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00后”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模型研究

2021-12-01彭亮邹洁刘双湖南文理学院

营销界 2021年4期
关键词:政府大学生能力

彭亮 邹洁 刘双(湖南文理学院)

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让高等教育陷入窘境,相关研究表明,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普及化进程中,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上升为我国乃至全世界的一个“共性和个性”的问题。2000年之后出生的大学生被称为“数媒土著”,他们的成长背景、生活环境完全不同于“90后”甚至“80后”。这就意味着对“00后”的就业能力培养过程,我们不能完全照搬于“90后”与“80后”的培养模式。因此,针对“00后”大学生,有针对性地探究“00后”后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议题,这无疑是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每个时代孕育不同的群体,且具有不可“复制性”,意味着大学生就业能力也被赋予不同的时代烙印。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不单只依靠学生本身的素养和能力,还借助于政府、企业和高校等外部资源体系的支持。因此,针对“00后”大学生群体特征,理清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组成成分,针对政府、企业、高校的作用机制探究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开发机制,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关键所在。

■ “00后”大学生群体的就业特征

其一,“00后”思想独立、行为自主,不愿生活在别人的“影子”里,对所谓稳定而安逸的工作,热情度下降,更愿意接受富有挑战性、有利于自我成长的工作。其二,“00后”普遍存在“慢就业”心理,不急于求职或求学,更愿意让自己暂时处于待定状态。其三,“00后”大学生普遍具有多变就业心态,愿意先就业再次或多次择业。对于他们的就业观点,“铁饭碗”不再是必须的选择。

清华大学全国大学生学情调查表明,教育因素是推动大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的关键因素。毋庸置疑,这也是高校教育新时代“00后”大学生走上成长成才之路的“航标”。研究表明,“00 后”大学生成长的时代背景导致他们“标新立异”,因此,对“00后”的培养模式必须因时而进、因势而新。

■ 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

大学生就业能力不仅取决于个人的自我素养,如扎实的知识、端正的态度等,还需要考虑劳动力市场的需求程度,需要与个人的人生规划相契合。目前,国内外学者主要从两个视角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展开研究。一是输入视角,侧重于探究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因素,这一方面的研究主要探究个人自我的因素,如个体提高就业和维持就业所具备的胜任特征、个性特征和社会资本特征。二是输出视角,侧重于就业结果,相关研究强调个体对自己取得和维持就业可能性的总体知觉,是个体对自己能否取得和维持就业的自我评价。相关文献表明,国外更多地是从输出视角研究大学生就业能力,从输入视角进行的研究相对较少。相较而言,国内大多数研究基于输入视角展开研究,即以大学生自身为切入点,如知识技能,而忽略了个性特征和社会资本特征。由此,大学生就业能力是求职者、用人单位、高校与政府四方共同碰撞所产生的一个动态系统,就业能力的培养涉及个体、高校、企业(雇主)与政府等各方面的要素。

■ “00后”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理论模型

龚勋和蔡太生研究表明,大学生就业能力包含四个维度18个基本要素: 一是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与本岗位相契合的专业知识,如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等;二是大学生求职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人格特质,如交流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三是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凸显的职业形象,如谈吐、精神风貌等;四是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彰显的人格魅力,如行为举止、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学生就业能力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从大学生个人角度而言,大学生要拥有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以适应环境快速变化的能力;其二,从雇主的角度而言,大学生要拥有积极的态度和良好的工作习惯;其三,从职业角度而言,大学生要拥有与职业相关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是学生、学校、企业与政府四方共同运作的结果。即求职者通过政府、企业和高校的共同作用来提升自我的就业能力。通过文献阅读发现,在政府、企业和高校的共同作用下,求职者提升就业能力的途径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其一,高校制定的专业培养计划应考虑“人岗匹配”、教师课堂教学要重视教改的内容、趋势,并将相关要求融入课堂。其二,高校在重视人才培养的同时需要加强人才的输出,帮助大学生“精准就业”。同时,针对“00后”大学生“数媒土著”这一群体特征,充分发挥网络教育的影响力,提高大学生的就业人格和职业发展形象,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其三,高校通过对政府就业政策的研读,在教学培育过程中积极围绕就业政策大方向,针对“00后”大学生时代背景,帮助其形成就业人格、练就人格兼容度,促进职业发展能力。其四,政府要加强就业政策的导向力,通过财政激励,健全大学生就业体系;企业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为大学生就业制定制度保障,保证大学生的就业有平台、就业有保障。

如何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俨然已经成为生态体系,大学生是这一生态体系的关键,而企业检验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网筛,前沿的教育方式是大学生就业能力“发酵”的催化剂,良好的就业环境是推动大学生就业的“万金油”,快速发展的经济是大学生高质量就业的驱动器。事实上,教育是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向心力”。这是因为高质量的人才输出是提升就业质量的关键一环,只有高校始终聚焦于大学生就业培养的靶向目标,政府、企业、就业环境乃至大学生自己才能在这“生态系统”中各司其职,对准发力,最终实现大学生的自我发展。

■ 总结

文章主要构建了“00后”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理论模型,从政府、企业、高校和“00后”大学生四个角度分析了“00后”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路径,并厘清了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结构维度。

其一,政府是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导盲犬”。政府通过政策的引导,将大学生就业能力置于国家层面予以重视,进而制定相应的就业政策、搭建相关的就业平台、发掘大量的就业资源,帮助企业、高校摆脱“病急乱投医”的窘境,有力缓解大学生“就业鸿沟”现象。

其二,企业是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过滤器”。企业依据人岗匹配展开“过滤式”培养,通过平台锻炼予以信息反馈,进而帮助大学生真正实现自我成长、自我成才和自我实现。

其三,高校是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排头兵”。“课堂育人”和“实践育人”是高校实现教育育人的关键。意味着高校要依据政府的就业导向进行教学更新,并根据就业环境和企业需求对大学生就业能力进行动态调整,进而强化理论知识在岗位实践的可操作性。

因此,未来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首先,大学生就业能力是一个阶段性的动态议题,未来研究仍需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中的“变”与“不变”成分进行探究。其次,大学生就业能力是一个生态系统,在这个多主体生态系统中,需要厘清各主体之间的关联及角色。最后,在研究的理论基础方面要关注多理论视角的探讨。

猜你喜欢

政府大学生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知法犯法的政府副秘书长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大学生之歌
依靠政府,我们才能有所作为
政府手里有三种工具
抄能力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