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初中语文多样化教学设计
——以《女娲造人》为例
2021-12-01■徐伟
■徐 伟
“回归以人为本、尊重个性、因材施教”的教育模式是时代对教育的应然要求,“人的完整与完整的人、人的幸福与幸福的人,人的未来与未来的人”是教育的应有追求,“立德树人”是时代赋予教育的责任。语文教学如何回应时代的要求,实现育人目标,是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思考的课题。
一、适度留白,培育正确人生观
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在适当的环节适度留白,给予学生想象和自主学习的空间,激发学生的同理心和共情力,以达成育人的目的。
统编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女娲造人》一文中,女娲感慨天地间有些荒凉,应该添一点什么东西进去,让它蓬勃起来才好。在池水边的女娲看到自己的身影时突发奇想,想要造一个像自己一样的生物加入世间。在教学过程中,此处教师可以适当地留白,以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女娲孤单寂寞的时候想着造人来聊以慰藉,现实中,当我们遇到此种情境时会做些什么呢?”学生们一定会有很多答案来回答这个问题,比如看书,听音乐,做家务,玩游戏,找人倾诉……当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畅所欲言时,教师应该及时抓住育人的关键契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怎么排解生活中的孤单寂寞、怎样让生活充实而有意义”,提升学生的认知深度。
文章中女娲造出人后,人类一接触到地面,马上就活了起来,一开口就喊“妈妈”,接着一阵兴高采烈的跳跃和欢呼,表达了他们获得生命的欢乐。此处教师亦可适度留白,恰当地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让学生们畅谈对生命的看法,通过讲谈对生命的认知,引导其树立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的价值观。
教师利用不同的场景留白,引导学生对生命、生活进行思考,在潜移默化中体悟人生和世界的道理,形成“珍爱生命、懂得感恩”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巧妙设计,培养民族自豪感
在《女娲造人》这篇文章的教学中,大多数教师的设计思路基本一致,通常先从神话故事入手,介绍神话的特点;其次整体梳理全文,带着诸如“女娲为什么造人?怎么造人?造人之后人类的反应?”等问题进行阅读教学,组织学生寻找答案,熟知课文;再次探究女娲的人物形象;最后进行相关的拓展延伸。这些环节通常采用以下三种方式:一是用《风俗通》中的古文与之对比赏析,二是进行想象的小练笔,三是积累有关想象的名言名句。
我在教学活动中的拓展环节做了一个别样的活动设计,尝试以“王母娘娘的朋友圈”为活动主题,启发学生思考。这样设计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且富有时代气息,可以将想象、练笔、表达等教学目标融为一体,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易于使之产生共鸣。在教学活动中,学生觉得亲近,有话想说,有话可说。在展示思考成果的环节,我能从中捕捉到学生对世界的认知和价值判断。
有关造人的神话还有很多,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以问题为抓手,启发学生思考:“如此多的版本、故事,这背后有着怎样不同的解读?”学生带着此类问题去收集资料,论证辨析,从中体会由宗教、民族、文化的不同而产生的解读差异,进而感受世界的多样性和文化的多元性,加深对世界文化的认识。教师还可以进行升华,让学生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生发出自豪感。
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不论教育工作者怎样地研究了教育学理论,如果他缺乏教育机智,他就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实践者。”通常来讲,教师有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就会有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特殊的交往和特殊的实践,它时刻在变化、碰撞,需要教师不断地思考和实践。
三、多学科融合,培养综合素养
在《女娲造人》一课的拓展环节,我尝试以多学科融合的教学方式,将综合实践活动引入课堂。“以你最喜欢的方式来展演你对女娲的认识”,以此为活动主题,鼓励学生采用情景剧、版画、剪纸等形式进行表达。以中国传统剪纸的方式为例,学生有计划地进行大量准备工作,如走访民间艺人、学习制作剪纸、撰写演讲稿等,课堂的多学科融合拓展为“中国传统剪纸调查研究”的相关课题。学生们根据自己的选题进行分组,全班人人参与,分成采访报道、中国剪纸中的神话故事、剪纸技法、剪纸的流派等六个小组。课堂拓展成了语文学科与综合实践相融合的综合课堂,由课内拓展到课外,由学校拓展到家庭、社会,参与人员由师生拓展到了家长、民间艺人,以及更多学科教师。两周的时间,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完成了研究任务,并在全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推进会上进行了成果汇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原来腼腆的孩子变得自信,原来不善表达的孩子变得侃侃而谈……学生们的写作、表达、朗诵、创作,以及合作等素养得到充分提升,教学的时间和空间得到延伸。
教师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是天生的学习者,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学习者,每个学生都是有意识的学习者。学习是人的天性,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学习风格和思维方式,在没有限制的情况下,他们会主动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未来教育将打破教材的边界,突破学科与生活的界限,加强学生个体与自然、社会生活的联系。课堂不再只是先验的总结,还会是未经开发的原石,这需要教师通过实践来创造,并将其转化为最终的教学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