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生态涵养区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体制机制研究
——以密云区为例
2021-12-01任斌姚秋焕北京联合大学北京林业大学
任斌 姚秋焕(.北京联合大学;.北京林业大学)
农民收入是“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不仅关系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生活改善和农村社会稳定,而且关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生态涵养区是北京市根据区县的功能特点划分的4 个功能区之一,是首都环境的生态屏障,同时也是贫困人口集中区和首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和源头。促进生态涵养区农民增收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建立一套完善的机制保证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
■ 密云区农民增收的现状及成就
(一)自然条件情况
密云区地处北京北部山区,素有首都后花园之称,是北京重要饮用水源地和生态涵养发展区,“保水”是密云的第一责任。按照相关要求,近年来,密云水库一级保护区内规模养殖业已全部关闭并退出,库区155米高程以下停止了一切生产经营行为,实施封闭管理。与此同时,随着城市功能疏解、禁限产业目录扩容,密云区农民增收工作仍面临较大困难。
(二)产业结构情况
密云区通过产业结构经过调整,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少,第二、三产业对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较大,2018年密云区第一产业产值为13.3亿元,第二、第三产业产值为268.7亿,其中第三产业169.5亿。
(三)密云区为提高农民收入所采取的举措
1.帮扶
2016年以来,密云区采用扶持产业帮扶一批、促进就业帮扶一批、山区搬迁帮扶一批、生态建设帮扶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社会力量帮扶一批六种帮扶方式,帮助低收入户“脱低”奔小康。
2.以“十百千万”工程为牵引
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密云高端农业品牌。通过改造老旧设施、引进优良品种、推广基质化栽培、无土栽培等先进技术,打造“高精尖”农业产品。同时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商、直销、宅配、私人定制以及主流批发市场、农超对接等销售业务,进一步顺畅优质农产品销售渠道。持续开展职业农民培训,坚持“一村一班、一班一方案”,引进推广“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一用就灵”的实用技术,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主打密云生态优势牌,突出密云农产品绿色、健康、安全的特点,塑造优质农业品牌。
3.积极发展林下经济,有效拓宽农民增收途径
积极推行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建立“公司+协会+家户”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实现“上门服务”打通落实扶贫的最后一公里,以合理价格收购本地特色农产品,帮助农民实现增收。
4.朝阳密云“手拉手”助推农村劳动力就业增收
朝阳区与密云区结成帮扶对子,通过加强产业合作、开展定向职业技能培训、联合举办专场招聘会等,帮助低收入劳动力提升就业能力,实现稳定就业。
(四)农民收入情况
从生态涵养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构成来看,主要分为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
根据密云区农村经济收益分配全面统计结果显示:2018年密云区农户所得总额实现66.66亿元,同比增加4.73亿元,增长7.6%。其中:家庭经营净收入实现36.30亿元,同比减少6.9%;报酬性收入实现18.41亿元,同比增长30.5%;财产性收入3.06亿元,同比增长20.3%;转移性净收入8.89亿元,同比增长41.4%。随着国家对农村各项扶持政策的不断深入,农民收入结构也在逐年发生变化,报酬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净收入所占比重逐年提高。密云区家庭经营净收入、报酬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净收入占农户所得总额的比重由去年同期的63.0:22.8:4.1:10.1变为今年的54.5:27.6:4.6:13.3,家庭经营净收入所占比重同比下降8.5个百分点。但密云水库一二级保护区低收入农户收入水平低于密云区低收入农户平均水平。
■ 制约农民增收的主要原因
(一)第一产业产值少,而在第一产业就业的人口比重较高
根据北京市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的统计,密云区从事农业生产经营人员合计94406人,而同期密云区的常驻人口劳动力数量为182953人,有一多半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而这94406人中,只有883人从事农林牧渔服务业,93523人从事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从事种植业的人员最多,为88051人。随着当地产业转型,第一产业产值的比重会进一步降低,但农村从业人员在第一产业分布的比重较高。这意味着生态涵养区农民将大量劳动力投入第一产业当中,但是获得的经济效益却比较低。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慢,外出就业人口比重不高
外出就业的地域,主要分布在本区内,或是本市内,市外极少。密云区外出从业劳动力数量为55015人,即有七成的劳动力没有跨区。
(三)农村劳动力素质较低,中学文化程度的占绝大多数
根据北京市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的统计,密云区从事农业生产经营人员合计94406人,大专及以上的只有2601人,2114人从未上过学,小学和初中学历的75457人,高中或中专学历的只有14234人。
(四)生态优势
特别是随着更严格的保水措施的落实,畜禽养殖和水产养殖大规模退出,农民增收渠道亟需拓宽;农民增收特别是库北地区农民增收压力较大,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的办法不多。
■ 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的对策和建议
(一)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建立农民外出就业机制
生态涵养区由于各种条件的影响和限制,综合经济实力要弱于近郊山区,更比不上平原和市区。从整体情况来看,外出就业的工资性收入要高于本地就业,因此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建立农民就业机制,实现农民在乡外县内和县外市内就业。充分发挥直对接、结对帮扶、村企共建等机制作用,促进城市公共服务岗位和社会公益性组织安置农村劳动力就业。
(二)开发新型农业,推动精品农业高质量特色化发展
坚持“绿色、优质、高端、高效”的发展方向,按照多品种、个性化、规模适度的发展路径,持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十百千万”工程,推进“一镇一业”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镇、“一村一品”专业村建设,发展精品蔬菜、特色林果、林下经济,打造高质量特色农业产品和“密云农业”品牌。
(三)发展第三产业,扩大农民增收空间
密云有从事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单位共计5241户,为全北京市第一,但高峰从业人数、长期从业人数、接待床位数、接待餐位数、经营纯收入在北京市均不靠前,说明增长增收的空间还很大。大力发展特色民俗旅游业。以“生态、绿色、健康、休闲”为主题,打造远郊山区特色民俗旅游。以特色景点为依托,开发旅游产业,带动餐饮、住宿及旅游娱乐的收入增长。
(四)发挥新型网络媒体平台作用,继续深化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社,保证农民收益
提高农民市场竞争力,解决产与销对接的问题,保证农产品价值迅速实现。提高农民的生产组织化程度,打造优质品牌,扩大山区农副产品知名度,提高农户开拓中高档消费市场的能力。同时提高农民产业组织化程度,扶持区域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发展,建立龙头企业和农户的利益联结关系,增强龙头企业带动农户的能力,形成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发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