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生物经济发展视野下的生物安全意识需求
2021-12-01祝锦烽王旭山东石油化工学院
祝锦烽 王旭(山东石油化工学院)
■ 生物安全与生态经济息息相关
生物安全是指与生物有关的人类生产或自然生物因素对人类社会、经济、人民健康以及生态环境所产生的现实隐患或潜在风险,其中生物安全防范的内涵之一就是对这些隐性危害或现实风险进行预防和控制的战略性和综合性措施。狭义的生物安全是指人类现代化工生产和生物技术的开发和利用对人类生活所产生的危害进行防御和控制,即该定义就是监测并防范自然界中的生物活动、生态环境质量对人体健康可能造成的重大风险。广义的生物安全就更加接近人们的日常生活,其概念包括病毒快速扩散引起的重大突发动植物传染病、细菌抗药性、生物遗传资源流失、生物恐怖袭击、外来物种入侵、实验室生物安全、生化武器威胁等。
而生态经济指的是社会经济发展同自然生态环境相适应,人类的生存生产条件与生态发展和谐共生,从而创造出最高效的经济价值。因此,重视生物安全在生态经济发展中的价值不容小觑。生物入侵是人类经历过比较严重的生物安全挑战,在多年以前由于人们对生物入侵了解程度甚低,使这种威胁有机可乘,对全球农业生态经济发展和生态平衡产生了摧毁性的破坏。最近几年,生物入侵肆意侵害了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严重威胁了人类生态经济发展和自身生命。正是在历史的舞台上付出了数以万计的代价才逐渐换取了我们对生物安全意识的觉醒。
■ 我国在生物安全教育中长期存在的短板
首先,公众生物安全意识薄弱。长期以来,国家相关部门对生物安全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解读不够,新闻媒体对我国生物安全面临的威胁形势宣传欠缺,公众参与生物安全培训和管理的渠道不畅,这些都是公众对于“生物安全”这个概念感到陌生的原因。
其次,我国对于实施生物安全所建立的法律法规体系还不完善,并且普通大众对于现有的《生物安全法》仍是陌生的。近年来,我国有关专家建立了符合我国实际国情的生物安全行政管理体系和法律法规体系。《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的通过,成为我国在生物安全法制化中的里程碑。除此之外,国务院从人类和其他生物角度出发,出台了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管理办法》等多部相关的行政法规,保障了中国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尽管建立了众多防范体系,现实中仍存在着许多不理想之处,主要表现在:一、由于生物的演化和病毒的变异,风险评估无法划出科学有效的界限、监测隐性风险的难度较大、各地区对风险预测尚不健全。二、新法的颁布需要有一段缓和期,向大众解说新法和普及其中的内涵仍需要一定的时间;三、生物安全预警与保障能力不足,主要是缺乏有关生物安全科学的研究人才和向大众普及生物安全知识的专业人才;政府及相关部门在对生物安全科研基础设施上投入不足,导致生物安全检测能力弱和生物安全监测体系不健全,实验条件和仪器设备未能及时更新升级等。四、当出现突发性重大生物安全事件时,普通群众缺乏对危险的自救措施和应对能力。这些问题都是环环相扣的,只要任何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都会对我国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造成巨大危害。
■ 各方力量对大学生群体生物安全意识的探索
生物安全意识在社会公众的心目中尚未建立完善,尤其是大学生群体生活经验不丰富,当面临一系列生物安全问题时,受到的伤害往往会更深重。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点就是对大学生群体进行生物安全教育,增加大学生群体的知识储备,提高防范意识。值得注意的是大学生群体极其容易接受新知识,动手能力超强,创造力不可估量。并且大学生群体拥有较大的社会影响力和号召力,向大学生群体提供生物安全教育,不仅会提高大学生群体自身安全防范意识,而且可以通过大学生群体带动其他社会群体,最终使整个社会产生共鸣。所以,要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大学生群体的生物安全意识,社会和学校就必须责有攸归。
(一)生物安全教育常态化
针对上述所提及的生物安全意识淡薄的问题,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对大学生进行长期性的生物安全教育。其中常态化教育更加偏向时间性,这就要求学校从学生进入学校学习之初,就对学生进行启蒙式的生物安全教育,让学生对生物安全有萌芽性的认识。随着年级的升高,学校可以给学生进行理论知识框架的构建。当学生脱离学校时,社会应该接过学校的担子继续对大学生进行生物安全宣传教育。这是一种时间跨度较大,角色参与较多的过程。
这种常态化的教育应该给学生带来什么样的知识,这取决于学校和社会扮演的不同角色和功能。如学校是教书育人的摇篮,传播理论知识是学校的重要责任,高校学生学习生物知识不应受专业限制,应一视同仁为文科专业的学生开设生物、化学等选修课。当学生一旦脱离学校进入社会,社会就承担起生物安全教育的责任。政府可以利用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对大学生群体进行宣传教育,比如开展社会公益性知识讲座、下乡下基层普法宣传、开设社区知识小屋等。只有全社会都行动起来,才能真正让大学生做到终身教育、终生学习。
(二)生物安全教育空间化
所谓生物安全教育空间化,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在各社会空间区域(包括学校、医院、商场、工厂及社区等)对大学生进行生物安全防御意识的建立;二是指突破专业领域的限制,打破生物安全就应该由该专业的人才去实践的限制。还应该注意维护生物安全并非仅局限于法律制约,背离道德的界限。
首先,我国在《国家安全法》第七十六条指出:“要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国家安全宣传教育活动,将国家安全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公务员教育培训体系,以增强全民国家安全意识。”如果要将生物安全纳入国家安全体系,就要营造出全方位的立体防御网,首先要做到“人人皆教、处处能教”,达到“人人皆学、处处能学”。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学习已经不受空间上的约束,根据CNNIC第47次调查报告显示,我国网民规模已经超过9.89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70.4%,人均每周上网时长26小时以上,其中大学生在网络上的时长占比较高。因此,利用互联网技术对大学生进行网络教育是一个绝佳的选择,比如在降低网络学习的枯燥性前提下,在互联网平台中投入生物安全二次元宣传视频和有奖知识问答让大学生群体能够随时学。
其次,随着我国《生物安全法》的问世,生物安全不能仅仅只是法律上的一纸文书,更多的是让社会大众都将生物安全当成个人义务。大学生群体是整个国家未来的栋梁,出于生物安全立场,大学生应积极主动参与社会志愿活动。如,垃圾分类、植树造林、长江黄河治理等。学校和社会也应多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并为其提供机会。
(三)进行生物安全应急预案演练
进行生物安全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演练是对理论知识学习的应用以及检验。该做法模仿了地震、火灾、泥石流、洪水、校园暴力等应急演练机制,从而创造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生态危害、人工有害化学物质泄漏的有效应急方法。
若在学校举行应急预案演练,该做法能让学生亲自检验课本上的理论知识是否实用、可用、可靠。学生在实践中无形地明确了自己的职责和应急行动程序,锻炼了反应队伍的协同反应水平和实战能力。总之,该做法最终目的还是将理论化为现实,提高学生应对事故、防御事故以及解决事故的能力,提高对事故的警惕性。
■ 总结
当今中国的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蒸蒸日上,对于我国人民进行生物安全教育是保障生态经济持续高效发展的当务之急。因此,在进行生物安全教育时,要不断挖掘大学生的学习资质和影响潜力,引领学生从更高、更广的维度思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自身协调发展的辩证关系。在生物安全的学习过程中,要追求高超学习目标、追求知识为实践服务、追求热爱自然情怀、追求投身社会、追求携手合作应对。综上所述,生物安全教育是正在进行时,大学生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