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美术“创意课”开发行动研究

2021-12-01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课例美术儿童

白 雪

(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吉林长春130000;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吉林长春130024)

美术可激活儿童感性能力,使其建立审美与创美的意识,提升其艺术思维品质,有效承载着儿童爱游戏、爱自由、爱探索的三大天性,故,伴随着儿童身心与认知能力发展的游戏式美术活动成为儿童普遍喜爱的重要生活方式。美术课是培养学生想象力、创造力最重要的渠道。美术“创意课”即基于儿童生活创设有情境的课程内容,以游戏形式展开轻松的美术教学活动,使学生在美术活动中提升创意思维品质、形成美术素养,并将其应用于生活。基于教育现状与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目标,明确美术“创意课”研究问题,构建小学美术“创意课”实施理念、目标、内容与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美术“创意课”理论背景

(一)美术“创意课”理论内涵与价值定位

1.美术“创意课”教学内容与材料源于儿童生活

“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未来生活的准备。”美术教育要将儿童美育的落脚点放在课堂教学,遵循“教育即经验的改造”,结合席勒“艺术来源于游戏”理论,创设基于生活的“创意美术课”,实现想象力、创造力、审美能力与创新思维的提升,从而优化、引领儿童的生活方式,实现蔡元培“生活美育”思想,即“生活艺术化”。

美术“创意课”绘画媒材的自然化、生活化,能够保障儿童不受地域、时间、空间、家庭等因素限制,随时展开创意思维活动,让创意思维成为儿童的思维习惯,让每个儿童的生活都充满想象创造的乐趣,提升了课程的普适性。

2.基于核心素养目标采用学习进阶理论架构美术“创意课”

随着美术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美术教育已经步入了核心素养时代。《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 年版)》在前言中即明确提出“美术课程应该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为国家培养具有人文精神、创新能力、审美品味和美术素养的现代公民”。这与当下发展核心素养的美术培养目标高度契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渐进式的有效干预、具有正确价值观的教育过程,它与美国国家教育委员会(NRC)提出的学习进阶(learning progressions,简称LPs)理论有着相似的培育方向。

3.保护儿童绘画天性,构建自由课堂

马修斯《童年哲学》中有这样一句话“‘当任其自然、随性而作时’儿童展现出惊人的艺术天赋。”美术创作的真谛是独立思考。陈鹤琴在《儿童的绘画》一文中说道:“绘画是言语的先导,表示美感之良心。要知儿童心理,不可不研究儿童的绘画。”只有给予儿童充分的自由表达空间,才能保障儿童想象力、创造力的无限生发。

综上,美术“创意课”是以基于儿童生活的教学内容为载体,采用儿童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保护、激发儿童想象力、创造力,以培养核心素养为目标,开展有趣味、有表达、有创意、有情感的知、情、意、行相融合,适宜儿童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的美育素养课。

(二)美术“创意课”课程实践模式

小学美术“创意课”以实现素养目标指向下学生所学知识与技能与未来生活有机融合为教学目标,基于具身认知理论和学习进阶理论建构课程模式,使学生在探究式、实践性美术教学活动中实现认知、思维、知识与能力的同步进阶。课程创设两大模块内容,分前后两个阶段实施,每个模块设置三个典型课例(见图1)。

1.基于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生活化、情境式课程内容设计:从儿童与生活、儿童与自然、儿童思维的深度与广度拓展三个方面开发课例。以儿童生活为中心,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建立美术创意思维意识,对自然与生活中观察到的物象展开自发的多维想象,进而提升学生的深度学习与高阶思维能力。

2.基于杜威“教育即生活”思想:将儿童在自然主义系列美术课程中习得的美术知识与技能储备转化为美术思维能力和美术学科素养,通过与未来生活中各职业相关的情境设置,开发系列艺术职业课程。学生在实践中直观感受到美术课所学的知识能够改善实际生活,并在趣味创作体验中埋下未来职业的种子。

二、美术“创意课”的行动实施

(一)来自儿童生活与自然的美术“创意课”——创意思维培养

1.课例一:日常用品的联想

儿童头脑中存储的图像信息有限,图像识读能力较弱,很难实现“凭空的”想象与创作。教师采用与其生活经验联系最密切的日常用品作为教学媒介,进行适当引导,使学生亲自探究(将日常用品通过排列、组合、重叠、添加等形式展开趣味想象),归纳出变换角度、改变大小、添加绘画三种联想方法,能够实现学生美术创意思维意识的初步建立。

2.课例二:看起来像什么

基于儿童认知发展规律,教师选取自然中的云、石、树等物体作为想象载体,采用造型游戏形式,开发平面化、视觉化图形进行美术“创意课”教学。教师出示石头群组图片,学生进行“找一找”“画一画”的游戏。个别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式能使学生在独立学习观察、想象创作中充分展示个性。教师在教学中引领学生自主探究,学生能够将之前习得的观察、归纳、联想方法应用其中,并在此方法的基础上逐步探究出隐藏于绘画联想造型游戏中的学科知识。

在拓展环节中,教师呈现垃圾桶中的“美少女”,再次强化美来自生活、来自审美和创美的意识,促使儿童的美术创意思维融入生活,实现生活艺术化。

3.课程第一阶段的效果与反思

第一阶段的美术“创意课”立足于培养学生观察生活与自然的能力,提升学生审美意识的有意注意度,使学生形成发现美、创造美的审美能力,逐渐将美术知识转化为学科素养。其不仅仅是美术创意实践活动,更是呵护儿童心灵与铸造儿童丰盈精神世界的重要载体。课例的两课均采用“借物想象”的教学策略,选取日常随处可见、随手可得的日用品,体现了其普适性。本阶段课程为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向表现能力转化提供了前提保障和现实可能性。学生在对日常生活有强烈的主观感受的基础上,强化了感知行为与对象之间的互为关系,并逐步建立了“共享的感受性体制”,丰富了学生的精神世界。

学生在未来生活中所面对的问题并无鲜明的学科特性,因此教师要为学生提供真实的生活情境,使学生综合运用知识。教师可以结合艺术类相关职业进行课程建构,引导儿童关注社会生活。因此,第二阶段的美术“创意课”是从来源于儿童生活、呈现儿童生活,到在现实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构建美好生活的转变,从平面创意表现向立体创作实践的提升,从个别学习向小组探究、协作学习的转化。

(二)解决儿童实际生活问题的美术“创意课”——创意思维实践应用

第二阶段的教学设计重点围绕学生所学的美术知识与技能向美术素养转化,实现美术素养的生活实践应用。《中国教育发展规划2035》基本理念第六条指出:“更加注重知行合一,坚持能力为重,以知促行、以行促知、学以致用、努力培养学习者的职业素养和创新创造能力。”充分利用好儿童爱游戏的天性,是提升儿童创造性的有力方法。

1.课例一:反皮草设计

结合社会现象设计本课,使学生将第一阶段形成的创意思维与对当下社会事件的思考相结合,实现美术创意对于儿童思想的多样化表达。下课后,一学生跑过来说:“老师,我以后不仅要靠画画来说服别人,还要做很多事情让人们一起保护小动物。比如,我可以到动物保护协会去工作,这样就能保护更多的小动物……”

2.课例二:趣味皮影戏

学生根据自身兴趣自行分组,根据个人能力特点进行分工:设计剧情、编写剧本、准备材料、搭建舞台、制作皮影人物,甚至是舞台灯光营造等。表演时,孩子们兴奋极了。梦想的种子在游戏式的美术活动中悄然萌芽。

3.课程第二阶段的效果与反思

以上两个课例都是基于美术知识、技能向素养转换的目标设计与实施的。从学生兴趣出发,建构趣味化、情境式课程,学生在游戏式探究、合作学习实践活动中提升了对美术学习的兴趣以及审美、创美能力,建立了对于艺术类职业的初步感知。课例尊重儿童能力差异,既充分、集中、有效地展现了每一个孩子独特的个性,又使学生在合作中初步建立团队合作的社会性,体验集体创作的成就感。通过学生的作品呈现和课堂师生间对话均可看出第二阶段的美术“创意课”不仅实现了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真实生活情境问题,还使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在美术学习活动中建立了美好的职业素养。

三、行动研究效果分析

采用学习进阶理论设计的与儿童生活方式紧密相连的美术“创意课”能够有效地、持续地、梯度化地实现儿童美术素养的提升,使美术更好地引领儿童生活。

从学生的作品可以看出,经过两个阶段美术“创意课”学习的美术实验班学生想象维度与思维深度得到拓展,创造力、表现力均得到提升。对比实验班学生与平行班学生的作业,可明显看出美术“创意课”实现了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普遍提升。

学生在美术课堂中的参与度、积极性增强;学生在语文、科学等学科的学习中,自主采用图画与文字相结合的方式做课堂笔记,采用思维导图进行知识的结构化梳理,且呈现形式个性化、多样化;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能根据各成员的能力差异自主分工,在集体讨论中能多维度思考问题,实现个人能力与小组实力的最优化呈现。

通过家长访谈,笔者获悉学生在业余生活中能够结合周围的材料自主创设趣味性游戏活动,利用家中废旧物品进行创意手工创作;学生在闲暇时间主动选择到美术馆参观、写生、做讲解员,追求美的熏陶、进行美的创造,进而成为美育宣传员。由此可以看出儿童的观察、想象思维习惯已经形成,审美、创美已成为其最主要的生活方式。

四、反思与启示

(一)儿童美术教育与美术课程

1.教学内容的延展性与广谱适用性有待提升

美术课堂教学内容应伴随社会与生活的不断发展更新调整。第二阶段的游戏操作应用课教学内容与材料的选取应更加生活化、自然化,从而更加提高美术“创意课”的广泛应用性;课例内容不应仅仅局限于本行动研究中的“3+3”模式,还可以是“X+Y”模式(X、Y均大于等于3,且内容不固定)。

2.教学空间的拓展与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化有待完善

教师要走出教室,将课堂置于公园、博物馆、手工艺品制造厂等鲜活的真实情境中,打破教室的空间局限,亦可采取班级集体合作的形式创作规模较大的集体作品,使学生体验集体创作的乐趣。

3.教学内容的民族性、文化性有待加强

美术“创意课”不仅应关注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还应注重美术教学的人文性,使艺术能力与人文素养得到综合发展。

(二)美术活动中的儿童

1.美术活动是一项自主的活动,儿童可自主选择材料,根据个人兴趣和能力,自信、大胆地以自己的语言、以个人速度和个人的方式呈现个人感受与思想,在完成作业的创作过程中逐渐体会、感受自身的兴趣点和兴奋点所在,继而逐步形成个性化的艺术表现风格,切勿受成人“像不像”等审美评价左右。

2.儿童要以审美的态度对待自然、生活、社会,从而建立起一种审美化的意识,审美化、趣味化地生活,最终实现生活艺术化、精神高雅化。

(三)美术教师

2020 年10 月,教育部发布通知:2022 年力争全面覆盖,实现美育中考。这意味着美育将从“软任务”变成“硬指标”,代表着“全民美育”时代的到来,对教师美术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美术教师的教育理念和对美育课程的个性化解读与实施是实现全民美育终极目标的最重要环节。通过创意课研发提升美术教学的质量,实现儿童生活方式最优化将成为众多一线教师努力的方向。

五、结语

本研究借助“艺术起源于游戏”理念,把握儿童生活习惯与生活方式特征,提出艺术是儿童重要生活方式的观点,围绕美术核心素养的培养,基于具身认知理论,构建趣味化、进阶式课程模式。本研究采用行动研究法进行教学实践,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以进阶学习为抓手,逐步培养儿童的美术思维和创意实践能力,以及运用其解决实际生活情境问题的能力。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创意思维的广度、深度不断提升,创意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进步明显,基本实现了美术知识、技能到美术素养的升华。课程实施中仍存在问题:学生之间存在明显的学力差异。因此,除坚持进阶模式的美术“创意课”开发与教学实践外,教师还需发挥自身的导学作用,挖掘学生间的同伴促学与互动协同效应,开展更加系统的研究,使每位学生更好地进行美术学习。在今后的美术“创意课”设计中,教师可以进一步拓展教学场域的开放性,充分利用城市各种展馆资源,开展“走出去”的教学实践活动,将民间艺人或美术学科相关领域的专家请进校园,使学生了解更多的艺术形式,实现情境化教学,使学生在美术学习中形成美术素养,引领学生美的生活方式。

猜你喜欢

课例美术儿童
“全国第十九届《少儿美术》杯优秀课例大赛”征稿通知
美术篇
课例
留守儿童
课例:双曲线的简单几何性质
六一儿童
课例.篮球体前变向换手运球
中国美术馆百年美术收藏
“六·一”——我们过年啦!
台湾当代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