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完整统计过程 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以“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一)”的教学为例
2021-12-18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新浦实验小学刘晓君
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新浦实验小学 刘晓君
【教学内容】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一)”例2。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经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过程,能用自己的方式描述数据。
(2)数学思考:能和数据进行对话,培养初步的数据分析意识。
(3)问题解决:初步体会数据蕴含的信息能帮我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4)情感态度:感受统计活动的学习价值,培养乐于与同学合作的态度。
【教学过程】
一、研究背景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爱牙日”吗?每年9月20日为“全国爱牙日”,龋齿,也就是蛀牙,会危害儿童的健康和生长发育。据调查,在中国,平均每人有2颗以上龋齿,全国共有20多亿颗龋齿。看完这段信息你有什么感受?
生1:很震惊!
生2:我感觉牙齿很重要!
生3:我们一定要保护牙齿!
师(指向信息红色字体):那你们认为“在中国人均有2颗以上龋齿”这个数据是怎么得到的?“2颗以上”是什么意思?
生1:这个数据是通过调查得到的。
生2:“2颗以上”是指3颗、4颗、5颗……
生3:“2颗以上”的意思是大于2颗。
师:对,这些数据都是通过调查得到的,“2颗以上”是指大于2颗。
通过学生的对话,笔者发现这是一个特别真实、科学,并且学生们都熟悉的素材。恰好可以开展一次“我蛀牙了吗?”数学统计活动,让学生真实感受生活中的数学。
二、真实情境,聚焦问题
师:前几天老师和同学们聊天,发现很多同学都有蛀牙,大家都来说一说你有蛀牙吗?有几颗蛀牙?
生1:我没有蛀牙。
生2:我有1颗。
生3:我有3颗。
生4:我有8颗。
……
师:刚才有几个同学说了自己的情况,我们班一共有40多个学生,怎样才能知道是有蛀牙的人多,还是没有蛀牙的人多呢?在有蛀牙的同学中,有几颗蛀牙的人数最多呢?
三、合作探究,收集整理数据
(一)收集数据
师:这些问题我们可以怎样解决呢?
生:可以先小组收集数据,再全班汇总。
师:那么如何收集小组同学的蛀牙信息?请同学们进行小组讨论。
生1:可以一个一个报数。
生2:采访每一个人,把他们的蛀牙颗数记录在纸上。
生3:可以让有0颗蛀牙的同学举手,数一数有几人,再让有1颗蛀牙的同学举手,再数一数有几人,以此类推。
师:下面请组长报数,组员记录。
学生互相质疑:这个方法可行吗?有没有更好的方法收集数据?而且要不重复也不遗漏。
学生在集体讨论中明确收集数据方案:可以把自己的蛀牙情况告知组长,组长按顺序报出本小组每个同学的蛀牙情况,其他同学记录。
师:还有吗?如果没有我们就按你们讨论的方法统计了。
[设计意图]学生能够用调查法、投票法收集数据,能够解决“我们班是有蛀牙的人数多还是没有蛀牙的人数多?”“在有蛀牙的同学中,有几颗蛀牙的人数最多?”等问题,同时,结合现实情境经历数据的收集,学生在交流讨论中知道真实收集数据的方式有很多,初步了解收集数据的过程和方法。
出示活动一:收集数据
活动要求:
(1)“交”,同学们把自己的蛀牙情况交给组长。
(2)“报”,组长按顺序报出本小组同学的蛀牙情况。
(3)“记”,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本小组同学的蛀牙情况。
分两个层次展示作品:
群展:
①按顺序记录。
②依次记名字和颗数。
师:对比这两张记录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生1:这两张记录单相同的地方是都按顺序记录小组同学蛀牙颗数,都做到了不重复也不遗漏。
生2:不同的是①号没有记名字,②号记了名字。
单展:
③圆圈记录法。
生3:我是画圈记录的,一个圈就表示一个人。
④打“√”记录法。
生4:我是用打“√”的方法记录的,一个“√”就表示一个人。
⑤用画“正”字记录。
生5:我是用画“正”字记录的,一个“正”字是五笔,表示5个人。
师:这三个同学都用了符号来记录,做得很好。(提问生5)你是怎么想到画“正”字来记录的呢?
生5:我是看到老师在班级积分表上用“正”字来记录,所以想到可以用“正”字记录的。
师:真好!你真善于观察生活,了不起!
师:这么多方法记录小组同学的蛀牙情况,你们更欣赏哪个呢?
生1:我喜欢②号人名记录法,这种方法可以知道小组每一个同学蛀牙的颗数。
生2:我不同意她的想法,我觉得②号太麻烦了,我们只需要知道每种蛀牙颗数有几人就可以了,不用知道他们具体是谁,这样记录太慢了。
生3:我喜欢③号圆圈记录法,一个圆圈就代表一个人,比较简单。
生4:我喜欢④号打“√”记录法,一个“√”代表一个人,记录下来很方便。
生5:我不同意你的想法,如果人数多,用打“√”记录法不容易计数。我喜欢⑤号,用“正”字记录,既简单又方便计算。
师:同学们,其实每种方法都有各自的优点,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进行选择。
[设计意图]结合现实情境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过程,初次接触统计记录的全过程,有助于学生形成初步的合作意识和培养自身的实践能力,使其在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中,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价值。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习统计的兴趣,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非常重要。
(二)整理数据
师:刚才同学们统计了各小组的蛀牙颗数,大家统计的结果是否正确呢?我们再进行一次统计。同学们进行统计之后,小组核对本小组的统计数据,如果有错误就进行修改。
师:要想更好地解决我们之前提出的问题,我们可以如何把数据更清晰地表示出来呢?
生:我们可以按一定标准将这些数据进行分类整理。
出示活动二:整理数据
(1)根据你们小组的记录进行分类整理。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第四组:
师(问其中一组):你是怎么填表的呢?
生:我是按照之前记录的蛀牙颗数对应填写的。
师:同学们真会想办法,一个一个对应着填写就可以把相关数据整理到表中了。
师(追问):现在我们可以解决之前提出的问题了吗?
生:不能,这只是各个小组的数据,要知道全班同学的蛀牙情况还要将每个小组蛀牙的数量合起来。
师:是的,如果我要调查全班同学的蛀牙情况,可以将这四组数据进行汇总。
(三)分析数据
1.根据整理结果对数据进行分析
师:根据4个小组的记录汇总,你认为可以解决我们开始提出的问题了吗?你还有什么想说的?
生1:我根据右边的表格知道我们班有蛀牙的人多,根据左边的表格我知道在我们班有蛀牙的同学中,有2颗以上的人最多。
生2:我还知道我们班同学中有2颗蛀牙的人最少。
生3:我发现没有蛀牙的18人加上有蛀牙的26人,就是我们班的总人数。
生4:我发现把0颗、1颗、2颗和2颗以上的人数加起来,也等于我们班的总人数44人。
生5:我知道我们班同学中没有蛀牙的比有2颗以上蛀牙的多5人。
师:我们班大多数同学的蛀牙颗数是几颗呢?
生1:我觉得我们班大多数同学蛀牙颗数是0颗。
生2:我不同意,0颗就是没有蛀牙,但是我们班没有蛀牙的人数没有有蛀牙的人数多啊!
生3:老师,我也对比了一下两个表格,把左边表格里的1颗、2颗和2颗以上的人数加起来,10+3+13=26人,就得出了我们班有蛀牙的人数为26人,的确有蛀牙的人数比没有蛀牙的人数多。
生3:但是在有蛀牙的同学中,我们班有2颗以上蛀牙的人数最多。
师:是的,刚才我们通过计算和比较,得出了在有蛀牙的同学中,有2颗以上蛀牙的人最多。
【设计意图】在分类整理后,通过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让学生对计数结果进行简单的分析,他们经历了完整的收集记录、分类整理、描述数据的过程,为后面的统计学习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发展了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2.以事实为依据,与数据对话
师:同学们,请回想一下之前“爱牙日”中的信息包含了哪些数据?
生:我国人均蛀牙在2颗以上。
师:联系我们班同学的蛀牙情况,你又有什么想说的呢?
生1:我觉得我们班虽然有蛀牙的人多,但是没有蛀牙的人也不少。
生2:是的,我想对没有蛀牙的同学说,你们要好好保护牙齿,不然也会有蛀牙的。
生3:我想对有2颗以上蛀牙的同学说,你们不要再吃糖果了,要勤刷牙,保护牙齿。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生1:我知道了用记录人名的方法,能够统计数据。
生2:我知道了统计很多人的时候,不仅可以记录人名的方法,还可以用圆圈记录法、打“√”记录法、画“正”字记录法。
生3:通过今天的学习,我知道我们班有蛀牙的人多,在有蛀牙的同学中,有2颗以上的人最多。我不在这个范围,说明我的牙齿还不错。
生4:我有13颗蛀牙,一想到自己有这么多蛀牙,就坐立不安,但是通过老师和同学的介绍,我知道了,现在的是乳牙,后面还会长恒牙的,所以我以后一定要保护好牙齿。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的亲身经验,采用学生自主探究和相互交流相结合的方法,在探索中学习,使学生初步获得对数据进行收集、整理的方法,初步体会到数学思考方法的奇妙和作用。教师可以以平等的姿态参与交流,在学生出现问题或困难的时候,提供帮助和指导。让学生在一种平等、宽松的氛围里充分展现自己的想法,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体验探索和成功的喜悦,在倾听和交流中完善自己的想法,正确掌握所学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