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替代性解释:让数学教学从期待转向突破

2021-12-01江苏省连云港市解放路小学

小学教学研究 2021年30期
关键词:替代性学习材料小学生

江苏省连云港市解放路小学 戚 颖

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学生的思维往往跟着感觉走,一旦思维受阻,便不知所措,缺乏重新思考的能力。此时,教师应当因势利导,以变应变,调整教学,机智地驾驭课堂。替代性解释的运用,可以让课堂呈现别样的精彩。

一、替代性解释的存在性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出现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一时回答不上来的情况,怎么办?此时,教师可以发挥教育机智,运用替代性解释来“化险为夷”。

(一)替代性解释的意义

替代性解释是指学生在学习中思维受阻或出现混乱时,教师应用多种方式给学生思维一个嫁接,让受阻的思维得以延续和完善,是一种蕴含丰富教育思想的教学手段。替代性解释可以是师生间的语言解释,可以是图表类的直观解释,也可以是动手操作的验证解释。

(二)替代性解释的应用对象和时机

1.替代性解释的应用对象

教学是师生间的双边活动,受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思维方式、学习方法等因素的影响,学生的学习存在差异性,所以替代性解释的应用对象可能是个体对象;受学习内容、教学安排等因素的影响,替代性解释的应用对象也可能是班级的全体学生;从对学习方式的设计上来看,应用对象还可能是学习材料或教学手段。

2.替代性解释的应用时机

替代性解释的应用渗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一方面,教师可以对课堂教学内容提前预设,合理安排学习材料和教学手段,使替代性解释的替代效果达到最优;另一方面,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状态,在学生思维受阻或对概念模糊不清的情况下,选择合适的切入点,灵活运用替代性解释,帮助个体或群体打通思维。

二、替代性解释的方法

(一)语言解释,引导发现问题的本质

数学课堂的精彩显现体现在师生的对话中,因为在对话的过程中会出现许多生成性问题,语言的解释、角色的替代是必不可少的。教师要开启智慧,根据教学进程,调动并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使替代性解释成为重要的教学手段之一。

1.学生间的替代,促进深入思考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经常会遇到学生回答问题时只说答案不说思维过程的现象,当教师追问“你是怎么想的?”,学生可能沉默不语,也可能回答未能直击问题的本质。这极有可能是学生思考不够深入,只是对问题有初步的感知。如果任凭学生这种状态,必然会让学生缺乏深入思考的意识。此时,教师可以将问题抛给其他学生:“谁能帮他解释一下?”“你们也是这样想的吗?”,由此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同时也保护了这个学生的自尊心。

如果是核心问题,可以让学生小组讨论,充分探讨问题。学生在此过程中,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得以提升。

2.教师的替代,及时把握学生思维脉搏

当学生的发问或回答出乎意料之外时,教师可根据场景给予鼓励并及时引导,切忌因犹豫不决而带来课堂混乱或学生迷茫。要及时把握学生的思维脉搏,发现症结,采取正确介入方式。这种介入可以是教师补充解释,也可以是教师暗示性的语言提示,还可以是教师的一个小动作。小学生的认知能力非常有限,需要教师进行规范、有效的直接指导。替代性解释可以帮助教师有效、灵活地掌控教学,语言的解释可以是暗示性的。

[案例二]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一课中有道例题“45+23”,学生只能说出一种算法:5+3=8,40+20=60,60+8=68。口算的方法应该多种多样,在学生无法想出其他方法的情况下,笔者提示:“刚才同学们想到了把两个加数分别拆开,再进行相加。如果我们只拆一个加数也可以这样算吗?”一经提示,学生立刻茅塞顿开,新的方法层出不穷,真正体现了算法的多样性。适时地选择角色替换,可以使数学课堂更加灵动,让学生受阻的思维得以突破,打开学生思维的视角。

(二)动作替代,让直观思维引领抽象学习

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在思考问题时,还需要动手操作和直观感受来辅助学习。可见,动作替代性解释是小学生重要的学习手段。

1.手势替代,让手势语提升学生的感知力

小学生活泼好动,爱动手操作。数学课堂离不开动手活动,许多学生不仅语言表达能力强,肢体语言也非常丰富。学生识数往往始于数手指,手势是通过手的动作变化来传递信息的一种体态语言。“手势”在数学学习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手势可以辅助学生学习,也可以帮助教师发现问题。教师捕捉到手势资源可以进行替代性解释,提升学生的感知力,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案例三]当需要作出判断时,一问一答显得单调乏味。手势语可以活跃数学课堂气氛。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用右手打钩表示“对”,大拇指和食指伸直成直角;用两手食指交叉表示“错”。由此,不仅能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的总体情况,还突破了只有少数学生才有表达机会的局限。简便易行的手势语运用于数学学习中,如同学生喜欢的小小游戏,能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2.实践操作,让学习材料促进思维

数学对于小学生来说,很多知识都比较抽象,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弱,空间想象能力也比较差。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直观操作、几何经验替代活动就显得尤为重要,直观操作有利于促进小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案例四]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轴对称图形”一课,在判断平行四边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时,全班学生几乎都认为“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此时,笔者没有急于解释,而是提出“用之前准备的平行四边形验证一下”,以动手操作替代语言讲解,让学生的解释替代教师的解释。学生很快发现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并能用自己的语言将验证的过程完整地描述出来。在学生思维出现错误或混乱时,实践操作替代解释,可以让学生的思路变得豁然开朗,胜过教师抽象的讲解。

实践操作活动始终伴随着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教师要充分发掘这一替代性资源,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用操作活动启迪思维,使思维在操作中得到发展。

(三)图示替代,提升数学分析能力

小学生的注意仍以无意注意为主,任何新鲜事物的出现都会引起他们的兴趣。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用图片、教具或电教手段辅助教学,使抽象知识形象化,让学生充分感知所学材料。有了定量的感性材料,才能在脑海中留下鲜明的印象。材料可以创造性地使用,替代单一的问题解决方法,使学生的学习更加深入。

1.图示替代,建立清晰的数学表象

数学教学要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充分感知,在脑海中建立清晰的表象。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学想象力,教师要充分发掘教材,积累素材。

[案例五]在教学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平均数”时,学生在初步感知平均数的概念后,会用24÷4=6这样的算式来求平均数,教师总结方法“先合再分”,但是学生只是知道了计算方法,对于这个方法的内涵却并不一定有感知。因此,在此基础上,笔者利用课件动画替代讲解,演示先将条形统计图中所有的方块合起来,再按平均分成的份数一一进行平均分,最后总结“先合再分”的方法。学生对方法建立了表象,学习效果特别好。

教师在精讲点拨或总结性教学环节中,用语言描述并不能帮助学生充分建立数学表象。因此,要根据教学内容,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以替代性解释助力教学。

2.材料替代,为学生学习助力

教材为学习活动提供了依据,是实现课程教学目标的重要资源。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和选择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学习材料,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以教材为本,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目的地选择补充或调整替代性材料,达到优化教学内容的目的。教师除了要理解教材,还要创造性地处理教材,让学生灵活地学会知识。

学习材料的替代性解释,是一种思维的镶嵌,目的是让学生能够进行理性的深入思考,使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猜想、推理等有一个载体。学习材料的替代性解释需要教师去创造性地使用。

替代性解释的教学方法形式非常丰富,这些方法之间存在相辅相成的关系,可以交替使用。在替代性解释之后,教师必须要让学生以自己的语言进行分析、归纳、总结。替代性解释不等于包揽学生的思维,只是帮助学生延续和完善思维。替代性解释是一种教学手段、一种教学智慧,是让教育从期待转向突破,蕴含着丰富的教学思想,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肯定和关注。

猜你喜欢

替代性学习材料小学生
他是一个了不起的小学生
第四次工业革命对低素质劳动力市场影响研究
关于“名角的不可替代性”及其局限——以第五届中国-东盟(南宁)戏剧周为例
基于多元视角统合学习材料
从资本论角度对文化创意品的价值分析
数学探究中提升学生智慧的路径研究
构建有效数学课堂的策略探讨
我是小学生
学习材料的选择、组织与再利用
非常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