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2021-12-01吴晓霞王鑫
吴晓霞, 王鑫
肝硬化是指由一种或多种危险因素引起的慢性肝脏疾病,表现为肝脏弥漫性纤维化,假小叶和再生结节的形成等组织学特征,是各种肝脏疾病的晚期发展阶段[1-2]。上消化道出血是肝硬化的常见并发症,发病急、病死率高,其发生主要与肝硬化所致门脉高压,损伤食管胃底静脉和肝功能等有关,其中以食管胃底静脉破裂出血的患者人数最多[3]。然而,随着内镜检查技术的不断发展,发现非静脉曲张破裂引发的上消化道出血的比例在逐渐增高[4]。非静脉曲张破裂引发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与急性胃黏膜病变等有关。目前已知,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溃疡、胃癌、淋巴癌等有关,与肝脏疾病的发生也有密切关系[5]。本研究选取来我院就诊且临床诊断为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的老年患者116例作为观察组,同时选择同期住院的肝硬化未发生上消化道出血的老年患者10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幽门螺杆菌的感染情况及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将2017年8月至2019年3月来我院诊治且临床诊断为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的老年患者116例作为观察组,同时选择同期住院的肝硬化未发生上消化道出血的老年患者100例作为对照组。其中观察组男84例,女32例;年龄60~79岁,平均年龄(65.3±5.4)岁;乙型肝炎肝硬化85例,丙型肝炎肝硬化21例,酒精性肝硬化10例。对照组男67例,女33例;年龄61~82岁,平均年龄(65.9±5.8)岁;乙型肝炎肝硬化76例,丙型肝炎肝硬化15例,酒精性肝硬化9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肝硬化类型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基线资料可比。本研究获得无锡市第五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同意进行本次研究。
1.2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经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等诊断为肝硬化,观察组患者还经胃镜证实为上消化道出血;②入组前1个月内未服用非甾体类药物、抑菌药及铋剂等;③临床资料完整;④愿意接受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年龄<60岁;②肝硬化已转变为肝癌或者合并肝转移瘤;③合并胃癌、食管癌或其他脏器肿瘤;④合并心、脑、肺、肾等重要脏器器质性疾病;⑤妊娠期、哺乳期;⑥患有神经精神性疾病;⑦中途退出本次研究。
1.3 研究方法
收集所有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肝硬化类型和病程、饮酒史、吸烟史、消化道出血史等,同时对患者的血常规、肝功能指标等进行检测。所有患者均进行胃镜检查,在胃镜检查过程中记录患者食管胃底静脉的曲张程度,胃肠道黏膜状态、门脉高压性胃病等,并在胃镜下取患者胃窦、胃体黏膜组织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所有患者均进行影像学检查,评估患者的腹水发生情况。采用碳14呼气试验对所有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进行检测。检测方法:检查前禁食6 h以上,然后口服碳14尿素胶囊(上海欣科医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为:H20000228)1粒。服用后嘱患者静坐25 min,然后对着集气瓶呼气,集气瓶中液体的颜色变为无色时便可停止呼气,叮嘱患者在呼气过程中不要误吸集气瓶中的液体。呼气后往集气瓶中加入稀释的闪烁液4.5 ml,如果闪烁液有不溶现象出现,可加入适量甲醛,旋紧瓶盖并标记,然后在Beckman-LS9800液闪仪中进行检测,阳性代表有幽门螺杆菌感染。
1.4 观察指标
①对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②对两组患者不同因素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进行分析;③对上消化道出血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进行分析;④对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影响因素进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特征
116例患者中男84例,女32例,男女比例为2.63∶1;平均年龄为(65.3±5.4)岁。上消化道出血原因: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60例(占51.72%),胃黏膜病4例(占3.45%),消化性溃疡12例(占10.34%),混合型2例(占1.72%),门脉高压性胃病38例(占32.76%)。出血程度为轻度62例(占53.45%),中度43例(占37.07%),重度11例(占9.48%)。治疗应用三腔二囊管压迫止血、冰盐水洗胃及保温,建立两条静脉通道,6-氨基乙酸、奥曲肽及垂体后叶素等药物进行止血。治疗3天后再出血者26例(占22.41%),无病例死亡。
2.2 两组患者不同因素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分析
观察组患者幽门螺杆菌总感染率(52.6%)高于对照组(3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之后对不同因素幽门螺杆菌的感染情况继续分析发现,观察组男性患者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58.3%)高于对照组(34.3%),年龄≥70岁组患者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58.7%)高于对照组(36.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3 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
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为48.3%,溃疡性出血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为91.7%,其他类型出血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为52.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686,P=0.021),之后进行两两比较发现,溃疡性出血患者的感染率高于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和其他类型出血患者的感染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2.4 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的影响因素分析
首先,对老年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影响因素进行赋值,其中男=1,女=0;有饮酒史=1,无饮酒史=0;发病季节春=0,夏=1,秋=2,冬=3;有幽门螺杆菌感染=1,无幽门螺杆菌感染=0;有腹水=1,无腹水=0;使用非甾体药物=1,未使用非甾体药物=0;食管胃底静脉曲张为轻度=0,中度=1,重度=2;肝功能分级A级=0,B级=1,C级=2;因变量肝硬化上消化道有出血=1,无出血=0。然后,对患者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发现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性别、腹水和幽门螺杆菌感染为老年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危险因素,其风险比分别为1.314、2.176、1.427和1.614,详见表3。
3 讨论
上消化道出血是肝硬化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极易出现失血性休克、器官衰竭等症状,对患者生命健康有较大的影响[6]。以往的研究认为主要是由于肝中静脉血流受阻,进而引起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7]。周仁正等[8]研究发现,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多发生于中老年男性,男性、饮酒史、使用非甾体药物、凝血酶原时间、肝功能分级、食管静脉曲张、腹水等是其发生的危险因素。近年来又有研究发现,幽门螺杆菌感染与上消化道出血有关。卢志贤等[9]对185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分析发现,185例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中有120例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感染率为64.9%,且中重度出血患者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更高。而目前有关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老年肝硬化患者发生上消化道出血的研究报道结果差异较大。王琰[10]研究发现,肝硬化幽门螺杆菌阳性患者发生上消化道出血的比例明显高于幽门螺杆菌阴性患者。
本研究发现,观察组患者幽门螺杆菌总感染率(52.6%)高于对照组(39.0%),年龄≥70岁的男性患者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也高于对照组。之后又对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进行分析发现,溃疡性出血患者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高于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和其他类型出血患者的感染率(P<0.05),可以看出,幽门螺杆菌阳性的肝硬化患者更易发生上消化道出血。主要是因为幽门螺杆菌及其代谢产物作为异己物质会对患者胃黏膜造成慢性的持续刺激,导致胃黏膜的损伤难以愈合,从而增加了患者发生出血的危险。因此,对于大多数肝硬化且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患者,早期进行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治疗,能够降低消化性溃疡的发生,进而可有效避免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11]。
此外,幽门螺杆菌感染还可引起高胃泌素血症,促使胃酸的分泌量增加,幽门螺杆菌还具有尿素酶的作用,能够促使尿素形成氨,而氨又会使胃黏膜破坏,进而造成消化性溃疡的发生和演变[12]。本研究对老年肝硬化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情况进行分析发现,男性、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腹水和幽门螺杆菌感染为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其风险比分别为1.314、2.176、1.427和1.614。对于老年男性、有腹水的肝硬化患者应特别注意预防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对中重度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患者也要注意及时治疗和护理干预。通过对肝硬化患者进行幽门螺杆菌检查,及时了解患者有无幽门螺杆菌感染;若有感染,对其进行有效的治疗,可以减少消化道溃疡的发生风险,从而降低肝硬化患者发生上消化道出血的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