2 与TLR-4,从而诱导产生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素-8,引起炎症反应。其次是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NOD)样受体,与TLR 类似,均能识别出肽聚糖的降解产物,故痤疮丙酸杆菌会通过这一受体来启动机体免疫应答[9]。最后是免疫失衡,痤疮丙酸杆菌是机体刺激细胞因子产生的关键,因此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均会参与痤疮炎症发展过程中的免疫应答,故临床检测免疫指标是判断痤疮有粉刺、脓疱发展为结节、囊肿的重要参考[10]。

1.4 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异常当毛囊皮脂腺导管出现过度角化,导管口径便会缩小,导致上皮细胞和皮脂被堵塞在毛囊口,引起痤疮。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脂质转变,当人体皮质分泌率过高,便会导致亚油酸浓度下降,毛囊上皮细胞则会由于缺少亚油酸而出现表皮过度角化,形成粉刺。皮脂主要有角鲨烯组成,其正常形态是油状液体,当接触当空气后会氧化变成亚麻仁油状粘性液体,而毛囊口缩小导致其无法排出,形成痤疮[11]。二是细胞因子,通过临床检测粉刺的皮损情况,发现其中有高水平的白介素1a 表达,它能够与其受体结合,刺激其他生长因子的释放,从而引起毛囊皮脂腺导管过度角化[12]。

1.5 其他除了以上4 点之外,外界环境、遗传、心理等有因素也是产生痤疮的关键,工业用油、多氯联苯、化妆品及护肤品使用不当等,均有诱发痤疮产生的可能。

2.痤疮的用药治疗

2.1 抗感染药物目前临床中治疗轻度痤疮主要采取外用抗菌药物,最常见的就是克林霉素与红霉素,而对于中、重度痤疮则建议采取口服药物治疗,比如大环内酯类药物、四环素、克林霉素、氯霉素等[13]。但近年来由于抗菌药物滥用问题频繁发生,导致很多患者对抗菌药物产生抗拒,又或是很多疾病都会使用抗菌药物,导致部分患者对其产生耐药性,因此,抗菌药物外用仅作为单一疗法,不建议长期使用,通常不会超过12 周,同时为降低耐药性,可联合维A 酸、过氧化苯甲酞、锌制剂等一同给药。除此之外,口服抗菌药物与外用抗菌药物最好不要同时使用,且通常会在短期内见效,如果没有,则考虑是否已经出现耐药,需要更换治疗方案。

2.2 维A 酸类药物相关研究显示,维A 酸具有抗炎作用,进入人体后通过抑制TLR-1、TLR-2 来调节基质金属蛋白酶(MMP)与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TIMP)表达,使其转变为基质保留表型[14]。因此,在皮肤表面局部使用维A 酸能够有效减少痤疮丙酸杆菌数量,从而起到改善皮脂腺堵塞的效果。目前临床中主要使用的是第一代维A 酸与第三代维A 酸,后者更是治疗结节、囊肿型重度痤疮的一线药物,能够有选择性的与角质细胞结合,对蛋白产生进行抑制,从而对角质栓塞起到阻止作用,抑制粉刺形成并清除已经成熟的粉刺[15-17]。我们建议维A 酸治疗重度痤疮患者的治疗周期为4-6 个月,目的是确保患者体内的药物积累,但通常情况下3 个月左右就会有明显改善效果。相关研究表明,维A 酸治疗重度痤疮5 个月后治愈率能够达到80%,同时,高剂量的异维A 酸治疗效果更佳,能够降低复发率,安全性与维A 酸相同[18]。

2.3 激素治疗临床治疗痤疮会采用抗雄激素治疗,其作用机制是通过与二氢睾酮产生竞争特异性,从而影响到靶器官对雄激素的反应,常见的有西咪替丁、螺内酯等,前者是H2 受体拮抗剂,具有较强的竞争性,能够与二氢睾酮竞争雄激素,但不会影响到机体本身的雄激素水平[19];后者是醛固酮类化合物,为传统利尿剂,能够通过对细胞色素P450 的阻断来抑制性腺产生雄激素,并在皮肤雄激素受体处减少皮脂分泌。螺内酯联合抗菌药物、维A 酸或过氧化苯甲酰等痤疮类药物能够在增强治疗效果的同时减少使用量,缩短治疗时间并降低毒副作用[20-22]。但在临床具体使用中需以患者实际情况为依据,例如孕妇禁止使用螺内酯,也不推荐男性使用,可能会出现乳房发育、胀痛等不良反应[23]。

2.4 中药治疗中医认为治疗痤疮应以清热药物为主,从阴血不足、肝郁脾虚、热毒奎盛、痰癖互结开展分型辩证治疗[24]。湿热体质是产生痤疮的根源,因此治疗应将清热除湿放在首位,例如消痤汤,由泽泻、薏苡仁、黄芩、枇杷叶、蒲公英、桑叶、桑白皮等组成,朱玉红的研究结果显示,消痤汤治疗效果显著,能够有效改善粉刺、丘疹、脓疱等皮损问题[25]。

3 小结与展望

综上所述,痤疮发病机制复杂,主要受到雄激素、痤疮丙酸杆菌、炎症损害和免疫失常、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异常、遗传、环境、心理等因素影响,可采用抗感染药物、抗雄激素药物、维A 酸类药物及中药治疗。近年来中西医治疗痤疮均有显著成效,但仍旧存在治疗时间长、副作用明显、容易产生瘢痕色素沉着,给患者带来很大的心理负担。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相关工作及研究人员应继续探究痤疮的临床治疗,以提升治疗效果、降低患者副作用为研究方向和重点。

猜你喜欢

皮脂皮脂腺丙酸
秋季皮肤呵护 就从保护皮脂膜开始
腰骶部巨大皮脂腺囊肿1例
23例皮脂腺癌的临床病理观察及文献复习
皮脂腺瘤31例临床病理分析
食品中丙酸钠、丙酸钙测定方法的改进
K/γ-Al2O3催化丙酸甲酯合成甲基丙烯酸甲酯
2-18F-氟丙酸在正常小鼠体内的生物学分布
抗氧化剂抑制人体皮脂油污自氧化反应研究
34例感染性皮脂腺瘤诊治体会
H3PW12O40/Y-β催化丙酸异戊酯的绿色合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