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弱化难度 培养兴趣
——打破古文传统教学模式的探索

2021-12-01江苏省无锡市硕放中学黄雨晨

青年心理 2021年21期
关键词:咏雪文言文文本

江苏省无锡市硕放中学 黄雨晨

一、《咏雪》的“模仿”教学与自我反思

初中阶段,尤其是七年级上学期,学生刚接触文言文学习,教师到底该教什么、怎么教,成了我不得不思考的问题。结合第一年上课的教案,以《咏雪》为例进行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我设计了五次的读背环节,实际上课的过程中,这几个环节设计成了课堂过渡的手段,阅读的主体功能没有体现出来。相反,我在实际的教学中过多地想要展示自己文本解读的能力,想带领学生深入文本理解内涵,期待他们有精彩的思考与发言,学生给我的反应其实并不理想。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种简单的文言文完全可以放手去读,让文章的义理在朗读中体现。接下来教学重点应当偏向于朗读环节的设计了。

二、基于新课标,寻求突破口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性,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四个发展层面: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的传承与理解,其中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也为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提供了新的方向。

结合新修订的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来看,初中语文的6本教材中七年级上下共11篇文言文分散在各单元中,都是些短小精悍的文本。然而到八年级开始的文言文以单元的形式呈现,每册两个单元共10篇,并且都具有鲜明的主体性。编者在安排上文章由短及长、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在我看来是吻合中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的。文言文虽然是汉字组成的,但是与现代文相比,在句意表达、句式运用、虚实词使用上还是有较大的出入的,对于初涉文言文的初一学生来说,若之前完全没有接触,那么可以类似于一种新的语言习得过程,应当遵循一定的语言习得规律。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与整合,逐步掌握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的语言经验,这一切皆离不开诵读。在文言文的学习过程中“字字落实、句句翻译”教学方法已经沦为过去式的课堂。这为打破传统教学常规提供了一个方向。

(一)打破深度课堂,从读入手,浅学古文

《咏雪》作为七上的第一篇文言文,无论是在文章长度上还是在内容理解上都是最浅显易懂的,所以在传统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对文本的解读成了评价这节课是否出彩的一个重要的标准,通篇翻译成了现代文语言,然后从比喻、对比、动词开始多角度深层次赏析,最后抓住其中某个字眼进行研究性赏析,看似精彩深入,实际上与编者意图是背道而驰的。一篇本应该浅浅地读的文本,被过度发掘。

文言文起始阶段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考虑到刚接触文言文的学生的学情,虽然文本本身内涵丰富,但那是以教者的阅历去解读的,教师上课要遵循教学规律。《咏雪》选自《世说新语·言语》,言语就是说话,通过诵读感知古人说话的方式,与文本直接对话。教学重点自然偏向于朗读。所以对文本朗读需要提出一定要求:读要动脑,饱含情感,进入角色,正确理解文中寄寓的情和意。

学会朗读在学习文言文的初级阶段是最为关键的,也是课堂教学过程中一条常用的线索。成功的朗读应该是细腻、生动、活泼的。首先读什么?《咏雪》全文一共三句对白:“白雪纷纷何所似?”“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从语言上来看,它是典型的古代汉语。所以在语序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另外单音节的字往往在用现代汉语翻译时会变成多音节,所以古代汉语的语言显得更为凝练。朗读时要趋向于古人说话时的那种语言思维。

这一部分的教学其实是非常好的激发学生兴趣的点。文言文的语言表达似乎是比我们现在说话更为含蓄,难道古人都是用文言文对话的吗?其实不然,古代大多是没什么人读书的,所以在说话的时候绝不会像我们所看到的这样简洁又富有内涵。实际上文言文的出现类似于我们现在的普通话,通过固定的语用语法达到统一的目的,让后来的读的人有章可循,读懂前人所要表达的意思。所以文言文其实是一种非常规范的文体,掌握一定的语言表达规则,明白文言文的语言建构,可为后面较大难度的文言学习打好基础。

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品读三句话,分角色朗读三句话即演读。演读是具有艺术美的朗读,用心设计演读的蓝本,是对课文进行加工。再用现代汉语进行翻译朗读,几次对比之后,体会其语言表达的技巧。在熟练朗诵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进行背诵练习。初一的文言文篇幅短,学生具备当堂背诵的能力。同时还要注意的是,朗读的目的不是读通读顺能背诵,而是要有感情地代入角色。比如,谢太傅的“白雪纷纷何所似”我们可以结合上文“谢太傅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说明此时的谢太傅是有一些惊喜的,并且他和孩子们正在一同学习,他自然希望得到一些不一样的答案,所以语气是否又有一些期待?胡儿回答“撒盐空中差可拟”和谢道韫的“未若柳絮因风起”对比之下可以发现一刚一柔是非常符合二人的性别、性格特点的,男孩子有力撒盐,女孩子柔美柳絮纷飞。这样学生就会对文本有更深刻的理解。

温儒敏对于语文教学本质解读道:“语文讲授的是语言表达的技能技巧,语言是交际工具,语言的感觉和使用很重要。”《咏雪》选自言语篇,其目的就是想让学生在品读鉴赏的创造性思维活动中感受文字之美、语言之美、思想之美。

(二)打破学生畏难心理,降低要求,形成有效迁移

七年级的学生刚接触《咏雪》,他们往往会产生畏难情绪,这种情况来自平时的心理暗示,在他们看来古文就是拗口的、晦涩难懂的。所以刚开始教学时,一定不能过度挖掘,教师先降低要求,让他们每个人都能完成,打破畏难情绪至关重要。

在七年级文言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所要做的其实就是帮助学生实现学习正迁移。根据七上的文言教材来看其科学的基本结构有助于学习正迁移。七上的文言文《咏雪》《陈太丘与友期行》《〈论语〉十二章》《诫子书》《狼》文章由短到长、由简到繁。所选的文章阅读节奏明快,内容难度适宜,这样的设计实际就是想让我们的学生做好良好的心理准备,不必产生畏难情绪。相反,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大力强调文学作品的意义、人物、写法,过度发掘反而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因此朗读、背诵、尝试模仿对话才是教学重点。

七上所学的篇目虽然简单,但是其中所涵盖的文言文语序语用现象是相当丰富的。通假字、古今异义、特殊句式、虚词实词、文言文体等与现代汉语学习又不大相似,所以会产生认知的混淆。初中教学有六个学期,教者大可不必在第一学期就展示自己扎实的文学功底,让学生感兴趣、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更为重要,要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

(三)打破教师主导的地位,拥有良好的自主阅读体验

自主阅读是对自己所学知识的一个自我消化的过程,自主阅读是品读。通过上下文的情景,体会说话者的性格、态度、语气以及说话的对象等形成角色互换,把自己当作古人,说古话也就理所应当了。

其次,自主阅读可以通过理解性背诵。以《〈论语〉十二章》为例,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己最好的朋友带着最心爱的玩具来看你,你会想到的是什么?“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如此要好的朋友带着礼物远道而来只是说话寒暄是不足以表现真情意的,要面露喜色,所以“说”即“悦”,类似这种理解性的背诵,既能深刻体会句意,又能将通假现象潜移默化地吸收,也是一种品读。

接下来,自主阅读可以让学生沉浸式学习。古文是没有句读的,在读懂的基础上,让学生直接阅读,这个过程训练了学生在阅读时的古汉语语言构建能力与运用,翻译与阅读基本达到了心口一致,融会贯通,还可以为学生准备一些难度相近的课外古文材料进行连读练习。

三、以新课标为指导,浅谈心得体会

王荣生教授说:“文言文是用古代汉语记载下来的以文章式样呈现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经典。它可以析出三个要素:从语言来说,它是古代汉语;从形式来说,它是古代特有的文体;从内容上来看,它是传统文化的结晶。”文言文的教学应当是一种循序渐进的教学,书下的注释是辅助绝不是重点,借助注释理解文本,然后做到上文所提及的自主阅读体验,形成古汉语语言构建才更为重要。本身初中阶段并不要求对内容的理解深刻,只要基本读懂,所以弱化难度,培养兴趣与自信心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猜你喜欢

咏雪文言文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文言文阅读专练
汗不敢出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当代人写文言文,就是一场尴尬的行为艺术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会背与会默写
文言文阅读练习
《咏雪》说课稿
以《咏雪》为例引导学生学习文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