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互联网+”环境下中国农产品冷链物流现状
2021-12-01康茂华广东培正学院外国语学院
康茂华(广东培正学院外国语学院)
农产品不仅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而且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但由于农产品含水量高,保鲜期短,新鲜农产品在循环过程中容易腐烂并造成损失。冷链物流的发展可以大大降低农产品的流失率。因此,当务之急是发展冷链物流,减少农产品损失,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加农民收入。本文将分析发展新鲜农产品冷链物流的意义和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发展现状,并提出改进措施。
■ 介绍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物流业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时代。这主要是由于两个原因:首先,现代物流和供应链管理理论的兴起已逐渐应用于物流业的实际发展;第二,我国连锁超市的快速发展对冷链物流的需求规模扩大,我国的农业冷链物流迎来了一个良好的发展时代。但是,我国的农产品冷链仍处于起步阶段,存在各种问题,不能完全满足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例如,我国冷藏食品的销售渠道过于单一和集中,农业冷链物流企业之间的低成本和无序竞争导致供应产品的质量下降,物流中冷藏食品的质量下降,物流成本所占比例高等。我国农业冷链物流发展受制于经济、人员、软硬件、管理等诸多因素制约,发展缓慢。因此,新时代国情和时代的快速发展已经要求我们刻不容缓地要寻找更为符合我国特色的物流发展新方向。
目前,我国尚未形成自己独立完整的冷链物流体系,尤其是食品冷链系统。从整体冷链系统的宏观角度来看,冷链物流发展滞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食品工业的发展。从微观角度来看,中国是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泱泱大国,食品冷链物流发展已经涉及无数寻常百姓家的日常生活。加强对我国食品冷链物流进行研究,旨在对人民生活水平带来一定程度的改善,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必要保障。
■ 国内外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
国外的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大概分为三个阶段。首先,19世纪上半叶,冷冻剂、制冷机和电冰箱的发明,让农产品找到了可以延长储存时间、保持新鲜度的有效方式,从而促进了农业和食品业的迅猛发展,冷链概念小露头角。下一个阶段,农产品冷链物流开始逐步成熟,不仅体现在运输品类更加多样化,制冷技术和运输设备也更加日新月异,只是因为普及率还不够高,导致其在效率和衔接环节上略显青涩。第三个阶段,也就是现阶段,在多品种、小批量、标准化、法制化的共同特色下,从原产地到消费者冰箱的全产业链,运输链已经日臻成熟。
与国外情况相比,在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的冷冻运输首先在肉类产品的出口中产生。 1982年,中国颁布了《食品卫生法》,促进了冷链的进一步发展。中国的冷链行业在30年中取得了飞跃式的发展。我国冷链系统最早出现在肉类出口中,以一些食品加工行业的领先企业发挥带头作用下开展跨国贸易。目前为止,我国食品业建立了以自己产品为中心的冷链系统,包括了冷冻食品行业、肉类加工公司、冰淇淋和乳制品公司以及大型快餐连锁公司等一些食品出口公司。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产品物流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担当的角色不言而喻。尤其生鲜农产品的独特性要求其物流形式必须采用冷链物流。农产品中生鲜农产品物流几乎支撑起了中国物流半边天。从欧美发达国家实际经验来看,农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高度发达和完备的农村物流系统。而受经济环境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制约,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现状远远落后于某些发达国家。
■ “互联网+”对农产品冷链物流业的影响
互联网技术的最大特点是信息和数据共享,通过冷链物流可以实现高效、快速的目标。互联网可以通过其技术收集和分类冷链物流过程中的各种信息,然后通过物流信息平台进行处理和传输。需求者可以在此平台上高效地找到有效信息,从而达到共享共赢的状态。
“互联网+冷链物流”模式将大大提高整个冷链物流行业的运营水平。在传统的线下配送过程中,操作人员手工接单,打包后离开仓库,导致了仓库使用率不高的问题。然而搭上互联网这趟快车后,冷链供应商通过互联网聚合信息,可以快速传递信息并及时更新。该模式把线下冷链和线上互联网强大的信息功能有机结合。除此以外,互联网还可以根据商家以往销售数据预测下一个时间段的销售量,大大提高订单的处理速度,同步解决了库存积压或不足的问题。另外,互联网信息化计算还可以处理海量网络信息,实现各方资源的合理分配,实现货运资源的有效利用,并减少物流配送过程中造成的各环节浪费。结果是整个物流业运行更快,资源更加优化。
■ 对中国农产品冷链物流现存问题分析及建议
(一)现存问题
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虽然快速发展,但是现状并不容乐观。供应设施和设备空缺率很高,冷链物流的实现率却相对较低。与发达国家的冷链物流相比,差距仍然很大。
目前,我国大部分公路冷链物流运输都采用被子和塑料罩等方法,技术和设备落后,运输质量低下。现代冷藏卡车也严重不足。 2000年,我国大约有40,000辆冷藏和保温车。同期,美国和日本的冷藏车、保温车分别为20万和12万。我国的冷藏和保温车辆仅占货运车辆的0.3%。在发达国家,这一比例美国为1%,英国为2.6%,德国为3%。
(二)关于发展农产品物流的建议
1.政策角度
政府应加大对物流系统建设的支持力度,引导和协助企业建设物流基地。与硬件建设同步,还要进一步完善物流方面法律法规。食品企业安全管理体系、市场监督管理体系、食品行业标准的完善和全备的检测系统,多方位结合打造完善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从而更好地引导冷链物流正常稳定发展。有关部门提出的特种车辆五年和十年发展纲要要求:“冷藏保鲜产品应逐步专业化,标准化和现代化,以引导公路货运,发展第三方服务”就体现了从国家层面对冷链物流建设的重视程度。
2.物流人才培养
加强物流专业教育和培训方面投入,培养适应我国现代物流发展趋势的复合型人才。根据调查,大约92%的美国物流经理拥有学士学位,41%拥有硕士学位,22%拥有仓库工程师和分销工程师等正式资格。根据我国当前的农业发展水平,利用国际前沿物流理论来指导我国的冷链农产品物流实践,建立物流管理相关学科教育,并正式确立物流行业学科地位,以鼓励物流职业教育来改善当前农业冷链物流整体层次低的状况。
具体可从以下方面着手,首先,国内高校应加强对冷链物流技术人员的培训,根据行业情况制定相关的专业课程,完善对冷链物流人才的培训计划。同时,有必要加强人才实践技能的培训,促进人才专业技能的不断提高,以满足行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其次,公司应定期对员工进行相关培训。
3.模式创新
农产品冷链物流应与上下游企业紧密联系,重点在供应链一级建立完整的产业链。当前,为我国农业冷链物流的长远发展,我们应更加重视“产业链”的建设,努力充分延伸产业链,确保其完整性。
由于农产品的特殊性,冷冻保存所需的温度控制相对严格,一些新鲜食品的储存温度甚至低于负30度。这些企业为了存放产品,必须建立冷链仓库,但是作为企业而言,仅仅为自己的产品单独建立冷库的成本非常高,利用率也低,需要很长时间方能收回成本,甚至无法收回成本。面对这样的局限,可以在行业协会或者当地政府的牵头下,整合该地区农产品企业进行共用冷库建设。零散的中小型供应商可以将自己的产品运送至这个共用冷库,以该冷库为配送中心,然后通过物流公司的拼装调度发往全国各分装中心,最后再由终端物流企业送至每家每户。通过这种共用分散结合的方式,实现了冷链物流行业农产品的联合配送,可以提高冷链物流运营效率,减少巨额资金建立的链式物流配送中心的空缺率,大大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此外,农业冷链物流的一般配送模式还可以帮助公司专注于其主营业务,集中财力、物力、人力、精力在公司的健康快速发展上。
■ 总结
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冷链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冷链物流业反过来进一步促进中国经济和社会朝着更和谐、更富强的方向前进。作为中国这样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新型农业大国,农产品冷链物流无疑已经成为农业中至关重要的关键环节。它的快速爆发已经将其巨大潜力展现无遗。但是在冷链物流高速发展中,我们必须正视中国农产品冷链物流所存在的各种问题,并找出相应应对方案,其发展必须由国家、企业、农户和终端消费者四者联手,搭上“互联网+”这一大船方可协同完成。