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幼儿园活动区活动的问题表征、关键瓶颈与突破策略

2021-12-01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活动区幼儿教师评估

张 宇

(吉林省教育学院,吉林长春130022)

所谓活动区活动,是教育者以幼儿感兴趣的活动材料和活动类型为依据,将活动室的空间相对划分为不同区域,让幼儿自主选择活动区域,在其中通过与材料、环境、同伴的充分互动而获得学习与发展[1]。换句话说,活动区活动是幼儿通过游戏进行的自发学习[2],而游戏是儿童认识和理解世界的基本方式。日本学者小口忠彦指出:“儿童的游戏是脱离外界束缚的自由活动,儿童只有在这种活动中才能发现自己所具备的各种能力”。[3]随着党和国家对“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政策导向的凸显,全社会对幼儿游戏重视程度的增强,越来越多的幼儿园积极为幼儿创设游戏环境,活动区活动已经如火如荼地开展。作为幼儿园课程实施的重要途径,活动区活动的质量关乎幼儿培养的质量。然而当前幼儿园活动区活动的实施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幼儿保教质量的提升。为此,我们从儿童游戏理论出发,以吉林省幼儿园活动区活动为例,对这一问题的现实表征与深层原因进行分析,并试图寻找破解问题的有效策略。

一、幼儿园活动区活动的问题表征

游戏是体现幼儿主体性的活动,从幼儿的视角来看,它以行动自在、选择自由、想法自主、学习主动为主要特征。我们采用观察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围绕上述四个维度对当前幼儿园活动区活动质量问题进行研究,调查对象是来自吉林省10个市(州)的幼儿园教师,获得有效问卷674份,观察与访谈的对象是来自长春市11所幼儿园的教师。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当前吉林省幼儿园活动区活动存在如下问题。

(一)幼儿游戏行动存在时空限制

活动区活动是幼儿在活动区不受拘束和限制的游戏行为。人有自由,才敢行动,有了自由的行动,才有新颖的创造。然而,当前幼儿园活动区活动中幼儿的游戏行动还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首先,幼儿的活动受到时间的限制。法国学者罗格凯·洛斯提出,“游戏者拥有一种自由,即当想结束时,就能够轻松地说不玩了,然后潇洒地离去。”[4]但目前的幼儿园游戏活动时间不足以支持幼儿游戏天性的释放。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23%的幼儿老师表示本班活动区活动时间在30分钟以下。课题组在观察中也常常发现,由于每次活动时间短暂,幼儿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探索钻研,正在搭建的“高楼”往往才搭到一半,游戏就结束了。幼儿玩得不尽兴,且容易产生紧迫感,不能获得心理上的放松与自由,短暂的游戏活动时间难以让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其次,幼儿的活动空间受到限制。充足的游戏空间是保证幼儿进行自由游戏的前提,空间充分,幼儿才能表现充分。调查结果显示,只有33%的老师认为本班每个游戏区域的空间足够大,50%的老师认为幼儿的游戏空间大小程度一般,认为幼儿的游戏空间很小的老师占17%。课题组在观察中也常发现很多幼儿园的活动区占地很小,如在建构区,幼儿往往没有足够大的空间表达自己的创意,不充足的游戏空间使得活动区活动丧失了游戏的自在性。

(二)幼儿活动选择缺乏主体自由

活动区活动的真谛在于幼儿可以自己选择游戏类型和游戏材料,从而满足幼儿的个别化兴趣和需要。“游戏应该被定义为是自发自由的活动,是喜悦与快乐的源泉,当游戏参与者感觉到是被强迫参与时就已经不是在玩游戏了”。[5]然而,当前幼儿园活动区活动现状是幼儿缺少游戏选择权,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处于被动状态。首先,幼儿选择游戏区域的自由度不够。在描述幼儿是否可以按自己的兴趣选择活动区域时,33%的老师选择“完全能”,61%的老师选择“有时能,有时不能”,6%的教师选择“完全不能”,说明幼儿对游戏类型的自选程度不高,很多时候幼儿不是按自己的意愿进行游戏的。其次,幼儿选择游戏材料不自由。有关研究表明,幼儿在活动中是否可以自由选择以及自选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幼儿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观察发现,很多时候幼儿即使进入了自己想选择的游戏区,也不能自行选择感兴趣的游戏材料。比如,在一所幼儿园里的美工区,笔者看到老师在桌子上摆好了一些宣纸、几支国画笔、一些国画颜料,墙上挂着一幅“竹子”的国画,幼儿进入美工区只能使用教师为他们准备好的材料。杜威认为,自由和内在驱动是游戏的两个典型特征。当幼儿在游戏中丧失了自由选择权和内在驱动力时,其内在的教育意蕴也已偏离初衷。

(三)幼儿活动想法不够自主自发

游戏之于幼儿,毫无疑问是一种自发、自在和自足的自然活动[6],然而,在现实情况中,幼儿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教师的包办代替剥夺了幼儿根据自己的需要与兴趣自主决定的“主体性”。首先,幼儿不能自己决定游戏主题。从对吉林省幼儿园的调查结果来看,有58%的老师让幼儿自己决定游戏的主题,42%的教师会在环境创设中规定好游戏的主题。受到加工和筛选的游戏内容极易偏离幼儿的兴趣与需要,影响幼儿主体性的发挥。其次,幼儿不能参与创设游戏环境。调查结果显示,23%的老师会让幼儿参与创设游戏环境,51%的老师有时会让幼儿参与创设游戏环境,26%的教师没有让幼儿参与创设活动区的游戏环境。在观察中,我们也发现虽然有的幼儿教师允许幼儿自选游戏区域,但区域里的游戏主题是教师事前设定好的,环境也是经过教师精心布置的。比如,笔者看到有的幼儿园的角色扮演区里醒目地挂着“食品一条街”的招牌,预示着幼儿只能玩这个主题的游戏;“食品一条街”里摆放的“食品”琳琅满目,都是教师加班加点制作的形象逼真的手工制品,幼儿在角色扮演游戏中只需要大声叫卖或前来购买即可。最后,幼儿不能自行决定游戏的进程。在活动区游戏中,教师常常会采用“导演式”的干预方式主导幼儿的游戏进程。如,笔者在观察中看到某幼儿园角色扮演区“超市”的游戏中,教师不仅为幼儿布置好了超市的环境,还为幼儿安排好各种角色,并用语言为幼儿设计游戏的情节,使得幼儿的自主游戏演变成教师导演的游戏,让幼儿的游戏活动既不尽兴,又没有达到发挥主体性的教育效果。

(四)幼儿学习活动无法主动深入

活动区活动是幼儿积极主动学习的活动。幼儿的主动学习具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对物体的直接行动,二是以“问题”为导引的探索。在“问题”的引导和推动下,幼儿不是被动学习,而是进行积极主动的思考,在与环境的互动中积极建构自己的经验。在这一过程中,幼儿的主体性能够获得极大的发展。幼儿的主动学习是一种深度学习的过程,然而,当前的活动区活动中,幼儿的学习经常停留在“浅表学习”状态,缺少以“问题”为引领的“深度学习”。问卷调查结果显示:30%的老师认为本班幼儿经常能在“问题”的引导下进行深入探究学习,59%的教师认为本班幼儿偶尔能进行深度学习,11%的教师认为本班幼儿很少能够深度学习。课题组观察也发现,很多幼儿在活动区里的活动只有嘻戏,没有探索,幼儿不能发现游戏中可探究的“问题”,而教师也缺少帮助幼儿发现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二、幼儿园活动区活动问题的关键瓶颈

诸多问题的背后是深层次的瓶颈性因素在发挥作用。导致当前幼儿园活动区活动问题出现的关键瓶颈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活动区活动所必需的物质基础薄弱

活动区活动的物质基础是活动空间和游戏材料,物质基础决定着活动区活动的规模与质量。当前,幼儿园游戏空间不足的情况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教师规划和设计游戏空间能力不足,人为造成活动区活动空间狭小;二是幼儿园总体面积有限,资源供给还不能满足幼儿进行游戏活动的需要。另外,幼儿的操作材料供给不充足的情况也严重影响了活动区活动的质量。问卷调查显示,32%的老师认为本班游戏材料的数量和种类丰富程度一般,不是每个幼儿都能选到符合自己需要和感兴趣的游戏材料,10%的老师觉得本班大部分材料不充足。在材料不可选的情况下,幼儿常常表现出无所事事的状态,且易引发幼儿间的矛盾冲突。笔者在观察中也发现,有的幼儿园游戏材料种类单一、数量不足,尤其是各种类型的建构材料极其缺乏,难以支持幼儿数学、科学等关键领域经验的获得。

(二)有效实施活动区活动的师资力量有限

教师是保证活动区活动质量的关键要素。活动区活动质量的提升对教师数量和教师素质都有较高的要求。

首先,教师数量难以支撑对幼儿科学有效的观察与指导。美国幼儿教育协会(NAEYC)在谈到关于“发展适宜性教育”时指出:“儿童的游戏和自我选择的活动在许多方面可以是一种有价值的经验。但是如果没有计划、变化、兴趣或成人的支持,游戏对于学习与发展的价值就会受到严重影响。”[7]幼儿经验的获得有赖于成人深入的观察与指导。然而,目前很多幼儿园的师幼比难以保证教师观察与指导幼儿游戏的质量,受访的幼儿教师普遍反映需要观察和指导的幼儿人数多,很难照顾到每个幼儿的发展需要,观察与指导难以深入。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开展区域游戏时,62%的老师要负责观察指导11名以上的幼儿,师幼比至少为1:11,而教育部2013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职工配备标准(暂行)》中明确规定,全园教职工与幼儿比为1:5~1:7[8],当前吉林省开展活动区活动的师幼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观察和指导的质量。

其次,教师有效实施活动区活动的能力不足,难以促进幼儿主动学习,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活动区环境创设能力不足。教师环境创设常常高结构化,使儿童失去了对材料的灵活使用和对场景进行各种即时想象的机会[9]。二是对“计划—工作—回顾”的活动流程重视不够。美国HIGH/SCOPE 课程严格执行“计划—工作—回顾”的活动流程,“计划”是为了促进幼儿行动的目的性和专注性,“工作”是让幼儿与环境进行充分的互动,“回顾”是让幼儿巩固对事件或经验的理解。然而,在当前的活动区活动中,“计划”环节常常缺失,“回顾”环节也未能有效促进幼儿对经验的概括与提升。三是干预与指导幼儿游戏的能力薄弱。活动区活动要求教师要在儿童的游戏场景中进行教学。游戏场景中的教学不同于课堂集中教学,教师不仅要创造有益于幼儿主动学习的游戏环境,还要追随幼儿的兴趣,敏感地捕捉合适的时机,引导幼儿自主学习,扩展儿童的经验,这给长期以来已经形成根深蒂固的按部就班教学习惯的教师带来了巨大挑战。很多教师反映活动区活动的指导要难于集体教学。问卷调查结果显示:56%的教师认为自己干预能力一般,很多时候不知道何时介入幼儿的游戏和怎样介入幼儿的游戏;12%的教师认为自己干预幼儿游戏的能力很差,完全不知道何时介入和怎样介入。通过观察也发现,很多教师对幼儿活动区活动的干预呈现“无为、高控、随意”三种状态,严重影响了幼儿有益经验的获得。

(三)活动区活动质量提升的评估制度缺乏

评估具有引导、诊断、改进和激励的功能,评估体系和评估制度的建立是活动区活动质量保障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评估体系应包含“幼儿发展评估”和“活动区活动质量评估”。有效的评估有赖于科学的评估工具的开发。在“幼儿发展评估”中,借助幼儿发展评估工具,教师可以掌握幼儿在各领域发展的关键指标和幼儿不同发展水平的具体表现,从而使教师通过观察了解幼儿的发展状况和发展需求,并制订相应的计划。幼儿发展评估工具会让教师在观察幼儿时有切实的标准和依据,减少观察的盲目性,帮助教师对专业知识进行重新组织或再加工,提高已有知识经验的可分辨性、可利用性和清晰性。“活动区活动质量评估”其实是对教师组织开展活动区活动质量的评价,借助“活动区活动质量评估量表”,教师可通过自评或他评对本班活动区活动开展情况进行诊断并加以改进,“活动区活动质量评估”还可作为教师绩效评定依据,从而起到激励、促进发展的作用。然而,当前幼儿园活动区活动的评估制度和体系极度缺乏,问卷调查显示,在被问到“你园有可利用的儿童观察量表吗?”这一问题时,11%的老师选择“有”,89%的老师选择“没有”;对“有领导或幼儿教育专业人员对你班的活动区活动开展情况定期作出评价吗?”这一题项,有62%的老师选择“偶尔有”,38%的老师选择“从没有”。由此可见,当前幼儿园活动区活动的评估制度和体系还未建立,严重影响了活动区活动质量的提升。

三、幼儿园活动区活动问题的突破策略

当前,幼儿园活动区活动如火如荼,已经成为幼儿园落实“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重要途径,如何保证活动区活动真正发挥游戏育人功能,而不是“摆花架子,做做样子”,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活动区活动质量的提升要依靠教师、幼儿园和政府部门三方面的合力,不可偏废任何一方。

(一)教师放权:赋予幼儿游戏活动的自由

教师是保证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活动区活动质量的提升有赖于幼儿教师积极主动地改进活动区活动指导策略的主观能动性。

首先,创设开放性的活动区环境。对幼儿而言,开放性的活动区环境应该是宽阔自由的,要允许幼儿自己设计游戏所需的环境,选择或生成自己所需要的游戏材料。在这一过程中,幼儿能够充分发挥自主性、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教师要巧妙设计室内外布局,最大限度地扩大每个游戏区的活动空间,在空间有限的条件下,也可采用让幼儿轮流进行活动区活动或轮换设置区域的办法。环境创设要留白,教师要给予幼儿自己决定游戏主题、布置游戏环境、选择游戏材料的机会。材料的投放要有目标意识,教师要对材料所蕴涵的教育价值进行充分的分析,多投放开放性材料,给予幼儿选择和组合材料的机会。此外,教师要大胆利旧利废,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以保证活动区活动材料数量充足,种类丰富。

其次,严格落实活动区活动流程。“计划—工作—回顾”这一活动流程是保证幼儿主动学习能够实现的关键[10]。教师应保证幼儿的计划时间不少于10 分钟,鼓励幼儿用画画或语言表述等方式与教师和小朋友分享自己的计划。同时教师要帮助幼儿完善计划。活动时间应不少于45 分钟,要给予幼儿充分的探索时间。教师在此过程中认真观察,适时适机介入指导。教师要在观察的基础上,针对幼儿在活动过程中获得的关键经验,引导幼儿用画或说的方式进行回顾,教师可采用幼儿在游戏中用到的材料或观看幼儿在活动中的影像激发幼儿回顾的兴趣,并采用指向关键经验的开放性问题引导幼儿对更多细节进行描述。

最后,努力提升游戏的干预与指导能力。教师要给予幼儿在行动、选择和观点上的真正自主权,允许幼儿自主选择活动区域,确定游戏主题,自主决定游戏的过程与发展。教师要追随幼儿的兴趣择机介入与指导。提升游戏介入与指导能力要做好三个方面:一是要对不同类型游戏所蕴涵的关键经验以及与之相对应的幼儿游戏行为进行深入分析,从而明确教学的方向;二是要深入学习《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应用《指南》观察幼儿的游戏行为,了解幼儿的发展水平和现实发展需要,从而明确教学的目标;三是要掌握游戏中教学的方法,通过提出能够引发幼儿深入探索的问题,引发幼儿的深度学习,帮助幼儿在积极主动学习中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

(二)幼儿园集权:保障活动区活动质量的提升

幼儿园对活动区活动质量的有效管理是活动区活动质量提升的重要保障。人是产品质量的决定性因素,质量管理的核心是对人的管理。幼儿园作为教师工作和生活的组织,要努力提高教师开展活动区活动的主观能动性和实施活动区活动的专业水平,真正落实活动区活动的游戏精神。

首先,建构有专业引领的活动区活动实践共同体。所谓实践共同体,即共同体内的所有成员因为同一主题而共同实践,共同致力于一系列问题的解决,通过积极对话、思维碰撞,分享对问题的理解,最终所有成员在这一共同追求的领域内因持续不断的相互作用而发展自己的知识和专长[11]。建构活动区活动实践共同体是提升活动区活动质量的重要举措。幼儿园应积极寻求外部专业研究者的支持,积极建设有专业引领的实践共同体,充分发挥研究者的持续支持作用,借助专业研究者的策划、设计和反馈,提升实践共同体对活动区活动实践的质量;鼓励教师在日常实践中主动探究,发现问题,让教师在互动交流中积极思考,大胆质疑,提升教师对活动区活动的研究热情和研究能力。活动区活动实践共同体研究内容的设计要有逻辑顺序,幼儿园要定期开展系统性、持续化、跟进式的实践共同体教研活动,确保实践共同体的研究内容符合教师知识建构的循序渐进规律。

其次,建立基于活动区活动质量评价的激励机制。要保证教师的工作效率和活动区的活动质量,必须要建立激励机制。评价是激励的依据,管理者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激励的标准和方向。员工往往根据具体的评价指标来确定自己的努力方向,会花费更多的时间来应对这些考核指标。在以往的幼儿园教师激励性评价中,管理者多关注教师的弹、唱、跳、画等技能基本功的提高或集体教学能力,而对活动区活动质量的环境创设能力、观察幼儿能力以及师幼互动水平等方面关注不足。幼儿园中,基本功大赛和集体教学大赛比比皆是,这种评价和激励的价值导向导致幼儿教师对最能体现幼儿教师专业水平的幼儿游戏的观察与指导关注不够、研究不足。在活动区活动中,教师往往对幼儿实施高控制和高约束的人际互动,导致幼儿在师幼互动中主体性地位的缺失。幼儿园激励机制的价值导向会影响幼儿教师的聚焦点,因此关注活动区活动质量的评价与激励会刺激幼儿教师对活动区活动重要性的认识,并促进其教学行为的改进。鉴于教师评价和激励机制的导向性作用,幼儿园必须建立基于活动区活动质量评价的激励机制,才能促进活动区活动质量的提高。

(三)政府调控:加强对幼儿园活动的支持与监督

提供和管理公共产品是政府的一项基本职责。学前教育具有公益性公共产品的性质,管理学前教育是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

首先,确保活动区活动质量提升的资金投入。物资资源和教师资源是确保“活动区活动”质量的前提,充足的资金又是活动区条件改善、师资队伍素质提高的必要条件。保障学前教育的财政投入是政府行使职能的重要体现。为此,各级政府一方面应进一步加大投入,设立提高幼儿教师薪酬的专项基金,切实提高幼儿教师的工资待遇,确保幼儿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和努力工作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要设立改善活动区活动的园舍条件和玩教具配备的专项基金,落实好发展学前教育“国十条”提出的“加强对幼儿园玩教具、幼儿图书的配备与指导,为儿童创设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的“幼儿园园舍条件、玩教具和幼儿园图书配备应达到规定要求”。

其次,开展高质量的活动区活动专题培训。活动区活动是幼儿自发自主的游戏活动,成人的有效支持与引导是幼儿在游戏中获得有益经验的关键因素。然而,问卷调查结果和观察均显示当前教师对活动区活动的干预能力普遍不高,对幼儿的感受体验激活尚未达到预期。自2011 年,众多针对幼儿教师的“国培”和“省培”项目在幼儿教师观念的更新、教育行为的转变、专业能力的提升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笔者在访谈和观察中发现,很多教师存在理念与行为脱节的现象。教师往往对幼儿的观察目标不明确,抓不住游戏的核心价值,看不懂幼儿的游戏行为中蕴含的关键经验,导致游戏干预的盲目和无效,影响了幼儿游戏水平的提升。在以往的培训中,很多培训宏观理念多,具体方法少,内容碎片化,内容之间没有逻辑。幼儿教师在游戏指导方面的能力欠缺说明教师急需内容系统化的、“疱丁解牛”式的培训,而不仅仅是宏观理念、点到为止的培训。为提升幼儿游戏指导质量,政府有关部门应该组织相关专家对幼儿教师培训课程的设计与实施进行质量评估,并加以改进。

最后,建立活动区活动质量提升评估制度。这方面的关键在于两点。一是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估标准与指标体系。评价任何事物都要有一个衡量的尺度。活动区活动评价指标体系是衡量活动区活动实施状况及其效果的尺度。评估体系的建立是专业性较强的工作,科学合理的儿童发展评估标准和活动区活动质量评估标准亟需有关专业人员进行制定。在此基础上,各省可根据本地区实际发展情况制定本省活动区活动的质量评估标准,发挥引导、诊断、改进和激励的功能,促进活动区活动质量的提升。二是建立活动区活动评估的长效机制。活动区活动质量提升是一项长期性工程,而评估长效机制的建立是保证活动区活动质量提升的基础性工作。评估长效机制的建立需要具备一定的前提条件,包括:建立一支较为稳定的、专业化的评估专家队伍;开展评估培训,指导老师和幼儿园要经常开展自我评估,帮助教师发现活动区活动组织中存在的各种缺陷与问题,帮助教师弄清、查明影响教育效果的各种因素,从而为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依据;开展定期评估,把评估结果作为对幼儿园进行专项奖励的重要依据。

猜你喜欢

活动区幼儿教师评估
两款输液泵的输血安全性评估
不同评估方法在T2DM心血管病风险评估中的应用
儿童活动区环境色彩设计策略研究
核电工程建设管理同行评估实践与思考
第四代评估理论对我国学科评估的启示
各年龄段科学活动区活动内容案例
本土风俗文化资源在幼儿活动区游戏中的应用
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三个维度
寓学于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