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公司治理结构透视财务管理目标
2021-12-01马英甘肃物资集团总公司
马英(甘肃物资(集团)总公司)
公司治理结构对公司的财务管理目标起着决定性作用。在财务管理目标中,公司治理结构属于基础部分,深受公司治理结构的影响。在中国市场经济体制下,公司治理结构有“股东至上”和“共同治理”两种模式。企业所有者要想做到公司财务工作的良性循环,需要正确认识企业内部治理的内在逻辑和企业所要达到的总体目标,在此基础上,确定企业财务管理目标。
■ 公司治理结构与财务管理目标概述
(一)公司治理结构
获得最大化经济效益是公司治理结构构件的根本目标,就一家企业而言,只有强化企业内部治理才能够合理调配企业的各项资源,在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与热情的同时实现企业创建的发展目标。虽然部分企业已经实现经营权与所有权的分离,但是为了确保双方都能以企业自身发展为最终目标,就需要建立起一套以企业根本利益为核心的监督制约机制,而这项机制的核心组成部分就是公司治理结构,这也是一家企业提升自身稳定性和执行效率,获取更多利益的必经之路。
(二)财务管理目标
生存、发展和获利是构成一家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三个主要影响因素,这其中生存是基础、发展是过程、获利是最终目的。一家企业为了生存,在财务上就必须合理规避不能偿还到期债务和长期亏损这两种状态,以财务管理为手段来降低此类风险,实现企业稳定、长期的发展;而发展即是企业的成长过程,也是企业经营的长期目标,无论资源、技术、设备、生产工艺等任何一项资金投入都需要一个良好的财务管理结构和制度相匹配;企业的最终目标就是要获利,在此过程中,企业财务管理需要对企业内部资源进行系统、有效的整合,以获取企业营利的关键性因素。
■ 公司治理结构与财务管理目标之间的关系分析
公司治理结构作为载体,能促进公司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财务管理也是整个公司管理的重中之重,两者关系息息相关。在当今社会公司企业多如牛毛的时代,如何提高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在经济大发展的浪潮中不被淘汰,需要我们不断巩固改善公司的治理结构,这样才能很大程度上提高企业盈利能力。
“股东至上”和“共同治理”是当前我国企业治理结构所存在的两种基本模式。这两种模式下企业所侧重的利益相关者有所区别,前者仅注重企业投入原始资本的一部分股东,而后者更侧重与企业利益相关的所有职工。这两种不同的治理结构模式,体现了不同企业在市场经济下所做出的选择。企业的所有者及上层管理者都是以促进企业长久健康、可持续发展为目的,所以需要对公司治理总体目标和逻辑顺序有一个清晰、合理的认识,进而确定科学的财务管理目标,对企业的健康发展意义非常重大。
两种不同公司治理模式对公司财务管理目标的影响分析
结合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企业的发展以及笔者的从业经历,笔者认为,这两种不同的公司治理结构下,对于公司财务管理目标制定的影响也是不同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共同治理模式
共同治理即为保障利益相关者的均衡利益,认为公司利益相关群体主要包含:所有股东、员工、债权人、竞争者、客户、社会舆论影响者等在内的利益相关者。这也就是说,该模式强调股东不是企业的唯一所有者,不能仅考虑股东的利益最大化,而应当全面落实相关利益者的全部利益最大化,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企业整体利益的最大化,从而促进企业的长久可持续发展。共同治理模式下的财务管理目标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把实现企业资本所有拥有者的财富最大化放在第一位,不断提高企业的负债承受力和偿债能力,积极承担企业的社会责任,尽可能地提高企业所有员工的工资收入水平,缩小企业内部的收入水平差距,提高企业净利润。将企业所有员工的利益和企业的整体利益相挂钩,激发企业,进而拥有真正的活力。
另方面企业应该把财务责任不断趋于社会化,站在所有相关利益者的角度,而不能仅仅站在管理者的角度,要进行综合考虑,资本投入者以及企业需要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以及财务要求。如果公司采用了共同治理的公司治理结构模式,那么企业的社会责任必然会出现在该公司的财务管理目标中,例如依法依规缴纳税款、提供就业岗位、支持我国福利事业、参加公益性产业建设等。
(二)股东至上模式
“股东至上”理论与“共同治理”理论不同的是,它主张将公司股东的利益放在首位。该理论主张,公司的所有者是各位股东,他们承担了企业其他人所没有承担的剩余风险,所以,企业的剩余权利和收益权都应由股东享有。这种模式下,在遵守相关法律法规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时,可以为企业股东创造更多财富。在这种模式下,公司会把所有的经营风险因素考虑进来,从而股票价格也会因为受到影响而有所波动。因此,企业极有可能只看到一时的收益,从而忽视了长期目标的实现,这也违背了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原则。因此,对于这种管理组织结构,企业所有者应当慎重考虑。
■ 处理公司治理结构与财务管理目标的措施
(一)促进公司管理的科学化
在股东至上模式下,发现企业的价值增值来源于股东最初的初始投入资本,但更重要的是忽略了在企业后续发展中其他主体的实际作用。因为在企业中,占绝大部分的仍然是除管理层以外的企业员工,他们在企业中参与的企业劳动以及所付出的实际努力是不容忽视的,但在股东至上模式下,他们的个人利益并没有得到足够重视。众所周知,人力资源属于企业价值增值的重要资源,其他员工也承担着与股东一样的企业经营效益,同样也存在着相关风险,这样以来,“股东至上”模式下仅考虑股东利益的最大化未免失之偏颇。所以,应当实现企业管理结构创新,促进公司管理的科学化。
(二)实现企业治理结构的创新
现代企业应该结合我国市场经济的大环境,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结合企业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一套科学、合理、健康可持续以及适合本公司发展的治理结构。一家企业的经营自主权也不应该仅仅掌握在企业经营者手里,国家应该扮演好市场监督者的身份,对企业生产经营进行有效的监督控制,积极运用宏观调控的手段,将“看得见的手”的作用发挥到极致。企业管理者应按照“共同治理”的理念不断促进公司治理结构的创新,不仅要注重企业股东的利益,更要注重企业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真正做到缩小企业内部的收入差距。
(三)强化财务的风险预测,实现企业经营效益的最大化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的市场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在众多行业中要想获取长期稳定的发展,在现代化公司治理结构的优化和改革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财务管理的职能,强化新时期企业财务风险的预测能力。财务风险预测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方面,对于保障企业经营效益具有重要意义。首先,企业在财务管理过程中,还需要建立畅通的外部信息收集渠道,最大限度地掌握外部市场风险要素的变化。其次,企业也要定期对自身的治理结构和财务管理进行自查,切实保证企业治理结构和财务管理工作的科学性。
■ 总结
综上所述,企业想要做到健康可持续发展,选择“共同治理”模式是非常重要的。“共同治理”模式将企业整体利益和所有相关者的利益相结合,会促进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整体提高,从而促进企业内部所有相关者个人利益的增加。因此,在“共同治理”模式下,企业实现了财务管理的良性循环,继而促进企业经营的持续发展,使得企业经营达到了一个较为理想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