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教育中家庭走访之我见

2021-12-01史晓奇何锡明江苏宜兴市新芳小学

教书育人 2021年19期
关键词:小燕笔者交流

史晓奇 何锡明 (江苏宜兴市新芳小学)

曾经,学校推行“家访日”制度。每周三下午的教研活动结束后,教师就会根据自己的事先安排,纷纷踏上家访的路途。那时候,家长和学校、教师之间的沟通,主要通过家庭走访来实现。每次走访,难忘的就是家长和孩子兴奋和激动的神情。

随着时代的发展,手机、电脑等现代化的通信设备进入了百姓家,家校联系越来越便捷。一通电话、一条校信通、一封E-mail、一个QQ 乃至一条微信,便可省去为师者的许多劳累与奔波。但是,现代教育中,家庭走访仍然是家校沟通的重要方式。

一、教师家庭走访的必要性

(一)电话、信息家访存在问题

单纯用电话与学生家长交谈学生学习情况的方式,因为多种因素,双方交谈太仓促,不利于对问题的深入探讨。大多数情况下,教师打电话到家里也是因为学生出现了什么“问题”。有时,教师热情似火,家长却在电话的另一头忙这忙那,教师提出的意见或建议,他们往往一个转身就抛之脑后。这样的电话家访效果几乎等于零。E-mail、QQ 和微信交流,也只能给人一种冷冰冰的感觉,缺乏热情,无法与家长进行真诚的沟通,很难达到理想的家访效果。传统家庭走访更全面、更彻底地和家长面对面了解学生,传达情感。

(二)家长校访存在弊端

有时,家长进行校访时赶上教师要上课,无法跟家长做深入沟通。有的家长觉得自己的孩子功课不好,不好意思见老师。而更多的家长关注的仅仅是孩子的学习成绩,这是他们进行校访的唯一目的。大多数情况下,当教师和家长在学校进行交流时,而孩子在教室里上课,心里却惴惴不安:老师和家长会说些什么?会不会跟家长“告状”?回家后是否会受惩罚?这样不但影响了学生上课听讲的质量,更加重了学生的心理负担。

(三)家长渴望教师家庭走访

家庭走访,教师亲自到学生家中,和家长、学生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交流,这种方式亲切而又平等、随和而又温馨。现在的家长,大多工作繁忙,生活压力较大,他们无法常跟老师联系,不能随时随地与老师沟通。老师走进他们的家庭,他们会从内心深处感激老师的体贴,并感受到老师对孩子的重视,所以会显得特别配合。家庭走访,不但让老师对学生有更深入的了解,家长也能通过这种渠道全面了解孩子的情况,在孩子以后的成长中,双方会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引导。

二、教师家庭走访应采取的策略

(一)拉近距离,避免产生隔阂

教师走进学生生活的环境中,家长感觉双方地位平等,容易对教师产生亲切感、信任感,这样老师才能深入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通过充分沟通,教师也更容易发现问题,及时进行针对性地指导和纠正。同时,教师、家长、学生三者共处一室面对面地谈心交流,更有人情化,空间距离拉近了,彼此的心理距离也更近了,教师、学生、家长三者之间的误会和隔阂也就消除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和心理压力得到缓解,有利于交换观点、达成共识。

学生张杰父母离异,学习习惯很差,作业总是不能完成,多次教育总不见效;和他父亲联系,总是满口答应监督,但从未见孩子完成作业。电话打多了,来一句:“这孩子,我管不了了。”相约家访,总说下班要很晚。一天,听孩子说他父亲最近因为受伤一直在家休息,于是就在放学后送孩子回家。笔者向孩子家长表示了慰问,然后和他拉起了家常。他渐渐地向我透露了内心:因为离异而无心照管孩子的学习;拒绝和老师见面,除了因为工作的原因,还因为不好意思。笔者在表示理解的同时,提出了一些批评和建议,家长和孩子都诚恳接受。那次家访后,家长过一两周就来一个电话了解孩子的情况,孩子的学习态度有了明显好转。假如没有这次走访,笔者和张杰家长之间就会因误会而产生隔阂,也就有可能会影响张杰的一生。

学生小燕有一阶段常在日记里写到母亲对自己的严格,感觉妈妈对自己有偏见与不公。笔者加以分析,发现是母女间缺少交流引起了误会,产生了隔阂。于是笔者引导她自我分析,教她站在她妈妈的角度来思考,使她充分感受母亲对她的关心与爱护;又抽空到小燕家中,在和她妈妈交流了一会后,笔者拿出小燕的日记本,把相关的几篇日记指给她妈妈翻阅。她妈妈看着看着,眼泪忍不住流下来了。笔者趁势提醒小燕妈妈,平时要多和孩子沟通,在指出孩子不足时,更多的是去欣赏孩子的优点;同时,鼓励小燕要及时把自己的想法感受告诉父母。母女之间的误会和隔阂就此烟消云散。

作为老师,有时还要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小芸有一阶段上课心事重重,时时走神。从日记中发现,她父母近几天常争吵。她妈妈常说“离婚”“不如早点儿去死”之类的话,她听了非常难受。找到她父母,告诉孩子在校的情景及日记的内容,一方面建议他们为孩子着想,以和为贵,不给孩子增添烦恼,实在有矛盾,也应避开孩子;另一方面,要求他们多和孩子谈心,以实际言行解开其心结。她父母当场作了允诺。到了第二周,小芸情绪渐渐好转,开始有说有笑了。

(二)保证时间,有利充分沟通

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要真正实现这一点,教师首先要亲身感受学生的成长环境,了解家庭的文化氛围,对学生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而家庭走访正是实现这一点的最佳途径。家庭走访前,可以从学生那了解家长的作息时间,而后进行家庭走访,这样,使得双方沟通的时间有较为充分的保证。

学生登君,父母在离家五六十里的一个镇上打工,由于工作忙,有时一个甚至几个星期才回家一趟。有阶段,登君思想出现了波动,跟几个习惯不好的同学走得较近,作业经常不按时完成,晚上常到网吧打游戏,双休日经常结伴到街上长时间闲逛……跟他谈话,几无效果,跟他父亲联系,常常说不上几句话就被迫挂断。一天得知他要回来,笔者就先做好了准备,到他家进行走访。在几十分钟的交流中,笔者除了跟家长汇报孩子在学校各方面表现,了解到家长平时的教育方式,对家长提出了一些建议外,还从墙上的一些奖状得知孩子以前的表现不错,从家长的话语中了解到孩子能体谅父母,能照顾好自己和妹妹的生活起居,有较强的生活自理能力。这次家访,让笔者对登君有了全新的认识。

教师在家庭走访前应该做好准备,以便在充裕的时间里,可以跟家长进行充分的沟通,切忌一味地批评学生的不良行为,或只提优点。真诚而充分地沟通,效果绝非是打电话、发信息,或者校访等形式所能达到的。

(三)学生在旁,教育效果增强

对很多家庭来说,不论是家长还是孩子,对“家庭走访”总会抱有一点敬畏心态,甚至不欢迎教师家庭走访,因为在他们的心中,有一种错误认识:老师进行家庭走访,往往讲坏的多,讲好的少,以至于很多学生家长片面地认为只有表现差了或成绩倒退了才会“招致”老师来家里。教师要想提高家庭走访的效果,只有改变学生、家长的这种心态,也就一定要改进家庭走访的沟通方式,丰富谈话的内容。

学生登君在得知笔者准备去家访的消息后,登君同学便表现得比较紧张、烦躁。去了之后,发现孩子不在家,笔者没有急于跟家长交流,而是先让家长把孩子找来,避免了“打小报告”的嫌疑。等孩子来后,笔者才结合一些事例跟家长汇报:孩子在学校为人忠厚老实,勤快懂事,尊敬老师,关爱弱小,遵守课堂纪律……在肯定优点的同时,委婉地指出孩子存在的一些问题,让他明白应该注意的方面和努力的方向。家访过后,登君的表现大为好转,不仅和那几个同学疏远了,学习上也比以前自觉了许多,尤其是他的精神面貌有了明显的转变。原先眼中的那份对老师的抵触情绪,已经消失殆尽。

这样的沟通交流,让学生在家长面前长了脸,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活跃了谈话的气氛,营造了融洽和谐的交流场面。学生会因为老师中肯而积极的评价而产生自我激励作用,不用担心家长在老师走后对自己进行清算,内心受到触动,从而使得走访的效果得到了增强。

总之,家庭走访在沟通手段高度发达的今天,仍然有必要存在。如果教师能够把握好时机,既利用好现代化的家校联系方式,又能及时进行家庭走访,就能大大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

猜你喜欢

小燕笔者交流
最特别的树
如此交流,太暖!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一只小风筝(上)
老师,别走……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镜子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双眼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